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索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AIV)感染对雏鸭胸腺、脾脏、法氏囊的病理损伤及对TGF-β1mRNA转录的影响,将120只21日龄雏鸭随机分为AIV感染组(I)和对照组(C),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病理学检测方法,对上述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数量、病理形态变化以及TGF-β1 mRNA转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雏鸭感染AIV后第3~5天,免疫器官的病理损伤最为明显,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细胞凋亡数量分别在病毒感染后第1~5天、第3~5天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雏鸭。TGF-β1 mRNA转录均在病毒感染后第1~5天较对照雏鸭明显(P0.05)升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鹅源H5N1亚型AIV感染雏鸭后的初期,不但免疫器官第的淋巴细胞凋亡明显,而且TGF-β1 mRNA转录也明显升高;鹅源H5N1亚型AIV既是引起感染雏鸭免疫功能下降、呈现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病毒感染雏鸭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又称鸡瘟(Fowlplague)、真性鸡瘟、欧洲鸡瘟,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AIV)引起的禽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生鸟类均可感染。因宿主和病原的不同,发病情况多种多样。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鸡群中100%的鸡发病,75%以上的病鸡死亡;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引起任何症状,仅能从感染鸡的血清中检测出禽流感病毒抗体;禽群感染温和型禽流感病毒后,临床上仅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减少,有呼吸道症状,排黄绿色稀粪,产蛋下降,零星死亡。根据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强弱,可将禽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褪黑素水平对禽类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通过控制不同光照条件,分3组(短光照组、长光照组和对照组)饲养鸡45只、鸭45只、鹌鹑45只,采用荧光双色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鸡、鸭、鹌鹑外周血中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Bu-1a B淋巴细胞数量变化。结果,短光照组由于体内褪黑素水平较高,外周血中CD3 CD4 T细胞、CD3 CD8 T细胞、Bu-1a B细胞及白细胞总数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长光照组由于体内褪黑素分泌较少,外周血中CD3 CD4 T细胞、CD3 CD8 T细胞、Bu-1a B细胞及白细胞总数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内源性褪黑素对鸡、鸭、鹌鹑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变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RT-PCR检测方法,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感染雏鸭后的主要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变化和病毒抗原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探讨H5N1亚型AI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21日龄雏鸭感染AIV后第3~7天,RT-PCR结果显示,雏鸭各个实质器官内均有AIV分布,但不同组织无论病毒出现时间,还是病毒的持续时间,均有较大差异,其中肝脏和胰脏,检出病毒时间最短,持续时间最长;组织显微病理学结果显示法氏囊、脾脏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或溶解;肺泡上皮细胞部分细胞核固缩变形等。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5N1亚型AIV感染雏鸭后具有广泛的组织细胞嗜性,其中,肝脏和胰脏是该株AIV复制的主要靶器官,AIV诱导呼吸器官和免疫器官发生明显的细胞坏死或凋亡可能是H5N1亚型AIV致病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贵州省部分地区2016—2018年鸭的8种重要病毒病的流行情况。以贵阳、安顺、黔南及黔东南地区的7个养鸭场共计28 230羽发病鸭为调查分析对象,通过走访调查,现场随机采集血清样本168份,病料样本64份。采用血凝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发病鸭血清中H9亚型AIV和NDV感染抗体;采用ELISA方法检测发病鸭血清DHV、NDRV、DTMUV、MDPV、DuCV和NGPV感染抗体;采用PCR/RT-PCR方法检测8种病原核酸。