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界与领土问题是国际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问题需要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和平解决的思维路径和实践是实现边界与领土争端从零和博弈向互利共赢转变的途径和方法.边界与领土问题的和平解决方式,从原则方法上,可分为政治解决方法和法律解决方法;从技术方法上,可分为一揽子解决和分段解决.照顾历史,考虑现实,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是中国解决边界问题时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实践来看,这是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的成熟思路.进入21世纪以来,又有一些长期的边界与领土争端本着这一精神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2.
迄今,世界上多数海洋边界争端尚未解决.而且,在许多海域划界中,由于当事国存在岛屿主权归属的争议,依据"以陆定海"原则,直接阻碍了所涉海上边界的划分,因而争议岛屿在海域划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俊林 《思想战线》2008,34(2):30-33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面临构建现代国家"边界"的历史任务.由于清王朝的国家观念和国界观念其时并没有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化,西方国家主导的民族国家话语体系在相当程度上设定了近代早期中国构建现代"边界"的历史语境和情势,这在早期中缅界务问题中有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缅友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联合禁毒等方面进行了宽领域、高层次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在位于云南省2100多公里的中缅边境线上,两国边民互市通婚、走亲串寨、赕佛念经、友好往来,情同手足,世代和睦相处。有许多村寨一半属于中国,另一半属于缅甸。印金寨有一口水井,每天到这里取水的既有中国人,也有缅甸人,但他们看起来没有差别,彼此之间只有水乳交融的"胞波"友谊。在边界划界确立界桩时,国界界桩  相似文献   

5.
东海划界争议问题是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之一.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争端的外交思想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中争议问题的基本战略.在新形势下探讨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原则的实际应用,对于维护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实现东海争端的和平解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重要治理主体,国家治理边界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点。将国家这一以领土为核心的物理性空间结构投射到二维地图上,可以实现抽象国家的可视化,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不规则的地图轮廓中发现领土边界与国家治理边界之间的内在契合。网络空间的诞生,意味着以现有物理空间为映射的地图与治理范围扩展到了虚拟的数字世界。在具有流动性、跨区域性特点的网络空间中,依托于传统地图上领土边界而存在的国家治理边界不再适用。这需要回归到网络空间本体论,在分析网络空间的分层治理结构基础上,将行动作为网络空间中划定国家治理边界的依据,建立动态可变的“中心—外围”国家治理边界轮廓。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后期,俄国构建了打通中亚地区直到印度洋的扩张战略,而英国构建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扩张战略。英俄各自构建的印度周边扩张战略,加剧了两国在印度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争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加紧了对中国新疆、西藏的侵略,造成了中国与印度边界地区的领土争议问题,成为了当今中印边界领土争端问题的源头。中印边界领土争端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给中印两国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的边疆安全、政局稳定都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在与周边邻国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平等友好、互谅互让、和平协商解决边界争端的政策;70年代末,针对与周边邻国存在的海上边界和领土争端,中国政府又提出了以"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核心的解决海上边界争端的原则,从而使新中国边界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国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推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是打造东南亚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纠纷,南海地区摩擦不断,形成当下各国在南海的对立状态。本文从国际法视角出发,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般国际法律文本等为依据,剖析南海周边各国在"硬性"主权层面(九段线的合法地位、岛礁的法理地位以及"灰区"划界问题等)和"软性"权益层面(海事规则制定与资源"共同开发"等)上产生的争议,找出相关主张的法理依据及其不足,为我国回应质疑、占据法律与道德高地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曾皓 《求索》2013,(7):199-201
由于领土边界争端涉及诸多因素,单纯适用国际法难以妥善处理此类争端。因此,国际司法机构往往会依据国际法中的衡平原则对依法初步划定的边界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为我国解决与周边国家间领土边界争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先证明中国所提的传统习惯边界线具有合法性,再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对该线进行衡平调整,以妥善合理地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领土边界争端。  相似文献   

