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洪云 《廉政瞭望》2014,(21):13-13
在英国留学期间,我和当地的华人同学经常一起聚会。聚会中通常都会有一部分台湾人和香港人。 其中有个台湾男生给我的印象很深.叫瑞恩。瑞恩很帅,个子高瘦,说话夹杂着浓浓的台湾腔,书生气十足。他在第一次参加聚会的时候带了两个自己做的提拉米苏蛋糕,瞬间俘虏了现场所有少女的心。第二次再来的时候,他应几个姑娘的请求带了一些做蛋糕的工具和材料,教我们做提拉米苏和泡芙。那一天所有女生都粘在厨房,剩下的男生们在客厅略显无趣,有个老兄甚至有点酸酸地抱怨:不就是会做个小蛋糕么?好娘。  相似文献   

2.
显龙 《党建文汇》2002,(10):13-13
“世界台湾人大会”于2000年12月在美国成立,是目前台湾以外最大的“台独”团体。去年3月18日,即在陈水扁当选“总统”一周年之际,“世台会”就曾广罗世界各地的“台独”分子聚会台湾,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并在会议期间组织了以所谓“全球台湾人站出来,3·18疼台湾、爱台湾”为主题的大游行。上演了一出“台独”势力丑态百出的闹剧。  相似文献   

3.
由于人工越来越昂贵,加上失业的恶化和人们实际收入的降低,瑞士近年来悄然兴起了民间换工活动。在瑞士的法语区,提供换工交流服务的互助俱乐部已有30多个。“我来的目的是想学吹萨克斯管,作为交换,我可以教画画。”杰尔米尼向几十名到会者解释道。坐在他旁边的男士接着说:“我喜欢社会学,有人能帮我吗?我自己嘛,善于修理木器家具,你们中有谁感兴趣?”这是日内瓦“泰罗互助俱乐部”组织一月一次聚会的情况。在这次聚会中,有两个人达成了协议,一人帮助另一人学习电脑操作,而后者则将给前者上英语课。聚会上提出的供求建议虽然未能全部“对上”…  相似文献   

4.
同学聚会     
如今,同学聚会仿佛成了一道风景。同学之间隔三差五地聚一回,今日你做东,明日他请客,甚至有人还成立了“校友会”,真是“同学胜如亲兄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十多年,我也参加过两次同学聚会,然而,两次聚会都未领略到久别重逢的欣喜与愉悦,带来的却是心灵深处隐隐的痛。 第一次是大学同学的聚会。 三年前的中秋节,正临国庆节放假,一个大学同学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接到通知,说国庆期间到省城某宾馆聚会。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真是激动不已。虽然没有接到通知,但我是一定要去的。分别整整10年了,好几次梦里都和同学在一起“书…  相似文献   

5.
答询     
党务问答有亲友在国外或在我国台湾、 港澳的人能否入党? 我的外公解放前去了台湾,1990年才和我家联系上,并回来探了3次亲。请问,像我这样有我国台湾的亲戚,是否影响我加入党组织?  相似文献   

6.
这是我近日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的一则短文。A公司:八点钟上班,实行打卡制,迟到或早退一分钟扣50元;统一着装,必须佩带胸卡;每年有组织地搞一次旅游、两次聚会、三次联欢、四次体育比赛,每个员工每年要提4项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台湾媒体日前披露爆炸性新闻:在台北新生南路有一处“神秘销魂窟”,每周至少举办3场有辣妹出席的聚会,出入者均  相似文献   

8.
归来     
1993年的春节,是我们一家人过得最团圆的春节,也是我最难忘的春节。我第一次见到从台湾回来和我们一起欢度春节的外公。小时候听外婆讲,外公个予高高的,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早先在国民党军队服役,1949年,随溃败的蒋介石集团去了台湾。外婆总一个劲地念叨;“你外公是个好人,挺和善,他是不想到台湾去的。可怜,我们也许再也见不到他了。”外公在我脑子里也就留下了模糊又有点神秘的印象。在那一段“史无前例”的日子里,在那个是非颠倒的时代,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讲&已有个外公在台湾的。但我们还是因外公成了有“通改”嫌疑,…  相似文献   

9.
牛撖捺 《共产党人》2005,(23):53-53
我的一位文友给我介绍了一位朋友.一个花儿作家高琨先生。高琨算不上大作家,尤其在民间文化被市场经济暂时抛远的情况下.他几乎淡出了读者的视野。但高琨却是真文人,他在无意间经营着一个文学沙龙,他隔三岔五,炖点羊羔肉,做几道固原家乡风味的小菜,开一瓶烧酒,邀请在银川工作的乡党们小聚。参加沙龙的,有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也有表演艺术家。我有幸参加过一次聚会。高琨们的聚会,有闲聊,  相似文献   

