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曾经是一个以文字为生的职业写作者。虽然写作和阅读是不可分割的两位一体,但是,如果一定要我在这两者之间选择,我首选阅读。单纯的阅读,对于我来说,那是生命中的大乐趣。在我早年的阅读中,北岛们在八十年代编的油印刊物《今天》让我爱上文学,而后来读到的中国古典诗歌和国外的里尔克、庞德们的诗歌,让我在写诗的练习中养成了自省式思考,在写作的时候努力追求着简洁、诗意和睿智。  相似文献   

2.
关于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状况的调查农工党安徽省委宣传部所谓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系指1980—1989年大专以上毕业者。这部分知识分子现年约为27—37岁,至2000年约为34一44岁,那时他们理应政治上成熟,业务上精深,技术上出成果,工作上是骨干,在我...  相似文献   

3.
蔡爱国 《前沿》2009,(4):172-175
网络诗歌的写作在近年来确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当前的网络中的诗歌并没有因为网络这一载体的独特性而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应地具有某种独特的特征。网络对诗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此作用也不必过于独特化。网络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诗歌写作争取了更大的空间,也使诗歌写作泥沙俱下,这就需要批评的在场。  相似文献   

4.
吴智斌 《求索》2008,(5):162-164
作为现代派诗歌在40年代发展形态的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新诗成熟的标志,为中国新诗从理论指导到艺术创作提供了范本。九叶派诗歌悖二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空灵感伤的传统主题,转而对现实的深深关注和对生命本体的深沉思索,并不断寻求诗歌艺术与时代现实的契合点,以求实现对现代诗歌的突破与开拓,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上独树一帜的流派。  相似文献   

5.
上官婉儿与初唐宫廷诗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求索》2010,(2):165-167
上官婉儿是初唐独树一帜的宫廷诗人,她既是初唐宫廷诗的发扬光大者同时也是初唐宫廷诗的终结者。她不仅在创作上实现了对宫廷诗的题材、情感表达及格调气度的超越,而且在评判诸臣诗作时,有意识的标榜词气充盈,刚健明朗的诗风,在宫廷诗的内部突破了宫廷诗歌的创作题材与审美趣味,从而为唐代诗歌从初唐宫廷诗到盛唐之音的转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肖献军  赵晓岚 《湖湘论坛》2010,23(5):102-104,112
当今学者在刘禹锡湖湘诗歌系年问题上大体上取得一致,但仍有少数诗歌存在分歧,本文选择系年争议较大的诗歌,综合各家说法,并依据诗歌在《刘禹锡集》和《全唐诗》中的编次及这些诗歌与《刘禹锡集》中其它诗歌的关系,对这些诗歌的系年逐一辨正并重新系年。  相似文献   

7.
自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开发西部地区的热潮。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新序幕。回顾我国二十年来的区域开放、开发格局,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开放开发区域仅限于广东、福建两省的经济特区,即先在深圳、珠海试点,后又扩大到汕头、厦门;从八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期为第二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区域开放开发迈上了新台阶。继1984年扩大汕头、厦门特区范围后,先后开放了北起辽宁大连,南到广西北…  相似文献   

8.
王光利 《求索》2011,(9):187-189
英美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诗歌在二十世纪初的互动对双方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在意象呈现方式上的契合,意象派诗歌主动向中国古典诗歌寻求营养与变革的驱动力。同时,中国诗歌受意象派运动的影响,冲破了旧诗格律与体式的藩篱,获得诗体的大解放,迎来了中国现代新诗的诞生。本文分析了中西诗歌互动的渊源,总结了中西诗歌互动过程中的得与失,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从1920年发表《西岸》开始到1931年发表《奇迹》为止.新诗创作历时11年多,留下两本诗集《红烛》和《死水》以及遗诗《真我集》,诗的数量并不为多,但诗的分量却很重。他对新诗的独特创造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奇迹”。闻一多诗歌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内质、诗歌的格局与诗歌的艺术品位上。一、体现在诗歌的内质上,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格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相统一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1.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为诗人深层的精神意识,它一在贯穿于闻一多的整个诗歌创作中。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10.
徐立钱 《前沿》2014,(11):205-207
本文从反传统的视角出发,试图反原鲁迅对于诗歌写作的真实态度,探讨其诗歌形式演变透露的信息,并考察鲁迅旧诗与“传统”的关系。本文认为,鲁迅私下里喜欢诗歌写作,但是出于反传统的时代需要,因此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为诗歌写作摇旗呐喊。而从具体的诗歌形式上看,鲁迅不愿意发表自己擅长写作的旧诗,却愿意发表自己并不擅长的新诗,并出版散文诗集《野草》,同样表明了反传统的巨大作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私下写作旧诗时,鲁迅继承的也不是“风花雪月”的传统,而是屈原、杜甫这些诗人所创造的“感时忧国”的传统。这充分表明了鲁迅在获取传统时所具备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1.
这是邓小平同志一九八○年一月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总结了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提出了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和实现四化建设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为我们党和国家进入八十年代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一九七九年一年的紧张工作,我们在各条战线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从各方面为八十年代的胜利前进准备了阵地。但是,有些群众、党员,甚至干部,对于我们在粉碎“四人帮”以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8,(2)
正算起来,《乡愁》来大陆的时间,正是我进入军营的光景,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想我应该属于早一类读到《乡愁》味道的人,那时我已经在诗门外徘徊着了,我的业余都深情地献给了《诗刊》《诗神》《星星》《当代诗歌》。凡诗的地方,都洒满了我年轻的目光。但今天就是想不起来,于我,是先有《乡愁》,还是先有余光中,上帝和历史总是这么有趣,让我酷爱缪斯,却让我的记性呆笨,以至于后来我不得不离开诗歌。其实,  相似文献   

