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新荣 《理论月刊》2005,(7):152-154
本文从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形成,视诚信为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以及在道德修养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道德思想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及现代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儒家以道德学说及其教化功能著称于世.它注重道德躬行,要求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在道德践履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完善.因而它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论儒家的道德自修理论及其现代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道德自我教化将“内省”、“自讼”同日用常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主张道德体悟和体证是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人格的主要方式,遵循道德规范必须培养对道德规范的敬畏意识,成圣应成为道德自修的最终目标,其本质是实现人在道德上的不断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王渭清 《传承》2012,(22):74-75
苏缄作为北宋中期一位镇守东南地区的地方官员,他忠直的道德践履、勇毅的意志品质、誓死不辱的气节操守和热爱民族国家的伦理品格彰显了传统伦理文化人格价值。苏缄作为民间信仰中的南宁"城隍",也是南宁城市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因此,弘扬苏缄精神,对发掘地方人文资源、弘扬传统文化道德精神、提升南宁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6.
林楠 《岭南学刊》2007,2(2):107-109
现代社会道德文化的创造和延续,需要必要的资源,而资源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来自于社会道德生活世界的实践创造和经验积累。鉴于此,道德建设的实践归宿是回归日常生活,道德建设的实践方式应重视道德践履,道德建设的实践保障要依靠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7.
周育平 《湖湘论坛》2006,19(4):27-29
共产党人的道德具有政党道德和一般道德双重属性,它既是一种软约束,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刚性成分,多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共产党人道德的践履也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如果在加强主体自我修养(自律)的基础上又加强对主体的监督与制约(他律),充分发挥共产党人道德特有的权威性和强制力作用,对违德者加以刚性约束,那么,道德的践履将会得到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心体与性体》一书中,牟宗三认为宋、明儒的“道德理性”有三层含义,即:由“践仁知天”对应一个圣者的生命人格而一起顿时接触到的道德性之严整而纯粹的意义;由第一层含义同时“充其极”,因宇宙情怀而达致其形上意义;同时即在“践仁尽性”的工夫中,表现此既独一无二又异地而皆然的道德性。他并主张,其中的第一层含义即能融摄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所说的一切,亦即“践仁知天”即具有“截断众流”的能力。牟宗三并没有解决“践仁知天”如何“截断众流”,本文主旨即在对此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9.
儒家以道德学说及其教化功能著称于世。它注重道德躬行,要求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在道德践履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完善。因而它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   后儒对尊德行的思想作了进一步拓展。从演变的历史过程看,宋明理学是集大成者。其中王阳明的贡献就在于将道德践履提升到心本论上加以淋漓尽致地演示,自成一系,终成显学。梳理其道德哲学,我们会发现,阳明心学已超越时代而洋溢着生命个体的道德激情,将感性主体的理性自制和理性主体的感性热望有机融合在一起。   一、心本论:以…  相似文献   

10.
精神窄门的焦虑——论敬畏之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畏是出于信仰神圣而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禁忌意识,是人在法律之外的自我立法.在信仰匮乏、价值失范的时代,面对精神窄门的焦虑,敬畏启迪着我们跨过精神窄门之槛,走出内心世界荒芜,塑造理想人格.当前,我们亟待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培养人对道德律令的敬畏之心.因此,重新检视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敬畏感、养成理想道德人格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11.
邹智贤 《求索》2007,(12):127-129
伦理取向、致恩趋向是事关道德建设“全局”和“根本”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伦理取向维度强化教化伦理,在致恩趋向维度凸显工具理性,忽略乃至遮蔽了生活伦理和价值理性,这就割裂了道德结构的内在统一,致使道德践履出现严重偏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呼唤与之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在社会转型的当代语境中,道德建设的发展走向应当是教化伦理向生活伦理贴近、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社会对"圣王之道"的追寻是建构于对统治者伦理特质的一系列要求之上的,其中涉及的人格、心性、道德和理性等特征,对于现代政治中的"合法性"问题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两难在儒家那里典型地表现为所谓的“家国冲突”,而儒家对此两难问题的化解方案通常被认为是采取了“舍国为家”的原则。然而,这一过分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理解方式似有误解儒家伦理真义之嫌:从孔、孟到公羊再到朱子的儒家经典文本中或能辨析出一套更深层的道德两难化解方案,即在“舍国为家”的表象背后或许隐藏着一种强调“经权相济”的更具实践智慧的儒家道德评价模式。如果这一解释是合理的,它将有益于深化对儒家伦理文化深度的认知,从而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在论辩儒家伦理时所面临的缺乏基本共识和同情性理解的僵局,进而能为促进儒家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更恰当的认知起点。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     
唐君毅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化哲学家、人文主义者、道德的理想主义者和超越的唯心论者。作为“文化意识中的巨人”,他曾被誉为继梁漱溟、熊十力、方东美等当代著名新儒家之后的又一“大儒”。而他的“心通九境论系统”的建立则标志着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又崛起了一个新的儒家哲学系统。  相似文献   

15.
杨金砖 《求索》2007,(8):185-187
虞舜虽时处遥远的上古时代,但其“诚实、孝悌、仁慈、宽厚”之德,开创了中国道德文明的先河,成为儒家仁政爱民的典范,其“诗言志、歌永言”的文学思想,其作五弦之琴而歌南风的乐教理念,又发中国文学之滥觞。晚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从此,虞舜便与潇湘结下不解之缘,其道德文章对潇湘文学影响至深,可以说有豁蒙之功。  相似文献   

16.
"心学"思想在提升个体道德修养、培养理想道德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党性修养教育中发挥着端正心性、修身养性等重要功能。应将"心学"思想用于党性修养教育中,通过反求诸己、日用常行、践履躬性等"心学"修养方式,消解党员干部中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等问题,以更好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诚信”思想通行于社会之际,是人之道、社会之道。依人的本性、天的本性,向人、向社会与自然扩展出去,靠上下君臣子民的善行实践而彰显其价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历代思想家均极为重视人格中的诚信问题,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就是说“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生而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儒家对人的发展与人性的完善也极为关注,充分展示与确认人之为人的价值,即追求“成人”。儒家认  相似文献   

18.
丁磊  吴超晖 《前沿》2010,(20):177-179
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文化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儒家伦理道德建设体系的基石。孔子开启了以"知耻"为核心的中华民族道德荣辱观的源头;孟子明确提出了"荣""辱"的概念,对荣辱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阐述;荀子则是系统论述道德荣辱观念的先秦儒家代表,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由他而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儒家人格价值观在近代的蜕变、转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康有为用人道主义思想阐释传统儒家道德人格价值观,剔除其封建主义胎骨,使之成为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人格价值观。这表明传统儒家价值观并未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瓦解而终结,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开始在本质上发生新的蜕变和转化。  相似文献   

20.
宋令维  韩健 《桂海论丛》2006,22(1):61-6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道德生活领域存在着道德成本逆向走势的倾向,导致人们对践履道德心存疑虑,甚至敬而远之。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变道德成本逆向走势的倾向,公民才会自觉践履道德行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