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最后的安慰     
今年夏天,当我动笔写《走进中共特工的神秘生涯》一文时,我说,我要用这篇文字完成我对三个人的心愿:王释奇、朱玉琳、蔡茂林;我说,我要用这篇文字为我心中敬重的这三位无名英雄立三座纪念碑。这话是说给今年夏天已经病重住院的释奇老人的──而朱玉琳、蔡茂林那个时候都已经先后辞别了人世。冬日里,当这篇文字相继刊载在《人民公安》第21期和第22期上时,病势沉重的王释奇老人又住进了医院。老人住院,编辑部寄来的《人民公安》第21期,随他形影不离地摆放在洁白病床的床头上,前去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探望的人和大夫护士都想一…  相似文献   

2.
漫画与幽默     
案发以后经理:“警察同志,我们公司的出纳员逃走了!”警察:“保险柜检查了没有?”经理:“已经彻底检查了,他不在里面”切蛋糕一位先生到一家店里买蛋糕店主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最后对他说:“先生,您要不要将蛋糕切开/“谢谢”“那么,您是要切六块呢,还是切成十二块,“六块好了,我怕自己吃不完十二块_”随机应变编辑:“先生,你的这篇文章写得太松散了_”作者:“我同意按散文发”编辑:“但写得太杂乱了”作者:“那就按杂文发。巴_”编辑:“作品显得太幼稚作者:“那就按童话发,我不介意。”编辑:“说实在的,没有一…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初读到赵梅生先生的一本画集,作者那情韵悠扬的画风和锐意创新的精神,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此后,又陆续看到梅生的的一些新作。而每次看到那些新作,都的确有一种“新”的感觉。最近听说他将出版又一本新的画集了,我便匆匆写下这篇短文,作为对他新成就的祝贺。 梅生和我的人生际遇、艺术道路多有相似处,因此也较谈得来。例如我们在五七年以前,都曾是画漫画的,后来一下子都成了  相似文献   

4.
《创造》2001,(12)
我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杂文作家、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社社长、编审高云的首部杂文选《我是不是高俅后人》已于最近出版。出书收入了作者近年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的159篇作品,展示了作者的心路历程。订购者请将书款汇至: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高云,邮编:650111。每本25元。高云杂文选《我是不是高俅后人》出版  相似文献   

5.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有时忙得连看报的时间都没有,但报又是非看不可的。于是,我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新报一到,快速刻览。一般新闻看标题即可,重要新闻一目十行而过,而对于感兴趣的理论文章或杂文之类,则将之抽取出来,堆在案头,待稍有空闲,便来一个“会餐”式的阅读。在同一时段,阅读各种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东西,不仅饶有兴味,而且思维处于高度激越状态,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就拿最近的一次“会餐”式的阅读来说吧。我先看了某报一篇题为《与“蓝眼睛”辩论》的杂文。该文的主旨是嘲讽国人“把人类共有的好东…  相似文献   

6.
正是六月石榴红悼一位警察男友徐向田石榴是他的小名。初次认识石榴时,他还不是警察。那一年初夏,我随调动工作的父母一起,迁来这座小城并插入了小城的一所高中读二年级。大约是一个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了省城一家文学期刊编辑部寄来的一本载有自己一篇名为《石榴咏》散...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鲁迅是开一代文风的散文大师。作为文学家,他以其散文的卓越成就而雄视文坛,他的小说都带着浓郁的散文格调。作为思想家,他以各种样式的散文作其表达和论辩的手段,学者和文豪在他身上是密切结合着的。作为革命战士,杂文是他最锐利的斗争武器,他是新的文体——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所有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既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构成鲁迅散文的多样而统一的艺术结构和完美而鲜明的审美特征。探讨鲁迅散文的艺术成就与审美内涵,认识其在我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对鲁迅本人的研究,或是对文学史的研究,都是很必要的,本文试图勾勒一个粗略的轮廓。  相似文献   

8.
朱大路先生的长篇小说《上海爷叔》问世已近一年了。年过知命的大路待人和蔼,脸上常挂着浅浅的笑容。他在《文汇报》笔会部编杂文多年,可他不写杂文,他写散文、写传奇、写小说,而且所写作品总以笑为主旨。他的第一个长篇写带泪的笑,第二个长篇写无奈的笑,这部《上海爷叔》又写什么笑呢?如果我的直觉不错,我猜这回他是写了惨淡的笑。欧阳修《秋声赋》云,“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大路塑造的小说主人公、费姓上海爷叔,恰在一汪秋色中,在抗战胜利的吹呼声中,重返上海滩,展开其色彩斑斓的传奇人生的。老爷叔本为常州人,年轻时就到上海学生意,成了阿拉上海人,而今年过  相似文献   

9.
四十年前在新四军当女兵时,我就对叶飞师长的名字很熟悉,因为他是陈毅军长手下三大骁将之一。但我和很多人一样,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归国华侨。后来我当了记者,一直想访问他而没有机会,直到最近才实现了这一夙愿。他原是一位书生当我步入将军朴素而明亮的客厅时,看到迎面墙上挂有一幅很大的世界地图;在沙发旁的茶几上摆着几盆含翠吐艳的花卉,不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阵阵清香。在客厅北侧一大排书柜中,有只金光烁烁的「陈毅杯」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忠孝公园》的分析或读后感,我读过很多,但这篇令我印象最深刻也最强烈。以下的文字将简略说明我何以会有如此的感受。首先,写作者这个人,而不是他的写作,与《忠孝公园》是紧贴着的,不,应该说是交互缠绕着的。文章首先指出,如果没有陈映真先生的《忠孝公园》以及相关写作,他也许就找不着一个支点,把自己从一种(太阳花式的)学运自恋(无论左右)的泥淖之中给超拔出来。对作者而言,《忠孝公园》是一面可以拿来照亮现实与历史丛结的镜子──虽然它是"虚构"但不  相似文献   