结果显示,贵州省鸭群免疫接种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亚型)及鸭瘟疫苗;血清学方法检测出NDV、DuCV、DTMUV及H9亚型AIV感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7.62%(80/168)、22.61%(38/168)、8.93%(15/168)及7.14%(12/168),而DHV、NDRV、NGPV和MDPV感染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PCR/RT-PCR方法对64份临床样本进行8种病原核酸检测,NDV、H9亚型AIV、NGPV及DuCV特异性核酸片段检出率分别为34.38%(22/64)、21.88%(14/64)、12.50%(8/64)及7.81%(5/64),NDV与AIV H9亚型混合感染检出率为18.75%(12/64),而DHV、NDRV和MDPV特异性核酸片段均未被检测出。结果表明,贵州省鸭存在NDV、H9亚型AIV、DTMUV、DuCV及NGPV五种病毒感染,不同病毒以单纯和混合感染形式感染贵州鸭。本研究旨在为贵州省鸭的病毒性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甘肃棘豆生物碱对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活性及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 32只成年健康昆明系试验小鼠腹腔注射甘肃棘豆生物碱 ,测定其外周血T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吞噬率 ,以探讨甘肃棘豆生物碱对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活性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鼠在注射甘肃棘豆生物碱后 ,其外周血T细胞数量和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均呈现初期升高、后期下降的规律 ,在一定时期内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 (P <0 .0 5 ,或P <0 .0 1) ;转移因子虽然也能够提高外周血T细胞数量和中性粒细胞吞噬率 ,但对甘肃棘豆生物碱的效应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用新引进的 6株禽流感病毒 (AIV )H9亚型和现制苗用的AIV H9毒株分别制备AIV H9、AIV H5、NDV二联三价油乳剂灭活疫苗 ,免疫 5日龄和 10日龄雏鸡 ,于免疫当日直至 80日龄鸡出栏期间定期采血 ,用HI法检测相应的AIV H9、AIV H5和NDV抗体。结果表明 ,10日龄免疫鸡的AIV H9抗体效价最高 ,5日龄和 10日龄免疫鸡的AIV H5抗体效价差别不明显 ;用引进的 3号AIV H9毒株制备的联苗对 10日龄雏鸡免疫后 2 0d产生AIV H9保护性抗体 ,一直持续到 80日龄以上 ,期间的抗体平均效价为 6 .72 (lb) ,而现制苗用的AIV H9毒株制备的联苗免疫力较差 ;现制苗用的AIV H5毒株制备的联苗免疫效力仍较好 ;分别接种 0 .2 5、0 .30mL/只联苗的雏鸡AIV H5抗体效价没有明显差别 ,而AIV H9抗体效价以接种 0 .30mL/只剂量的为高 ;不同日龄、不同免疫剂量的试验鸡NDV抗体效价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禽流感 (AvianInfluenza ,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疾病。该病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 ,鸡、火鸡、鸭、鹅均可感染。禽类感染后 ,可表现为亚临床症状、轻度呼吸系统疾病、产蛋量下降或急性全身致死性疾病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1.1 临床症状 禽流感的潜伏期为几小时到几日不等 ,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高低、感染强度、传播途径和易感禽的种类有关。症状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及神经系统 ,一般没有特征症状 ,通常表现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 ,消瘦 ,母鸡产蛋量下降 ,咳嗽 ,喷嚏 ,呼吸罗音 ,甚至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9.
选取从临床感染禽Ⅰ型副黏病毒(APMV-1)的鸡、鹅、鸽、鹌鹑、珍珠鸡、孔雀、画眉鸟等7种禽类病例分离到的9个代表性毒株,分别对鸡、鹌鹑、鹅和鸽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除鸽源毒株gxp22对鸡和鹅无致病力外,其他8个分离毒株对鸡、鹌鹑和鹅都有较强的致病力,死亡率为60%~100%,试验鸡表现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最明显,鹅的比较明显,鹌鹑的则最不明显;3个鸽源分离株对鸽的致病力都很强,死亡率均为100%。所有毒株对4种禽类的致病性与其临床特征相符。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9个分离株除鸽源分离株gxp22外,均为泛嗜性的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10.
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起的一种以侵害呼吸器官为主的真菌性疾病 ,主要特征是在肺等部位形成肉芽肿结节。各种禽类均可感染发病 ,雏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1999年 5月 ,河南省光山县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樱桃谷肉雏鸭陆续发病并大批死亡。根据其流行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等 ,确诊为雏鸭曲霉菌病。1 发病情况某养鸭专业户于 1999年 5月 11日自本地一家孵化场购进1日龄樱桃谷肉雏鸭 80 0只 ,6日龄开始发病 ,当天死亡 4只 ,继之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11日龄时达高峰。截至 14日龄时共发病 3 2 6只 ,发病率达 40 % ,死亡 17…  相似文献   

11.
