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杨闯教授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发表的《“人权原则”和“民主原则”对国际关系准则的挑战》一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人权原则”、“民主原则”等国内政治原则运用在国际关系中,严重挑战国家主权原则、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美国等国以“人权原则”为理论盾牌进行的“人道主义干预”,造成了新的人道主义灾难,其以自己的“民主模式”改造他国的行为,则是与国际关系民主化背道而驰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的相互依存加深,同时实力原则和强权政治仍在起作用。应认清国家主权原则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所面临的挑战,以避免“人权原则”和“民主原则”成为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  相似文献   

2.
自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写入宪法以来,完善人权的国内保护逐渐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家机构的地位原则》(简称巴黎原则),为各国在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方面确立了基本原则。通过对巴黎原则的研究,能够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国家人权机构,对人权的国内保护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试析《东盟宪章》中的“不干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晓红 《外交评论》2009,26(2):80-93
“不干涉原则”既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准则,也是东盟合作的一个政治基础。从《东盟宣言》到《东盟宪章》,东盟的基础性政治文件中不乏有关不干涉原则的声明和陈述,因而不干涉原则在东盟的发展进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合理性。同时,谨守不干涉原则,也是东南亚国家对本地区特定的政治和安全环境做出的合理判断,是国际政治和安全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结果。本文以解读《东盟宪章》中的“不干涉原则”为切入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分析东盟“不干涉原则”的形成、特性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缔约方会议制订实施准则是由《公约》授权的,不同于人权公约条约机构针对公约的含义所颁布的“一般性意见”,“一般性意见”没有法律效力,但《公约》的实施准则则有法律效力,它是根据《公约》授权并经缔约方会议一致通过的。这点特别重要,因为实施准则的规定,在很多方面要比框架公约的规定详细得多。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取得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人权”入宪。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第一部《宪法》到1982年颁布第四部《宪法》,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人权”一直作为资产阶级的产物遭到批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对普世价值的吸纳,“人权”这一概念逐步得到正名,并最终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写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不仅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体现和发展。它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和谐社会主张的必然延伸和必要条件,是对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的重大发展,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方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现代各国的普遍要求 ,是宪政的真谛 ,是民主的基础 ,是社会秩序进步的保障 ,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准则。法治是专制的对立面。法治与政治民主和宪政本身一样 ,都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 ,法治是专制与人治的对立面。《布莱克法律词典》将法治解释为“由最高权威认可的并且通常以准则或逻辑命题的形式出现的 ,具有普遍选用性的法律原则” ;“法治 (RuleofLaw)有时被称为‘法律的最高原则’ ,它要求法官作决定时 ,只能依据现有的原则或者法律而不得受随意性的干扰或阻碍”。《牛津法律大词典…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一文中,不仅指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和平共处是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则,而且提出了和平共处原则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7页)的观点。这是对和平共处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试析国际关系民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在冷战后继续向前发展。中国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进者,这不仅顺应了历史趋势,也符合时代的要求。中国的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有其深刻的内涵。如何在新时期推动和建立国际关系民主化?应结合时代特点与趋势,从现实出发,承认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倡导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促使全球化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严格遵循国际公认的原则与准则。  相似文献   

10.
马英九以自由、民主、人权为基调的政治思维,与“搁置争议”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之际,求实出版社组织的《民主学术译丛》已经问世。首批书目有:《人权宣言》、《民主的危机》和《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 《民主学术译丛》由著名政治学家严家其、赵宝熙、李景鹏任顾问,译者皆为中青年学者。这套译丛选编了西方有关民主、人权等方面的最经典的文献以及最著名的学者关于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主权原则与人权原则的关系宋小林人权问题是国际社会论争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其焦点而言,如何正确处理主权原则与人权原则的关系是其核心所在。一、主权原则和人权原则是主从关系,人权原则首先要遵守主权原则。1945年《联合国宪章》开宗明义地宣告:“我联合国人...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主权与人权都是国际法的原则,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上是最高的权威,国家主权原则,早已上升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是当代国际法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但是,国家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制约和限制的。国家主权是相互的,国家在行使主权时,不得侵犯别国主权。人权,本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但是,人权又不是纯属国内管辖的事项,人权受国际法的保护,人权原则也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人权具有国际性;然而,人权原则尚未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坚持国家主权,才能保护国际人权。国家主权高于国际人权。  相似文献   

14.
人权保障:民主与宪政理论的灵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是人权的根本保障书 ,宪法学以人权为逻辑起点 ,而人权产生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为了保障人权 ,宪法学出现了两大根本理论。民主理论从人权的肯定形态“公民权利”方面保障人权 ,宪政理论则从人权的否定形态“国家权力”方面保障人权。民主与宪政理论的结合形成人权保障的理性屏障。  相似文献   

15.
人权保护具有国际性的一面 ,但主要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 ;人权国际保护的实现以国家履行其国际义务为前提 ,国家主权对实现人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对人权的保护 ,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前提 ,以促成国际合作为主要手段 ;总之 ,要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促进人权的国际保护。“新干涉主义”践踏了人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对人权国际保护和国家主权构成严重挑战 ;中国的人权理论和实践则对正确处理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6.
在《欧洲研究》2006年第3期发表秦治来翻译的格鲁姆《国际关系学:从不仅仅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一文前,“内容提要”概括指出:国际关系学从来都不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即使西方一直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也仍然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统一体。纵观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史,美国的现实主义受到了结构理论和历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挑战;从学科现状来看,西方的狭隘主义正在逐渐消失;从美国以外的区域来看,欧洲大陆学者在战略研究、冲突研究等一些主要的国际关系学次领域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首次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由党和政府提升为“国家”,从而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党和政府的意志上升为人民和国家的意志,由党和政府执政行政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上升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由党和政府文件的政策性规定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人权的政治法律地位的确立是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重大突破,是人民民主宪政和人权法律保障的重大发展。我们要变宪法原则为实际行动,在现实中切实作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共产党宣言》里,对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作了明确的阐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逐渐传人中国,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但是,当今社会,西方大国到处推销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有些国家出现了“颜色革命”、“街头政治”。  相似文献   

19.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王贞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文化视角的回归》(载《学海》2005年第2期)一文认为,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中,现实主义学派一直占主导地位,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大传统”。他们认为决定国家行为的因素主要是国际政治体系和物质实力,政治、军事实力即“硬权力”  相似文献   

20.
文彬  建林 《外交评论》2001,(4):39-44
近年来西方某些国家炮制了一种所谓"新干涉主义"理论,并在国际关系中执意加以推行.这一论调的症结在于歪曲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人权高于主权”不仅与“新干涉主义”相表里,而且是它的核心.文章分析了“新干涉主义”及其“人权高于主权”理论出笼的背景、内涵和实质,指出它标志着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