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但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意识不断淡化,艰苦奋斗精神越来越被忽视,总体情况并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遗失,既有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更有学生主体艰苦奋斗精神意识的欠缺。针对这些原因,本文力图提出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内因、外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对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如何保证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年轻干部增强艰苦奋斗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自身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艰苦奋斗是年轻干部继承光荣传统的重要内容;是年轻干部取信于民的重要法宝;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年轻干部要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艰苦奋斗,为什么要艰苦奋斗,怎样艰苦奋斗,是艰苦奋斗的三个基本问题。本文以此初步构建了关于艰苦奋斗的理论体系。弄清艰苦奋斗的三个基本问题,对于进一步学习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的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袁瑞生 《求实》2003,(Z1):225-226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对肩负现代化建设重任的青少年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和义务。 一、艰苦奋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新一届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会议后不久去西柏坡考察时,向全党同志提出的第一点希望就是:“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在回顾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时,又进一步指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党今天的局面。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艰苦奋斗始终是我们党战胜艰难困苦、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5.
论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的内涵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 ,消费的合理性、享受的现实性、工作的开拓性是艰苦奋斗的基本特征。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四个现代化、保持党的先进性有重要现实意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对全党全国人民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在全社会形成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社会风气 ,是使这一伟大精神发扬光大 ,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为民 《求是》2013,(16):30-3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抵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侵蚀,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忠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关键。切实强化艰苦奋斗的政治自觉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指导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改革开放是搞不好的。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必须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会受到严重束缚和压抑。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是密切联系、相辐相成的。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节俭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缺失。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节俭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应该成为大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艰苦奋斗是邓小平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艰苦奋斗就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禁止对任何东西的破坏和浪费,就要倡导以艰苦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就要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就要反对干部特殊化,坚决惩治腐败。弘扬邓小平艰苦奋斗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现代青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预防腐败的利器。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所要求的.新形势下坚持艰苦奋斗,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长期奋斗、团结奋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也要重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苏成筑 《世纪桥》2007,(1):134-136
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在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艰苦奋斗荣辱观赋予了新的内涵。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树立艰苦奋斗荣辱马对其成长、成才尤为重要。然而,现阶段在大学生中确有存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艰苦奋斗荣辱观淡薄。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的角度,简要阐述了大学生艰苦奋斗荣辱观淡薄现状,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新时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措施,铲除"四风"就是为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民务实清廉是当代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新形势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明确的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途径,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坚持客观标准,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要用艰苦奋斗精神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与践行党的宗旨相统一。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的根本方法,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善于在"求同"和"存异"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物质和精神都要强大起来"的号召。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节俭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缺失.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节俭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应该成为大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党以艰苦奋斗而胜,国以艰苦奋斗而强,企业以艰苦奋斗而兴。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戒骄戒躁、艰苦奋斗,进一步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相似文献   

16.
吴珍 《兵团党校学报》2007,108(5):10-12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兵团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壮大兵团实力,更好地发挥兵团在新疆稳定发展中的"三大作用,"迫切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兵团精神,并不断赋予艰苦奋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是党的基本经验之一,是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伞胜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由党的基本纲领、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保障和思想脊梁。艰苦奋斗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自立、自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8.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党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反对腐败,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在任何条件下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锐利武器,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重要法宝。 艰苦奋斗是民族的美德,是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自古就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许多光辉的业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教导,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遗产之一。他在革命队伍中长期培育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今天,当我们面对社会上个人主义在膨胀、奢侈之风在滋长、拜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