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邓小平曾经说过,拨乱反正实际上是从1975年就开始了. 1975年,第二次复出的邓小平从中科院<汇报提纲>入手,抓科技界的拨乱反正,可惜随着他再次被打倒而受挫.1977年8月8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表历史意义深远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指引我国科技界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秦昊扬 《求实》2006,3(Z3):7-8
从政治上来说,邓小平与毛泽东有着源远流长的深厚关系。应该说毛泽东对邓小平一直都是比较赏识的,邓小平的第二次复出更是毛泽东一手促成,但同时邓小平的再次被打倒也是出于毛泽东的授意。所有这一切都围绕文化大革命展开。因为要整治文化大革命的乱摊子,邓小平复出了;因为不愿违心地对文革予以肯定,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历史的机缘,政治合力的作用,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邓小平的命运,但其中更为重要的非人的因素一一毛泽东莫属。邓小平的复出与再次被打倒都与毛泽东密不可分。如何对待毛泽东的知遇之恩?如何进行拨乱反正?邓小平以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态度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1974年底“长沙决策”之后,重病中的周恩来便把希望寄托在复出后的邓小平身上。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此前,邓小平已被增补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这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状况正如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书中所描述的那样: “父亲复出后,在他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被‘文革’的飓风横扫得满目疮痍的零落景象。”  相似文献   

4.
二度复出的邓小平来到韶山,令接待方"拿捏"不准 1973年 10月 19日,一辆老式的乳白色"吉姆"牌轿车驶进了宁静的韶山冲.轿车停稳,从车里走下一位个子不高、神采飞扬的长者.他就是刚刚被毛泽东"解放"出来、重新委任为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邓小平是送一位重要外宾到桂林,返京路过长沙时突然决定来韶山看看的. 接到邓小平来访的消息,韶山方面召开了一个会议,安排邓小平访韶事宜.会议开得很长,意见分歧很大.围绕以什么规格接待这位副总理发生了争议.但是,争论双方都有这种感觉:无论用什么规格接待邓小平,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他们于是制定了一个"不冷不热"的接待方针.但是,究竟"冷"到哪种程度,"热"到哪个境界,让这些人"拿捏"不准.好在长沙方面首先做了示范:让邓小平坐过了时的"吉姆"轿车访韶.他们对邓小平解释说,其他车辆都已派出去了.这种车, 1959年毛泽东到韶山来时坐过.此时,国产的高级"红旗"轿车早已代替了它.平时,即使是一个军级干部坐"红旗"轿车也早已是司空见惯.长沙在派车方面为韶山做了暗示.  相似文献   

5.
戚义明 《党的文献》2012,(1):117-120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进入“两年徘徊期”。1977年至1978年,复出后的邓小平“放了一炮”、点了“三把火”,推动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声炮”与“三把火”,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贡献,也鲜明体现了他坚持原则、敢抓敢干的思想风格和善于抓住契机、推动历史前进的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6.
1973年春邓小平的复出,是继1971年“9·13”林彪事件后又一震动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部分地纠正‘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的代表作。它标志着自1966年5月“文革”发动后,以林彪、江青为首的极左势力在党内占优势地位的国内政治格局有了重大的变化,代表着党内健康力量的重新聚集和加强,为此后邓小  相似文献   

7.
"文革"后复出。胡乔木得到邓小平的重新起用之后,成为邓小平身边的"笔杆子"。1977年8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冯兰瑞和苏绍智的文章《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文章发表后引起邓小平的注  相似文献   