给10日龄健康鸭颈部皮下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RA)及颈静脉注射明胶酶,分别建立了感染与酶作用的动物模型.以脑脊液中白蛋白含量、血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组织学变化等指标研究了感染及酶作用对血-脑屏障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后第24、48、72、96 h和颈静脉注射明胶酶后第3、6、9、12 h,脑脊液中的白蛋白含量升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大,基底膜粗糙、部分节段的连续性中断,脑血管周围水肿、管腔面不光滑、内皮细胞肿胀、连接处开放;感染鸭血清中利用明胶酶谱法能检测到鸭疫里默氏杆菌明胶酶.表明,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引起鸭血-脑屏障机能障碍,在此过程中明胶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血管瘤病变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HN06克隆株的致病情况,通过人工接种7日龄SPF雏鸡ALV-J HN06株,检测HN06株对鸡体的影响。结果发现,感染鸡生长较慢,体重比对照组低。HN06株对胸腺抑制显著,对法氏囊影响不明显,外周免疫器官的脾指数比对照组大。PCR检测病毒在免疫器官中的分布结果显示,骨髓和脾在攻毒后第7天可检测到病毒整合到基因组中,法氏囊和胸腺则分别在攻毒后第14天和第21天才能检测到。通过ELISA和细胞培养技术检测病毒血症、抗体产生和排毒情况,发现HN06感染鸡血浆中第7天即出现病毒(7/21),第28天出现抗体(2/21),第21天泄殖腔出现排毒(2/21)。随着产生抗体鸡的比例升高,排毒鸡逐渐减少,42d后无排毒现象。由此可见,试验鸡后天感染HN06株出现病毒血症,HN06不但抑制机体生长,还影响免疫器官的发育;HN06首先感染免疫器官中的骨髓和脾,再感染法氏囊和胸腺;抗体的产生能抑制排毒,但病毒血症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 唐山市某珍禽养殖场地面散养绿壳黑羽乌鸡 3 0 0 0只 ,40日龄开始发病 ,表现精神萎靡 ,食欲减退 ,消瘦 ,羽毛蓬乱 ,双翅下垂 ,眼下陷 ,排白色稀粪 ,个别的粪便中带血 ,死亡 2 0余只。病理学检查 病死鸡小肠充血、出血 ,肠腔内充满红褐色液体 ,肠粘膜脱落 ,有的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或出现白色结节。取一段小肠做组织切片 ,显微镜下可见肠粘膜细胞肿胀 ,肠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 ,腺泡腔内有积液和少量淋巴细胞 ,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物凝结成块状 ;固有层有多量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淋巴滤泡肿大 ,中心部…  相似文献   

14.
为确诊湖北省某鸭场自然发病的13日龄雏蛋鸭的死亡原因,对送检的7只病鸭进行了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细菌分离鉴定、病毒PCR/RT-PCR检测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病鸭临床症状为头肿大流泪,脚软,共济失调,排白色稀便。病理剖检观察到病鸭有严重的全身浆膜纤维素性渗出和脾坏死,法氏囊、胸腺萎缩;分离细菌的培养鉴定结果为革兰阴性短杆菌,16S rRNA测序结果鉴定该分离菌株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药敏试验得出该分离菌对头孢类和阿莫西林等敏感;通过病毒特异性引物扩增出鸭呼肠孤病毒条带;组织病理学观察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脾坏死,胸腺和法氏囊淋巴细胞减少。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批鸭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与鸭源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而导致大量发病死亡的。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鸭源呼肠孤病毒与沙门菌共感染对雏鸭脾、法氏囊的病理损伤及法氏囊IgY抗体生成细胞数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鸭源呼肠孤病毒感染的发病机理和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雏鸭被分成4组,即对照组、呼肠孤病毒感染组、沙门菌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于8日龄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雏鸭接种鸭源呼肠孤病毒,13日龄对沙门菌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雏鸭接种鸭源沙门菌。分别于13、14、16和20日龄每组剖杀6只,观察各组脾、法氏囊和胸腺的病理变化、法氏囊IgY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呼肠孤病毒感染后脾、法氏囊和胸腺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组织内出现明显坏死灶,之后出现肉芽肿结构,法氏囊固有层淋巴滤泡明显减少。混合感染组的病变明显重于其他单独感染组,法氏囊IgY抗体生成细胞数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呼肠孤病毒感染雏鸭后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增大了细菌的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6.
