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腊八     
说腊八□辛夷“新媳妇新媳妇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歌谣,我小时候就会唱了。过节是孩子最欢喜的日子。过了腊八节,春节的序幕拉开了,它离农历年越来越近了。古代,农历十二月要举行腊祭。《风俗通》说:“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在周代,把猎取动物的肉...  相似文献   

2.
闹春祈福     
周朝 《浙江人大》2012,(Z1):88-89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中国人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常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5,(3)
<正>春节,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相似文献   

4.
春节的传说     
春节,为农历之元旦,俗称年,是我国汉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过年”一说,并不单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老百姓把年头年尾都计算在内,几近一月。旧时中原地区流传着:“腊八、祭灶,新年来到”的俗语。所以进入腊八,特别是腊月二十三祭灶以后,城乡人民纷纷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为什么把过春节称作过年?关于“年”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相传商朝时期,有一位青年叫万年,以打柴为生。万年天性聪敏好学,尤善观测天象,研究时序。他听说天子祖乙因节令混乱,影响农事,而设坛祭天。便带上自己设计的日晷仪和漏水壶,求见天子,被授以类似后来…  相似文献   

5.
正月里来是新春,国人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在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牛年春节的过法会不会也随之发生改变?过去,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天价年夜饭,出境旅游红火……然而现在,更多的是那些转变观念,过节俭年的群体。越来越多的“省钱达人”不断涌现:年夜饭“联合”制造、交换年货、礼品DIY、组团采购、“压岁钱”变“压岁书”、过年新衣网上“淘”……大家招法各异,自有心得。  相似文献   

6.
沐泽 《台声》2007,(1):33-37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相似文献   

7.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今年适值公历一九八二年元月二日。“腊”这一名称,是在汉代(公元前二○六——公元二二○年)正式出现的。古书对“腊”是这样解释的:“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腊者祭先祖”。由此可以看出,“腊”就是打猎,用猎物进行祭祀。因为打猎和祭祀活动多在农历的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渐渐地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至於腊八,本来是佛教的节日。我国古代传说这一  相似文献   

8.
煊景  冰蓝 《两岸关系》2007,(2):66-67
春节的称谓和涵义春节的叫法很多,有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4,(2):20-41
<正>又至新春时。转眼马年春节到。春节是指中华民族特有的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过春节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有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个节日所无与伦比的悠久历史。因其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全民性的特点,且历史悠久、流传面广,故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  相似文献   

10.
春节的故事     
春节的由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农历的岁首,这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最热闹的民族节日。从汉武帝直到清朝末年,中国一直沿用夏历(即农历)纪法,长达2080年之久。所以人们至今称“阴历”为“夏历”,或称“农历”和“旧历”。正月的第一天旧时称“元旦”,也就是农...  相似文献   

11.
说四月八———节日风俗钩沉辛夷农历四月初八是汉族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汉族的民间节日相融合,一个是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释迦牟尼顿悟成佛的“成道节”,与我国古代的腊祭同日;一个是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日,称为“浴佛节”,在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12.
狗俗趣闻     
如今,在中国的民间,人们总是把农历的正月初一这天称为新年,习惯上又叫做春节。可是,如果追溯到中国远古的岁月里,人们并不是都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一年之首的。  相似文献   

13.
新年旧话     
新年伊始 ,下面想说的只是一点与新年有关的旧话。从前有一幅对联 :“天上月圆 ,地上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阴历年尾 ,阳历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上联说的是阴历 ,下联说的是阴历和阳历。我国在辛亥革命前 ,除太平天国实行过天历外 ,都用阴历 (实为阴阳合历即阴阳历 )。现在大多数国家用阳历 ,也称公历。在采取阳历后 ,阴历曾一度被称为废历。但实际未废 ,如与农事有关的节令 ,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 ,民间一直相沿下来 ,所以常叫旧历和更多地叫农历。农历新年又叫春节 ,比阳历新年热闹得多。阴历在中国还有一个特点 ,即…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过年欢天喜地,长大了过年逐渐麻木,由于现在中国人的节日越来越多,“五一”、“十一”等,有时还有许多外国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也来凑热闹,节日在国人的眼中变得越来越稀松平常,年终春节的气氛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淡,许多都市白领都把春节看成是一种不得不过的形式节日。  相似文献   

15.
沐泽 《台声》2007,(Z1)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尾牙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  相似文献   

16.
过年(节选)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日,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 从腊月二十日起,每天吃夜饭时光,街上叫“火烛小心”。一个人蓬蓬地敲着竹筒,口中高喊:“寒冬腊月! 火烛小  相似文献   

17.
《春秋》2001,(1)
《说文》讲:“年,谷熟也”,年即庄稼收获之意。因此,古人把庄稼成熟的周期叫作“年”。春节也称元日、正日、朔旦、元旦,民间称“过年”。正是因为有了年,中国人才“年复一年”地沿着历史的长河渡过来了。据《诗经》载,周代的农夫到年底十月,为庆祝丰收和改岁,准备好美酒羔羊,共祝万寿无疆,已具备了春节的雏形。但它并没固定在正月举行,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春节。从夏朝到汉武帝,岁首正月不断改变,春节始终没有定型。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实施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改定的《太初历》,  相似文献   

18.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农历头一年的最后一天(俗称除夕)和次年的第一天(俗称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头一年农历腊月(12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次年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  相似文献   

19.
姚瑜 《前进论坛》2010,(2):61-61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称灯节。相传,这个节日最初是为求得蚕丝丰收而祭祀“地神”。最早把这天定为元霄节的是汉文帝。汉惠帝死后,吕后篡权,周勃、陈平等平息“诸吕之乱”,拥刘恒为帝(即汉文帝)。文帝当日传谕大赦天下,晚间军民举为炬提灯笼,游行京城以示庆祝。“夜”,古语为“霄”,正月称元月,于是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习俗。东汉明帝信佛,提倡佛法,令百姓元宵节点灯敬佛,帮元宵节又有“灯节”之说。  相似文献   

20.
在2006年的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河南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撰写的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引起了各方关注。针对近年“洋节日”在国内越来越走俏,本土传统节日相形之下越来越“萧条”和“冷清”的现状,《宣言》从一开头就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我们会过年吗?我们到哪里过年?“一石激起千层浪”,《宣言》中的问题旋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赞成高有鹏教授观点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其人。激烈的观点交锋让人们不得不思考:面对洋节日的“节节进攻”,专家发出“保卫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