8.
1972年霜染红枫的11月,即邓小平政治上复出的前两个月,他经中共中央批准上井冈山,去这片神奇的红土地走走看看.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和周恩来相识于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期间,此后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文革”中,邓小平被打倒后,周恩来尽己所能,给予邓小平最大的照顾,后来又竭力为邓小平复出创造机会,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终于使邓小平得以复出。邓小平复出后,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刘邓大军"威名远扬,战功赫赫。作为这支部队军事主官的刘伯承和政治主官的邓小平从1938年开始了长达13年的合作,他们率领"刘邓大军"所向披靡,从百团大战到挺进大别山,从淮海战役到解放大西南,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本文着重撷取和挖掘这对黄金搭档在抗战时期留下的一件件文物背后生动感人的故事,从某些侧面真实地反映那段变幻莫测、可歌可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从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到各级领导干部都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再往前推,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的错误逐渐支配了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被立案审查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17%,有75%的中央副部级和地方副省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受到各种形式伤害和株连的人数高达1亿人.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为推动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公布,不啻响起一声春雷,使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成千上万的知青们终于有了圆大学梦的机会。大家都知道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复出后拨乱反正的一个重大举措,但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为何能如此快恢复高考制度?这其中有何内幕?查全性又是何许人?他是如何当面向邓小平谏言并深深打动邓小平的?本文作者查阅刚刚解密的部分高层领导人档案撰写此文,为你揭开个中内幕。  相似文献   

13.
正上世纪70年代末复出之后,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曾四次踏上天府之国的土地。巴山蜀水间,留下了伟人的一段段佳话。邓小平与四川之间,注定有太多的故事。一口浓浓的川音,伴随了伟人的一生。邓小平爱吃四川豆瓣、川味回锅肉,直到晚年,既对家乡生产的布鞋情有独钟,又调侃"家乡人给小鞋穿"……  相似文献   

14.
1973年春天,邓小平第一次复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毛泽东感到十分满意。他多次在一些讲话和谈话中,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文武全才、不可多得,决心让邓小平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洲 《理论学刊》2004,2(12):17-20
邓小平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出发 ,审视中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从而深化了对机遇的认识 ,形成了邓小平机遇观 ,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巨大成功。邓小平机遇观的本质就是认识机遇、抓住机遇、运筹机遇 ,求得中国社会的跳跃发展。邓小平机遇观为我们紧紧抓住 2 1世纪头 2 0年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一生中和许多世界风云人物有过政治交往,有的甚至结下了深厚的个人情谊,金日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因为共同的信仰和事业,金日成和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有着密切的交往,结下深厚的友谊,携手谱写了中朝友谊的辉煌篇章。毛泽东十分坚定地向金日成介绍邓小平:"我们要他!今后有事,你就找小平谈。"邓小平第一次和金日成会见是在1975年4月,金日成应邀访问中国。这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打倒并流放江西复出之后。3个月前,毛泽东提名邓小平  相似文献   

17.
宋鉴 《唯实》2007,(8):29-31
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动力,源于他复出后寻求建设新方略的环境需求,源于他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也源于他特有的个人素质深厚的理论功底、传奇式的经历和磨难、坚韧不屈的心理品格.邓小平创新精神的特征表现为勇于否定错误、开辟新径;善于吸取前人精华,开创实践成果;长于总结实践经验,形成敏锐感悟;通过纵横比较,提出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8.
宋鉴 《唯实》2007,(9):29-31
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动力,源于他复出后寻求建设新方略的环境需求,源于他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也源于他特有的个人素质:深厚的理论功底、传奇式的经历和磨难、坚韧不屈的心理品格.邓小平创新精神的特征表现为:勇于否定错误、开辟新径;善于吸取前人精华,开创实践成果;长于总结实践经验,形成敏锐感悟;通过纵横比较,提出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江西中央苏区时期,为创建地方红色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却又历尽坎坷,大起大落.1933年3月,时任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的邓小平,被"左"倾错误推行者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并受到错误的处置.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遭遇的第一次磨难.事情发生的深层根源是邓小平不认同"赣南会议"对毛泽东的错误批评、指责,根本原因是邓小平的思想主张与"左"倾路线相悖,导火线是所谓"寻乌事件".历史证明,邓小平是中央苏区江西党内坚持毛泽东正确路线、抵制"左"倾错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0.
1977年第三次复出之后,邓小平认真分析中美苏"大三角"战略态势的变化,科学评估中国在"大三角"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抓住美苏矛盾这个冷战期间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依据两国攻守形势及其各自对华政策的演变,适时调整了中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美、对苏政策,实现中美建交和中苏关系正常化,进而对有关时代主题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