将鸭α-干扰素基因疫苗pcDNA-SDIFN-α分别按每只1、3和6μg剂量采用基因枪轰击方式免疫樱桃谷鸭,以PBS、空载体质粒pcDNA 3.1( )和鸭瘟弱毒疫苗为对照,注射后第15 d给每只鸭人工感染鸭瘟强毒。结果显示,1μg pcDNA-SDIFN-α免疫鸭有3/12死亡,PBS和空载体注射鸭分别有5/12和4/12死亡;3μg和6μg pcDNA-SDIFN-α免疫鸭以及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100%受到保护。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显著低于PBS和空载体对照组,而3个pcDNA-SDIFN-α免疫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基因枪轰击pcDNA-SDIFN-α免疫鸭后能产生一定的抗鸭瘟强毒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6年6月,山东省某鸭场养殖的麻鸭在25日龄时发生一种以猝死、心包积液和肝坏死为特征的疾病,死亡率高达40%。通过临床表现,结合PCR检测、鸭腺病毒排查检测、鸡胚传代分离培养、血凝性试验、SPF鸡回归试验与PCR血清型定位分析等实验室检测,确诊该病为Ⅰ群禽腺病毒4型(FAdV-4)感染所致。为有效防控该病,首先注射超免疫卵黄抗体进行治疗,短期内虽然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但保护期后该病复发,死亡数量增加,转而采集发病鸭肝组织并进行研磨、灭活,制备组织灭活疫苗,实施紧急免疫,最终成功控制了该病。结果表明,该麻鸭场感染FAdV-4导致发生鸭的心包积水综合征,而同源组织灭活疫苗紧急免疫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用鸽源贝氏隐孢子虫广东分离株感染3日龄岭南黄鸡,通过感染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排卵囊情况和病理学变化特征,分析鸽源贝氏隐孢子虫在不同禽类宿主之间的适应性及致病性特点。选取8种中药复方制剂和西药代谢酶抑制剂对感染雏鸡进行初步药物治疗试验,以各组雏鸡发育状况、增重、采食量、卵囊排出情况以及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观察指标,考察这8种药物对鸽源贝氏隐孢子虫的作用。结果显示,鸽源贝氏隐孢子虫对雏鸡感染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禽源贝氏隐孢子虫相近,但鸽源贝氏隐孢子虫卵囊在雏鸡体内的潜隐期为5d,比已报道的鸡源贝氏隐孢子虫的潜隐期稍短,卵囊排出量出现多个高峰期,持续排卵囊时间为20d。药物筛选试验表明,中药复方(川楝子、槟榔、常山、石榴皮、地榆)3组在采食量、增重量、卵囊排出量以及寄生器官损伤程度上都有表现出一定效果,提示中药复方3可能对雏鸡贝氏隐孢子虫病有潜在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研究血清4型禽腺病毒广西分离株的致病机理,对4周龄的SPF鸡人工感染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建立病理模型,在感染后第1~21天随机剖杀试验组的SPF鸡,采集心脏、肝、脾、肺、肾、胸腺、法氏囊、胰腺、腺胃和脑,通过病理学方法研究FAdV-4感染SPF鸡后各个组织器官的动态病理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以滴鼻点眼方式感染4周龄SPF鸡可以成功建立人工感染模型。感染后第4天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第5天开始出现死亡,第7天病鸡开始恢复,发病率为72%,死亡率为34%。剖检发现典型病变为心包积液,肝肿大、黄染。组织学检查发现肝细胞中存在大量核内包涵体,免疫器官出现广泛性的组织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本研究为FAdV-4的防控和临床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今后深入研究FAdV-4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将 3 6只 2 4日龄AA鸡分为 3组 ,Ⅰ组每只鸡感染堆形艾美球虫 (Eimeriaacervulina)孢子化卵囊 70万个 ,Ⅱ组每只鸡感染 2 0万个 ,Ⅲ组为不感染对照组。对 3组试验鸡分别在感染前和感染后 4d、7d采心血 ,分离血清后检测 10项生化指标。结果 ,血清葡萄糖含量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在感染前后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 4d和 7d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中Ⅱ组鸡的甘油三酯含量在 4d所降的幅度显著大于Ⅰ组 (P <0 .0 5 ) ;球蛋白、尿酸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 4d都显著升高 (P <0 .0 5 ) ,7d时Ⅰ组鸡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仍显著高于感染前测定值 (P <0 .0 5 ) ,而球蛋白和尿酸含量均出现回落 ;Ⅰ组鸡的胆碱酯酶活性在 7d显著升高 (P <0 .0 5 ) ,Ⅱ组的胆碱酯酶活性在 4d和 7d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