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谭丁 《前线》2016,(4):79-79
正【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  相似文献   

2.
胡昌方  赵军干 《前线》2014,(8):116-116
著名作家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对那个“顺杆爬”式的人物--阎恒元的“尾巴”张德贵做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张德贵,真好汉,跟着恒元舌头转:恒元说个“长”,德贵说“不短”;恒元说个“方”,德贵说“不圆”;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德贵就说“捣不烂”。  相似文献   

3.
黄建国 《党课》2008,(9):57-59,65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用人的大政策、大原则、大标准。德与才是相辅相成的。德和才是支撑人字的撇和捺。没有“德”字这一撇,不成其人;没有“才”字这一捺,人难自立。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资本;德乃人之魂,才乃人之胆;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备德为先。成人比成才重要,为官应重德行。做人要通过做事来体现价值,检验成败。做事要通过做人来引导方向,提供动力,保证效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历史伟人和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毛泽东,对于人才特别看重。在他的心目中,所谓人才者,是既有德又有才者;谓之“德才兼备”者,谓之“贤者”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就培育和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德才兼备的高级干部,新中国一诞生,他们就离开硝烟弥漫的战场,英姿勃勃、昂首阔步地走上了建设新中国的各个重要领导岗位。  相似文献   

5.
康永恒 《党建》2014,(9):32-32
孙源庆者,是为大连金州一普通给水工也。十二年如一日,践行誓念:“尽己所能、奉献爱心,不计报酬、服务社会。”是时,参办爱心驿站,追求价值人生,、举义务服务之帜,立维修便民之范。更始矜眷患疾,助困资学;顾怀孤寡,睦邻理家。老子曰:“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夫之品犹如谷川,上仗高山之气象,下蕴流水之情怀。嗟乎,善者美也,美哉义工!  相似文献   

6.
人才史鉴(三则)峻岭司马光论德才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  相似文献   

7.
唐代名臣张说的《钱本草》曰:“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能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同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为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知伤神,切须忌之。”张说,字道济…  相似文献   

8.
渴望“诤言”董治顺诤者,直言规谏之谓也;诤言者,率直规劝之谓也。据《说苑·臣术》解释:"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按这个解释,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善谏敢诤者,才称得上忠良之臣;二是,谏也罢,诤也罢,都...  相似文献   

9.
子思的《中庸》集《周易》、《论语》里中庸思想之大成,其中突出体现着一种人生和谐思想,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中和”论。《中庸》第一章关于“中和”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相似文献   

10.
贪官之“潜伏定律”: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11.
“为政之道,首在用人;立政之道,察吏为先”。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这重要那重要,端正选人用人风气最重要。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2,(9):19-20
正确修德。易经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资治通鉴中说:“德者,才之率也。”德有治腐之能,率众之力。党员干部的德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是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人品修养在为官从政中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国乃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德”、“札”遂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石。“德”、“礼”不仅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大多关乎“德”、“礼”。“德”、“礼”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德”、“礼”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仍然从正反两个方面发挥着其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之“新”思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体现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之“维”;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伦理,遵循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科学发展观之“度”。  相似文献   

17.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新春之际,中国人大都喜欢挥笔就“福”。因为《礼记》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应喜庆之景,取百顺之愿。  相似文献   

18.
一、以自由地发展人的自然本性来寻求幸福庄子同老子一样,都要求发挥人的自然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德”。“德”直接源于“道”,充分而启由地发挥了“德”,人的自然本性也就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人就幸福了。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因此,顺乎天就是“性”。“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谓之伪,谓之失”。(《庚桑楚》)可见,庄子的所谓“性”,就是生命的质地,就是人的自然。“性”和“命”是联系  相似文献   

19.
刘建明 《奋斗》2011,(9):58-59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既体现了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同时也蕴含着为人、处世、成业的朴素道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江 《世纪桥》2006,(12):7-9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追求。德与法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一个社会只有在德与法和谐共存.成为社会的共同的必然的需求时.这个社会才是和谐的:德与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德”首先是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群体的道德理想与精神追求.其次是个体的道德自觉与价值观。人生观.“法”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的规范化.秩序化.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制度与行为准则,“法”源于德而规范公共之“德”.“德”台于法而高于现行之法.并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指导着“立法”的精神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德与法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而是价值导向与制度保证的关系.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用关系。在这个体用美系结构中.“德”是根本之“体”.是治道之“本”“法”是制度.事功之“用”.但是.德与法不可偏重一方.应是二者并重.“德可固法法可厚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