13.
王德兵  佴荣本 《求索》2013,(5):131-133,8
霍松林和卜松山是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两人研究的主要倾向性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问题切入上的差异、研究思路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的差异。霍松林以本土化的视野和国学的功力着力于唯物辩证的阐发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到了叶燮诗歌“言志”之本体:卜松山以文化自觉之视野和文论的身后理论根基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范畴阐释.咀嚼到了叶燮诗歌在“缘情”之“怎是”。他从更加广泛的古代文论历史长河中去寻觅和凸显《原诗》的思想体系以及体现“诗歌的本质和诗人的品质”的批判话语,力求在叶燮诗论中挖掘“缘情”的因子.以寻求古代文论价值实现之可能性,以期实现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4.
谭德晶  ;高颖君 《求索》2008,(3):185-187
戴望舒的诗作有一种古典美的精魂气质,其在诗境营构、意象选择等方面都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秋”、“青色”、“夜”的意象,以及女性、花草及“飞升”意象都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原型有着渊源关系,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戴望舒在向“现代”寻求的过程中,对古典诗歌传统的某种倾心与复归。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一生有较长时间贬谪于湖湘地区,在这里创作了大量诗歌。当今学者在柳宗元湖湘诗歌系年问题上大体取得一致,但仍有十四首诗歌存在分歧,另外,还有三首诗歌不能确定是否创作于湖湘地区。经考辨,《龟背戏》、《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和《李西川荐琴石》均非湖湘诗。对于系年存在分歧的作品,则在综合各家说法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史料,依据诗歌在《柳集》中的编次及这些诗歌与《柳集》中其它诗文的关系,逐一对其辨正并重新系年。  相似文献   

16.
毛欣然 《求索》2014,(3):122-125
金圣叹评点作品中的阐释学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阐释学发展到明末清初的新特色——以阐释者为中心的主观性阐释。金圣叹的阐释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诗歌艺术性的探究和阐释者主体个性的凸显上。在这里,阐释者的创造性解读,对个人才华和情思的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了对诗歌本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足诗的国度,诗歌优秀传统源运流长。诗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诗歌标准和诗歌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诗歌的基本态势和面貌,从而,产生了诗歌与时代、与大众的关系,诗歌的社会影响,以至对诗与非诗、好诗与非好诗问的小同评判。我认为,真正的好诗应该反映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略论走向应用的美学刘韵涵我国美学界在经历了五十年代的大论争和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之后,时下显得较为沉寂。但是,这种沉寂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生机,而是美学适应社会的需求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早在八十年代末就有人指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是走向成熟。如...  相似文献   

19.
查建英的新书《八十年代》由三联书店出版,她选择了11位在80年代的“文化热”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访谈。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查建英说:“我一直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历史’作为消遣、娱乐是一回事,如果真正直面反省,可能马上就显得沉重起来,甚至成为烦人的包袱。经历了太多动荡、挫折,中国人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想告别过去、瞄准未来、轻装前进。”沉思过去,却是对今天最好的诠释和解答。  相似文献   

20.
彭磊 《求索》2007,(9):177-178
唐代诗歌评议逐渐呈现出一种小说化之趋向。发展至宋最终形成了“诗话”这样一种诗评格式。诗歌评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倾向,乃是由唐代文人及诗歌的世俗化引起的。本文将分阶段论述这样一种小说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