10.
刘云 《世纪桥》2005,(6):52-54
导言: 50多年来,台海地区爆发过4次危机:前两次分别发生在1955年和1958年,均导致低强度的军事冲突; 第三次从1995年李登辉访美至1996年台湾“大选”结束;第四次是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后,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地区举行了军事演习。自2003年底陈水扁推出“台独时间表”后,台海进入第五次危机期。专家认为,随着陈水扁“台独”步伐的加快,危机随时可能激化。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台海危机从来不是单纯的国内危机。大多数专家认为,中美两个核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有一方不愿合作处理台海危机,事态很可能会朝着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表哥大学同宿舍的哥们儿聚会,我被邀请列席。临去前,我特地了解了一下诸室友的现状:6个人中有报社中层领导,有移民美国的,有大学知名教授……只有最小的小六子情况不太妙,因为母亲患病需要照顾,他毕业后回了云南老家,在乡政府上班,后来不堪忍受挤对,转去镇上初中当一名老师。一桌人到齐后,我偷偷观察小六  相似文献   

12.
感知幸福     
一月前,我们分别了18年的技校同学搞了一次聚会。10多年不见,有的当上了科长、厂长、律师,有的当老板,也有些一直在连队承包土地,当了10多年的农工。闲聊之际,我发现那些做了官当了老板的人个个牢骚满腹,抱怨这抱怨那,好像很不幸似的;而几个承包土地的同学却兴高采烈地侃种地经,满脸洋溢着幸福。我不禁问自己,什么是幸福?  相似文献   

13.
因为工作和生活圈子的关系,我常常飞来飞去,跟形形色色的媒体人、文化人和知识分子应酬聚会。我们谈天说地,讨论谁谁新出了本书,谁谁又在琢磨一本什么杂志,谁谁又有了个互联网方面的新想法。  相似文献   

14.
有位已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青年朋友告诉我:“最近参加了一次朋友聚会,挺没劲的,闲聊胡侃的尽是些抱怨,有人还发泄对政策的不满。在那种场合,你说话也不是,不说话也不好……”  相似文献   

15.
我有位朋友在一个单位做主要领导工作已经两年多了,没听说有什么政绩,领导水平也没见有什么“长进”。最近在一次聚会中我发现,此君唱歌、跳舞的水平有惊人的提高,不仅早已摘掉了“歌盲”“舞盲”的“帽子”,甚或可以与“专业水准”相媲美了:我惊奇地问道:“你老兄这‘两手’是什么时候练的?”他神秘兮兮回答:  相似文献   

16.
台湾行随想     
台湾,一个自小就熟知,却又让人感到陌生,充满神秘的祖国宝岛。记得第一次感受台湾,是从厦门乘船看金门,那种咫尺眼前而无从跃登的感慨,至今难以言表。今年5月12日至19日,在组织的关心安排下,我终于有机会踏上祖国宝岛台湾,进到这片梦中的土地一探究竟。此次考察时间不长,但台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笔者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发现了近百年来台湾有两个50周年的历史巧合。即1895年,腐败的满清政府根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使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从那时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为止,中华民族为收回台湾,奋斗了整整半个世纪,我暂且称之为“第一个50周年”。而从中国抗战胜利,特别是蒋介石集团逃台之后的1949年开始到今年,海峡两岸同胞又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努力了近半个世纪,我称之为“第二个50周年”。在这两个50周年  相似文献   

18.
正真正有了文化,就不会再"扮演文化"。这个道理,一听就明白。这就像真正的功夫高手不会一边走路一边表演拳脚。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凭着是否扮演,来猜测真假和深浅。我想起了两件小事。很多年前,我曾经组织过一次上海人文学科著名教授的聚会,《英汉大词典》主编、复旦大学外文系的陆谷孙教授也应邀前来。很多人看到他来了就纷纷围上去,其中好几个对他说话时都夹着英语。但他,从头至尾  相似文献   

19.
约翰的财富     
约翰看上去并不帅气,很普通的美国男孩儿,我看他打篮球的动作还有点稚拙,但他的同伴显然个个都是很有水准的玩家。 约翰的人缘很好,我是从参加他们一次同学聚会上体会到的。其实他父母发给我邀请时我并不认识约翰。聚会的主题是约翰考取了斯坦福大学并赢得了全额奖学金,父母自然脸上荣光,邀请了所有认识的亲朋挚友,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我有幸获得了一次赴台湾采访的机会,成为张学良将军半个多世纪来首次采访他的大陆记者。同行的还有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位记者。那次对张将军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两年来一直珍藏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