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万雪飞 《求索》2013,(6):103-105
萨义德对于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的批判,深刻揭露了隐藏在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经验事实中的文化殖民策略。现代西方在东方主义话语中建构中国形象,一方面是通过树立“他者”之镜帮助现代西方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进行意识形态的辩护。在“他者”文化仍然对自身文化的意义体系发出质疑与挑战的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首要之义就是要走出“他者”困境,摒弃“自我东方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赵卫 《时事报告》2003,(7):50-51
“西方”一词原本属于文化概念范畴。著名学者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指出,所谓“东方”实际上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从发现“东方”开始,作为其对立面的“西方”就已存在。 但后来,“西方”或“西方世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地缘政治问题。1945  相似文献   

3.
自我殖民化、东方参与了东方主义的建构过程的说法都是从萨义德那里开始的。批评萨义德在东方主义论述中没有提及被殖民者,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东方主义最大的破绽既不是没有注意西方内部的反殖民传统,也不是对真正的东方人重视不够,而是单一主体,即以"我"/"他"、"主体"/"客观"二元对立的方式看待西方人和东方人,从而构建汉学主义。因此,汉学主义研究须突破这种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理论视野中东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殖民理论揭露出从殖民时期到全球化时代西方对东方的隐蔽的文化霸权,东方民族的文化在西方的知识生产和文化渗透下,被扭曲被贬低,被掩盖被抹杀。东方民族也有对西方的文化抵抗,但力量是非常微小的,东方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在后殖民理论视野中是悲观和无奈的。在东方民族面对全球化时代新的一轮西方文化冲击时,东方民族应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密切的亲和力。作为弱势群体的话语,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共同目标是重新改写传统的“主体/他者”的关系。接受了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批评最明显的发展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崛起。处于后殖民主义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将在新的层次上重构自身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构建“双声话语”。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是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性话语 ,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 ,在消解中心性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崛起 ,并以其权力话语研究和文化政治批评性拓展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域。面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全球播撒 ,中国学者回应第一世界后殖民理论的方法和思路主要有 :注重后殖民场域中的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对话性 ,反思现代性与后殖民性的内在关系及其在中国的表征 ,关注后殖民语境中的知识分子状况 ,强调后殖民性与民族性问题的辩证关系。第三世界通过对后殖民理论的反思 ,可以与第一世界开展文化“对话” ,并使边缘文化得以被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欧美民族中心主义与近几百年来的种族主义、历史偏见、性别歧视、殖民现实和文化霸权密切相关,在比较文化研究中要对它进行反思并进而思考我们新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在展示欧美主流“知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之同时,在文化研究工作者中培植发展作为文化抵抗的阅读和批评策略。如果没有这样的宏观把握,任何孤立的“、微观”的、所谓“细致”的研读都将失去应有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论述“全球化-本土化”的内涵及回顾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当今英美最活跃、最有争议,堪与法农、萨义德、霍尔、巴巴、胡克斯等相提并论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学者—兹奥丁·萨达尔和他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毛思慧 《学习与实践》2006,(10):140-149
欧美民族中心主义与近几百年来的种族主义、历史偏见、性别歧视、殖民现实和文化霸权密切相关.在比较文化研究中要对它进行反思并进而思考我们新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在展示欧美主流“知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之同时,在文化研究工作者中培植发展作为文化抵抗的阅读和批评策略。如果没有这样的宏观把握,任何孤立的、“微观”的、所谓“细致”的研读都将失去应有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论述“全球化-本土化”的内涵及回顾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当今英美最活跃、最有争议.堪与法农、萨义德、霍尔、巴巴、胡克斯等相提并论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学者——兹奥丁·萨达尔和他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江涌 《传承》2012,(19):66-67
今天,世界已经被美国文化殖民(洗脑)的自由主义者,把自由市场、比较优势视作经典,来指导治国安邦、学术研究工作。弱小国家,如若智商未泯,摆脱经济依附与文化殖民,就必须认清新殖民主义的面目,还原殖民主义历史,重述世界文化史。文化殖民是西方强大国家实施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许晓琴 《求索》2008,(6):182-183
后殖民批评是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家在文化领域的批评实践,它以文学和文化研究为起点,通过对文学研究问题的跨文化、跨语境、跨地域性的关注,回到对“他者”文化潜历史的重新发现与书写,提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批评是当代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领域中作为一种文化抵抗形式的写作与批评,它既是一种批评实践,也是一种策略书写。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话语的融合不是偶然的。这缘于她们对自身边缘身份的体认,激进的意识形态批判取向。后殖民女性主义在理论空间上的开拓,一方面在于深入挖掘父权制与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共谋关系,另一方面在于对传统的白人女性主义理论话语,以及主流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质疑和抨击。这启发着我们反观自身,找寻中国的女性主义自己的批评之路。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一种以旧翻新的批评游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夫生 《求索》2005,(4):146-148,157
“生态批评”是亚里斯多德的“有机整一律”的当代翻版,是古老东方“天人合一”观念的晚来发现,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下套用。从理论基础到方法论,它都不过是西方文论中以旧翻新的一种话语策略,是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批评游戏。  相似文献   

