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其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通过对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考察、培训和访问,结合通过所在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所授专业进行的改革实践,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期对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面对"中国制造2025",我国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背景都将产生根本性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发展的最重大群体,必然要随之改变。而高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最大的困难就是课程体系的重组与重构。文章以《机械基础》课程为例,提出了两大方案和若干小的方案,希望对相关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重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晓 《团结》2008,(1):40-42
《劳动合同法》从制定到出台,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范,对劳动法律制度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为全社会带来了劳动用工的新变化的同时,也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为深化高等职业院校的内部改革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行“工学结合”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君明 《民主》2009,(7):55-56
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今年下半年起,湖北省将按照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组织开展对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评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若评估不过关.就业率不达标学校将缩减招生并停止新增专业(2009年4月12日《楚天都市报》)。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德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目前高职德育工作现状,呼唤德育工作的创新,而隐性课程教育是未来高职德育教育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5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三年建设期内,创新实践了"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成满足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实习实训基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船舶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7.
肖毅 《学理论》2015,(5):230-231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成为推动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评估发展历程有如下启示:构建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机制;凸显了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助力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8.
田宇 《学理论》2015,(5):190-191
高等职业院校五年制物理课程现状堪忧。针对此现状,借鉴国内外物理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对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地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打破传统课程的知识体系,强化物理知识的应用性,增强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二是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强实践内容的设置,突出职业性。三是搭建知识平台,拓展和更新知识。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春瑜  朱本坤 《学理论》2008,(22):57-58
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将是指导当前和全国新一轮高职院校评估的指导性文件,它给"‘双师型’教师"进行了新的界定,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培训与考证、访问与交流、外部引进、社会聘用、下企业实践、产学研结合、技能竞赛和拜师学艺等途径,融"教、学、做"为一体,可以有效地加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双师"化素质进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6)
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方向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特色创新教育就成了高职院校教改的核心。为了实现特色教改,从教改的支撑点和依据力入手,提出教研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对民办高职院校教研建设现状的分析,得出阻碍民办高职院教研建设的根源:教研基础资源条件和具有教研能力的专业人才缺乏。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治校的管理特点,扬长避短,从教研成果的评估方式为切入点,引入"知识贡献率"指标为评估杠杆,以绩效管理机制模式反推动式促进教研建设工作的步伐,为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教研建设寻找一种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小帆 《学理论》2010,(17):299-300
在新评估方案条件下,我院特色专业建设以"立足纺织服装业,辐射关联产业,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的教育教学工作方向,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和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培养具有牢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强、创新和创业意识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沈玉贤  宋金玲 《学理论》2009,(7):195-196
新林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培育新型林业工作者.新林区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又是一个发展机遇,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林区建设中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为适应新林区建设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可遵循的模式——“产学结合培养1+N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这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立足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三个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素质构建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刘淑波  王玉杰 《学理论》2009,(18):251-252
高职院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一种工作本位的学习,运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的三个协调,真正培养出社会各行业需要的合格、好用的实用型人才。“两进两出”与“实习就业链接”则成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实际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刘晓光 《学理论》2009,(32):274-275
本文阐述了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了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后,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做出符合大学生就业需求的英语课程“3+1”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彭军 《学理论》2015,(8):111-112,117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主要内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发展,即职业素质、人文素质、法治素质的培养;阐述教育生态学在高职教育运用中的几项原则,这对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欣 《学理论》2014,(2):210-211
分析高职专业外语实践教学中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专业外语实践教学模式下产学研全程合作机制改革思路,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研全程合作机制在高职专业外语实践模式下的运用如下:采用与产学全程合作相适应的专业外语课程设计理念;探索建设高职专业外语实践教学基地的方法;改革实践模式下产学全程合作教学运作管理体系;专业建设、课程的教改和探索;教学方法创新;建立专业外语产学合作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在第三年路上顶岗实习岗位,如何在较长的顶岗实习阶段,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课题.从加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在其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之上提出加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要适应其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必须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存在社会适应性弱化、同质化及人才培养措施不力等问题,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理念基础上,指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