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外出打工是农民朋友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对发展家乡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近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民朋友上当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笔者提醒外出打工族,在外出打工时应加强防范意识,注意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2.
姜敏 《北方法学》2015,9(2):36-46
刑罚目的是报应抑或预防的持久论争,最终在互相借势和依势中走向妥协,并形成融报应和预防于一炉的刑罚目的"一体化"论,其旨意在于既实现预防又实现报应正义。但预防失效引起的反思性思考、西方行为学发展中的现实人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论对理性人论祛伪,佐证了预防论实现的必要条件的不自足;犯罪人行为选择的双曲贴现和满意原则对犯罪人行为的牵引,翻转出预防观理性人逻辑前提与现实人行为选择的异曲;监禁刑特殊预防的负效应、预防性刑事立法遭受的诟病及社会对刑罚该当度内报应正义的认同,使刑罚的犯罪预防止于制度构建。刑罚预防逻辑与现实人行为选择背离使刑罚一体化与实践剥离,宣谕了刑罚应基于(潜在)犯罪人的非理性,慎重构建刑罚样态,采取多维预防措施修饬和提升人类理性继而矫正和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3.
外出打工农民犯罪现状如何?其犯罪与“民工潮”有何关系?怎样有效地加强“民工潮”管理,切实减少外出打工农民违法犯罪?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民工潮”中的外出打工农民犯罪问题不容忽视据对江西省吉安地区的调查:在1996年“严打”斗争中,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646起,其中农民犯罪案件1986年,占75%;从犯罪的外出打工农民年龄结构看,18岁—25岁占73.6%,26岁—35岁占20.8%,35岁以上占3.6%;从犯罪种类看,主要是盗窃、抢劫、敲诈、杀人、卖淫,其中盗窃、抢劫占85.4%。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早些年,由于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种地成本逐年增加,收益持续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农民种地积极性,不少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村土地荒芜现象较普遍。近年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粮食直补和粮价提高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地积极性不断提高,许多将土地撂荒的农民又回乡务农。但是,当年撂荒的土地已经被一些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捡"起来耕种了多年,现在,回乡的农民希望要回自己的耕地,由此引发了很多纠纷,若处理不好,会造成严重后果。调解这类纠纷,一方面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存在争议的土地进行确权;另一方面要找到矛盾根源、善于运用技巧,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建构不仅表现出了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过人的实践胆识,同时也彰显出了极大的理论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其社会主义观既是基于"问题意识"的现实考量,又是基于"理性精神"的理论重构.从哲学理性的视角看,它至少凸显了这样几个理性向度:一是以"对话沟通"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向度,二是以"功用效果"为判据的实用理性向度,三是以"崇实尚行"为意旨的实践理性向度.交往理性向度实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意识形态层面的紧张对峙到文化交往层面价值求同的转变,实用理性向度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结构形态到功能形态的转变,而实践理性向度则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意识与理论使命感从依附文本、盲从他者到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农村改革深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各种形式合作农民组织的出现,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充分估计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云南省在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中,由于受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有其独特的思路,非均衡性协调发展是当前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民上当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笔者提醒广大农民,外出打工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带好身份证。根据国家劳动部《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条款、跨省打工的,应当在外出前,持身份证和其它必要的证明,到户口所在地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  相似文献   

8.
从流出地视角透析山区外出农民犯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已成为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对广东省梅州市下辖两个全国特困县五华和丰顺的调查,从流出地这一新的视角着手,剖析外出农民犯罪的新情况、新特征,探索一些减少外出农民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排除合理怀疑"正式写入新刑事诉讼法第53条中,意味着这一原则成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有罪证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学角度看,这一新增规定的目的在于追求正义,然而把所要排除的怀疑的种类设置为合理的怀疑也是在权衡各种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因而,对排除合理怀疑标准进行经济分析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该标准作为一种理性选择的正当性。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排除合理怀疑必然受到"资源稀缺"、"理性选择"、"成本最小化"等经济学概念的涵摄。资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城市开始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民从最初的做小工、做保姆、摆摊点开始,逐渐进入各行各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说,全国进城打工农民有1.2亿人。进城务工被称为农民的"再就业",不仅促进了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而且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而在家留守的则大多是年龄大、文化少、技能差的农民,另外就是老人、小孩和体弱的妇女。"留守农民"在农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由于多种原因,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留守农民"是当前农村亟需关注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农民工犯罪的法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亮 《经济与法》2003,(10):54-55
城市农民工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的一个过渡性的中介阶层.是原有的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在新时期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的结构中形成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中国农民充分利用社会开放而进行的理性选择。伴随着大批的农村人口涌人城市,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表现最突出也是最为人们关注的就是农民工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通过实践创造了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即"双包制",党和政府克服传统体制弊端,明确了农民进行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本文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浅析农村实行"双包制"的发展历程,它是国家决策、农民选择、地方推动等因素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陈源静 《法制与社会》2011,(16):194-195
城市化和市场化的社会变迁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了我国农村独有的"留守生活方式"。留守生活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农村人口谋求自身发展的理性行动选择。本文以留守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留守生活方式的工具有限合理性和价值的不合理性,并就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一生活范式所带来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岷县小寨村农民外出乞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岷县志>中冷峻地叙述道:"1960年,由于连续自然灾害和工作上的失误,发生严重饥馑,形成人口外流和非正常死亡."  相似文献   

15.
外出务工在给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家庭稳定造成了冲击。当前,基层法院外出务工人员离婚案件比例高,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案件多表现为女方起诉男方、留守方起诉外出方和诉讼主体年轻化等特征。司法实践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离婚案件审理存在被告出庭率低、证据收集难和调解难等现象。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离婚案件的成因、特点和审判困境的思考能为提高案件审理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无为县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 ,劳动力外出就业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农民对种地的态度、农业产出和农业的长期投入上 ,所出现的问题反映的是农村与农业政策中的矛盾 ,劳动力外出就业把这些内在矛盾表面化 ,进而在农业生产上表现出来。文章认为 ,要以动态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分析劳动力外出就业过程中的农业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民调解》2007,(5):20-20
南县是湖南省的农业大县,全县12个乡镇68万多人口,农业人口占85%以上,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3.5万多人,年创劳务总收入7亿元以上。但由于外出务工农民的文化程度低,加之法律观念淡薄,综合素质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  相似文献   

18.
传统合作行为研究以生物学的进化论和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推演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纳什均衡"等结论,描绘了一幅暗淡的人类合作画面,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关于个体选择、社会选择和集体行动的理论则成为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指导思想。然而,这种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遇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困境,被称为"集体行动的困境"或"合作的或社会的困境",亦被称为"人类合作之谜"。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有限理性观及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兴起的关于社会启发式的研究,为摆脱此种困境提供了启示。基于这些研究,我们提出了有限理性合作观,以还原人类合作行为的真实画面,破解人类合作之谜。  相似文献   

19.
对土地私有化之批判——兼论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小军 《河北法学》2007,25(1):90-94
土地是我国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市场的国家垄断,必然蚕食大批的土地,使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而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如何解决土地锐减和农民生存的矛盾,如何发挥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有人提出了土地私有化的观点.认为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流转的法律创新,是唯一符合现实需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马树芳 《山东审判》2007,23(5):49-52
本文选取了一个普通的鸭子返还纠纷案例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提出以下观点涉讼农民的"非理性"诉讼特征实际是另一种理性;农民追求的是实体正义;涉法上访和实体正义的实现具有一定的连接关系.在司法过程中虽然不能消解现代化进程带来的观念和制度冲突,但是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法治的理念和技术形成一种沟通和"妥协",进而将基层法院的司法功能定位于纠纷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