13.
费小平 《求索》2007,(9):182-183
“家园政治”议题是文化批评问题,主要是指家园的建构遵循着一个“选择性包容与排他模式”。康拉德的小说通过人物塑型、场景、对话、叙事模式等形式层面,为读者建构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家园”形象,奈保尔的小说承继了这一切。奈保尔的此番文学“家园”想象成为文化批评及后殖民批评的不可或缺的话语资源,也对我们后发型国家如何恰当处地借鉴西方文化以建构本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中国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学科和文化研究学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后殖民批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然而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话语层面的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注定了它只可能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做出有限的贡献.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只能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相似文献   

15.
赛义德在其对后殖民主义批判有开拓性影响的东方主义中指出:西方观念中有两个东方:一个东方(east)是一个地理概念,另一个东方(oriental)是一个有自身历史以及思维、意象和词汇传统的文化观念,是西方人的虚构,使得西方得以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待东方①。进入世界体系以后的东方之所以具有意义完全是“取决于西方而不是东方本身,这种观念直接受惠于西方的各种表现技巧,是它们使其清晰可见,并且居于关于它的话语那里。”②在他看来,虽然有过(现在依然有)语言学意义上的东方,有弗洛伊德主义的东方,斯本格勒主义的东方,达尔文主义的东方,…  相似文献   

16.
斯皮瓦克在其著名的"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论文中,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立场重读文学经典,对三部西方女性小说文本进行后殖民批评和分析,并将"属下不能发言"的政治伦理运用到对文学文本的批判阅读之中。斯皮瓦克以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对西方白人女性文学文本进行后殖民解读和充满洞见的批评,对后殖民批评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大意义,不仅拓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空间,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后殖民批评理论。斯皮瓦克所倡导和践行的文学、文化批评的政治伦理观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使她成为一位颇具影响和独树一帜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家。  相似文献   

17.
探讨西方的东方文化研究,实际上涉及到了国际东方学的课题。东方学是西方国家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西方人从古到今对东方和东方文化的观念。具体到我们,探讨西方的东方文化研究,其任务便在于探讨西方国家对东方文化的观念和这种观念发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研究中的女权主义思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开始崛起并产生影响.在后殖民研究中,女性主义者的社会位置,尤其是她们客居异国的主体性造就了其独特的理论视域.即:她们试图寻求一种跨文化的空间和话语来张扬第三世界妇女的理论、实践和主体性.因此,女性主义后殖民研究不仅致力于对主流后殖民理论和欧美女性主义理论的质疑,同时倾力于建构其自身的阐释视角和理论话语.这篇论文主要对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的出现、理论动向及其影响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主义思想是贯穿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的主线,同时也是他所有批评的终极旨归。萨义德所构想的"广泛的人文主义"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指在研究上将人文主义与社会政治、历史等领域相联系,强调人文主义所具有的世俗性;二是指在应用上将人文主义价值扩展到全世界所有民族,从而使人文主义具有开放性。这种人文主义的本质要求乃是一种民主批评实践,即以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姿态对身边的各种具体事物展开批评。因此,这种人文主义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它所追求的人类文化发展目标必然是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新时期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语境,从共名和无名、意识形态性、术语界定、西方话语殖民等与文学的关系上对其进行重估,指出了以往论述的一些迷误,认为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话语,不仅仅是方法论,还根本上是哲学本体论,它与“存在性”问题而非“生存性”问题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适化与无名时代和现代大众的出现密不可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根本底色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