11.
我和老伴自1972年开始重读《鲁迅全集》,决心用画笔把自己体察到感悟到的鲁迅和他的思想忠实地表现出来,转眼已过去二十五个年头了。在这既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中,当我们把鲁迅的著作从小说到杂文,从日记到书信,一字一句地琢磨过去,一幅又一幅地描绘出来的时候,反复交织在心头的,经常是这样一种感慨,而且越到后来越是强烈:鲁迅太伟大了!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真是一座发掘不尽的宝库,他那不断被社会实践所证实的远见卓识,真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我们深为中华民族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感到无比的欣慰。鲁迅太超前了!他作为中国…  相似文献   

12.
正1973年9月,一位特殊的欧洲客人来到了山西大同,他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用一种别样的心情参观了世界著名古迹——云冈石窟。他就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法国元首,也是西方元首访华第一人——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在一篇杂文中这样记载:在下台阶的时候,周总理问道:"总统阁下,您怎么知道有个云冈石窟?"蓬皮杜总统微笑着回答:"我爸是这儿的传教士!我从小就知道中国有一个大同。"原  相似文献   

13.
我曾听一位青年朋友聊及一件网络上的小事。这位青年朋友足高一米八二,有次在论坛讨论身高,他实话实说,结果不少人阴阳怪气跟帖:网上就没有低于一米八的。那意思自然是不信,说他是吹牛大王。后来他换了个马甲,发帖说自己只有一米六零,之前阴阳怪气的几人突然纷纷变作了慈眉善目之敦友,安慰复鼓励,  相似文献   

14.
良心几块钱一斤□牟丕志笔者的一位邻居靠坑蒙拐骗起家,成了大款,生活得很滋润。有人半真半假同他开玩笑:你这样不讲良心发财,于心何忍。他却回答得很干脆:“良心几块钱一斤”。记得在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中,有“公德几块钱一斤”一语,那是鲁迅讽谏一些人不讲社会公...  相似文献   

15.
申德明 《今日浙江》2010,(12):62-62
出这个题目,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个故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土改时期,一位老农到镇上买年画,他买了一张毛主席像以后,非要再买一张共产党的像。售货员说,共产党是一个组织,不是一个人,没有像。他不信,对售货员说:人们都说,这个人像共产党,那个人不像共产党,共产党怎么能没有像呢?  相似文献   

16.
因为跟新华社一位名记者同名,未识他之前你也许联想他应是个文质彬彬的文人。可他却是军人出身:高高的个子,黑红的脸膛,浓眉大眼,浑身洋溢着军人的英武之气。因为黑的特殊,去年随团去澳大利亚访问时,当地的接待人员曾怀疑地问:你好像不是中国人?他微微一笑:我是中国人,但我是藏族人。藏族人何平现在司法部某局任副处长,是我的朋友。他为人豪爽,颇有军人气质,但谈吐之间,出口成章,又让人怀疑他是文学专业科班出身。“最大的遗憾是我此生没能正规进大学读韦”他曾这样对我说。生长在大凉山崇山峻岭中的他对知识想往之极,他渴…  相似文献   

17.
107岁的周有光先生又出新书了,叫《百岁忆往》。当建安兄前段时间告诉出版消息时,我就期盼着早点读到,前几天他把书寄来了,我是那样爱不释手。腰封上的那段话,更让我震惊与钦敬,我想所有的读者看到这段话,心中也肯定会涌起我同样的情感。“在暑天里,他检点平生,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章士钊(字行严)先生是研究近代史的学者中一个略有争议的人物。几年前,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一位学者曾写过一篇父亲的小传《风雨沧桑九二春———记章士钊先生》。作者在文章的起始是这样总结父亲一生的:“章士钊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学者。他活了92岁,一生经历丰富,在思想上、政治上走过曲折复杂的道路。他鼓吹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策划过暗杀清廷要员的活动,后又转而提倡苦读救国,拒不参加革命组织。他赞成过资产阶级代议制,又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他接近过袁世凯,又参加了反袁、讨袁斗争。后来投靠…  相似文献   

19.
丈夫该不该有“小金库”?有一个单位的4位男士的办公室在几天之内先后被窃,但只有一位男士报案,其他3人皆避而不谈,后来人们发现这4位被盗的钱是其“小金库”中的“私房钱”。现在有“小金库”的男人越来越多,究竟为什么?读一读下面几篇短文或许能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20.
林海音 《台声》2002,(1):7-8
舒乙(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记:1994年初,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回来后写了一篇很长的观感散文杂记《大同中的小异———访台杂记》,其中提到“打包”、“吃尾牙”等台湾风俗。发表之后,引起林海音先生的注意,她便写了《观感的观感》。过后不久,我又收到她寄来的一篇稿件,题目叫《“打包”、“吃头牙”和“润饼”》,是对《观感的观感》的补充,实际上是一篇关于台湾民俗的散文,属于她喜欢写的《台湾生活小调》的一部分。这是林海音一件未发表的作品。由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出林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她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永远乐观,永远活泼。现在发表出来,见文如见其人,或许是对这位可爱的人的一份珍贵的纪念。瞧瞧吧,这几样“台菜”,一定会给大家带来许多回味和微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