11.
从私人侦探业的两元价值看对其立法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私人侦探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已渐入人们的视野,它为纠纷当事人提供各类有偿的调查服务.一方面,缓解了众多当事人"举证难"的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司法机关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在调查中未经许可,擅自运用大量违法调查手段,对调查对象的隐私权等一系列基本权利构成严重威胁.解决私人侦探业这一社会问题的关键不是讨论其是否应该存在,而是应当怎样解决它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熟人社会”背景下乡村纠纷解决的策略选择与证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乡村形成了以留守老人为主体的"现代熟人社会"。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传统的大家庭解体,个体化的小家庭不常驻于村,常驻村民纠纷、传统的家庭婆媳纠纷都趋于减少。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出现了因土地征收引发的新型村民纠纷。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村民在纠纷解决策略的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性,这是乡土民情与现代司法碰撞之后,村民对纠纷生态环境的理性回应。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作为国家对乡村纠纷解决的回应,必须立足乡村的本土资源,因时、因势、因地而为。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政社关系要达成良性互动与协同,非一日之功,当前还存在难觅两者权责边界的困境。其原因有二:政府目标的"远大"需要政府无限扩权;社会组织自治分权能力不足又难以制衡地方政无原则地扩张权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消解这些困境的重要途径,购买服务实现了政社之间的公私伙伴关系,这是以技术划界;购买服务推动了政府还权与社会的行动,这是以权力划界;购买服务形成了社会限制政府扩张的机制,这是以权利划界。  相似文献   

14.
王秀英 《理论月刊》2008,(9):156-158
从国际司法及仲裁实践看,为海床、底土和上覆水域划一条单一边界已经成为海洋划界的趋势,但国家实践证明,单一划界尚未成为一种法律义务,因此,沿海国可以选择为大陆架及其上覆水域分别划界。不论单一划界还是分别划界,只要符合划界区域的实际情况,体现公平划界的原则,两者均符合国际法。鉴于东海的具体情况及中日双方在该海域不同的利益诉求,中日两国应通过协议采用两条线分别划分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6,(9)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面临诸多海洋划界纠纷,其中我国东海与南海海域海洋划界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分析东海与南海海域海洋划界争端产生的来龙去脉及其相关法理问题,有利于我国运用国际法律武器,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制定并运用多种斗争措施,维护我国合法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保定市冀北村至今还保留着"招墓角"这一民间婚姻风俗。笔者通过对该村"招墓角"家庭纠纷的调查发现,从表象上看,人民调解成为了该村解决民间纠纷的主要方式,国家法似乎有了某种"失灵"的迹象。因此,必须客观认识民间法在乡村纠纷解决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二者虽然存在着结构性断裂,但也有着共同的逻辑基础。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纠纷多样化的乡村社会,应当构建适合乡村社会自身特点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7.
法院附设ADR区别于传统的法院审判程序,在解决纠纷的方式上属于通过合意解决纠纷的机制,其在解决纠纷中的优势以及相邻权纠纷的特点,决定了在处理相邻纠纷中引入这一机制具有可行性.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对于相邻权纠纷实行强制性的ADR,将ADR程序作为法院审理相邻权纠纷的前置程序.同时,对于法院附设ADR应从制度上予以规范,从而将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创造》2007,(6)
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称.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上世纪50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典范.长期以来,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划界标准看科学中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是什么”成为了科学哲学的主要议题。为了解决科学哲学的这一根本性问题,科学哲学家们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划界标准以图将形而上学这一幽灵从科学之中驱逐出去。然而,这些或宽或窄的科学划界标准却无法胜任此项任务,也解决不了“科学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划界问题本身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而这些科学哲学家们试图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解决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这就是一种循环悖论。  相似文献   

20.
陈永福  邓扬麒 《前沿》2006,(8):130-131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如今中国人上法庭来解决纠纷也变得更为经常,但是不少研究和调查报告也表明当代中国人仍然趋向私下协商解决各种纠纷,这种"法律规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法治道路的进程,但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法律文化中可以找到答案,本文分析了"法律规避"现象的合理性,并且建议在司法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应当考虑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