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一般人都认为是华俄通讯社,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确切。上海的华俄通讯社(或称中俄通讯社、俄华通讯社)是由俄共代表维经斯基于1920年5月到上海后创办的。1920年8月,维经斯基给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的信中说:他在上海成立了革命局,下设三个部,出版部、宣传报道部和组织部。“宣传报道部成立了俄华通讯社,现在该社为中国31家报纸提供消息。”①该社新闻通讯稿主要是译自苏俄的远东报纸、美国社会党的进步刊物、苏俄的俄罗斯通讯社与远东通讯社等的新闻。上海华俄通讯…  相似文献   

2.
一、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 1920年4月,经李大钊介绍,魏金斯基一行来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商谈了在上海建党的工作。为了沟通中俄两国间的关系,他们决定在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建立中俄通讯社(后改称华俄通讯社),由魏金斯基的翻译杨明斋负责。  相似文献   

3.
杨明斋这个名字除了专门研究中共建党史的人,很少有人知道他。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率领的工作组来到中国,杨明斋是小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翻译和向导工作。  相似文献   

4.
1919年3月共产国际刚刚成立,中国便爆发了五四运动。共产国际东方局曾接到海参崴方面的电报,知道中国曾发生几百万人的罢工、罢课、罢市的大革命运动。此事引起了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极大关注,随后共产国际作出了派人来中国与运动领导人建立联系的决定。1920年3月,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克(即海参崴)分局派维经斯基和夫人库兹涅佐娃、秘书马迈耶夫夫妇以及翻译杨明斋来华。维经斯基来华的使命是了解中国情况,同中国的革命小组建立联系,并考察是否有可能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4月,维经斯基一行抵达北京,通过…  相似文献   

5.
李亚平 《党史纵览》2010,(12):30-34
1920年.为了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先后会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讨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问题。维经斯基的中国之行由张太雷担任翻译.张太雷精确的翻译和独到的见解给维经斯基留下了深刻印象。维经斯基叫到苏俄后.即通过李大钊推荐张太雷到共产国际东方局.  相似文献   

6.
据民国时期老报纸《铁报》的一篇文章记述,有一个叫"杨松白"的旅俄华侨于1920年随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在上海渔阳里6号创办外国语学社,作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的主要活动场所。比照其他史料可知,杨松白就是建党时期的重要人物杨明斋,"杨松白"是为杨明斋的别名。  相似文献   

7.
散木 《党史博览》2008,(5):22-27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一个同仁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随即,经李大钊介绍南下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建议陈独秀酝酿组织中国共产党。于是,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遂成为不久后成立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前身,其主要成员大多是当时在上海从事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进步文化人和知识分子。当时,他们主要活动于“三社二团”(即星期评论社、民国日报社、新青年社、上海工读互助团、沪滨工读互助团)之内。  相似文献   

8.
小卡片     
《党员干部之友》2023,(1):50-51
<正>备忘录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由来(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运动为中国青年提供了直接的斗争经验,并锻造了一批进步分子,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和人员准备。中国的这场运动,也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共产国际的关注。1920年4月,以维经斯基为首的共产国际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李大钊会晤,试图与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在李大钊的介绍下,维经斯基等人继而赶往上海,见到了陈独秀,双方就中国革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帮助下,1920年5月,陈独秀组建了秘密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于8月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相似文献   

9.
1920年8月17日,维经斯基给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写信,其开头说:“我在这里逗留期间的工作成果是:在上海成立了革命局,由5人组成(4名中国革命者和我).下设3个部。即出版部、宣传报道部和组织部)”①最后部分说:“《中国社会主义报》出版者李同志是我们上海革命局成员.他收到了沃兹涅先斯基从莫斯科发来的电报,要求给莫斯科邮寄他们出版的各期报纸。今天我们就把现有各期寄出。”②这段话还有另一种译法:“沃兹涅先斯基从莫斯科寄来了李同志的《中国社会主义报》,李是我们上海革命委员会的成员。”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0,(23):18-19
最早的基层组织 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和酝酿成立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等来华,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随着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东北开辟了“国际地下交通线”,这条线被历史学家称为“红色之路”或“红色通道”。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它以哈尔滨为交通枢纽,东至绥芬河(中俄边境中方口岸),南至大连,西至满洲里,东西两端分别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接轨,成为连接中俄的重要交通要道。共产国际成立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后,  相似文献   

12.
维经斯基(1893-1953),亦译作威金斯基,全名格里高利·纳乌莫维奇·维经斯基,又名查尔欣,中国名字伍廷康,笔名魏琴。生于俄国一个林业职员家庭,当过印刷工。1913年去美国谋生,加入美国社会党。1918年回到苏俄,加入俄共(布)。国内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后被捕流放。1920年1月,在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工作,4月,被俄共派遣来华工作。1921年春回国后任远东局秘书(负责人)。  相似文献   

13.
《张太雷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共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献之一,本文就这篇文献诞生的背景、作者及其历史意义进行探讨,以求正于党史学界的同行们。一 1921年3月张太雷随维经斯基赴苏俄伊尔库茨克,在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支部工作,任中国支部书记。同年6月与杨明斋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受命向大会提交《关于建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  相似文献   

14.
妇女受刑能力是指妇女(犯罪人)对刑罚的接受与承受能力。整体较弱与阶段性变化较大是妇女受刑能力的重要特点。在中俄刑法体系中,相对而言,俄国(即俄罗斯,下同)刑法对妇女受刑能力的规定更为系统、全面和国际化,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更为广泛、彻底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15.
自从《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一书出版以后,维经斯基1923年11月初来华一事,被史学界不假思索地肯定,并在有关书籍中广泛出现。事实上,这是一个长期没有被纠正的误会,始作俑者是张国焘的《我的回忆》。维经斯基1923年11月初来到中国,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代替马林开展工作,在史学界看来这是不需要任何怀疑的。事实果真如此吗?事情得从一本书开始讲起。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组织编译的《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该书中的第三部分“维经斯基在华活动纪事”中,关…  相似文献   

16.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派维经斯基一行赴华。维经斯基在北京曾与李大钊会晤。那么,是谁介绍他们认识的呢? 《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一书说:“维经斯基一行抵北京。通过北京大学两个俄籍教授柏烈伟和伊万诺夫(即伊文,中文名伊凤阁)介绍,首先结识了李大钊。”杨云若在其所著的《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纪事》一书中说:“在化京,他们通过北京大学的两个俄籍教授柏烈伟和伊凤阁(伊万诺夫、伊文)的介绍,与李大钊等进步人士多次会谈,曾讨论了建党问题。”黄修荣所著《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亦说:“维经斯基在北京首先通过两个俄籍教授柏烈伟、伊凤阁介绍,同李大钊等进步人士建立了联系。”又说:“伊凤阁,原名伊万诺夫,俄国汉学家。十月革命前即在中国,从1919年9月起受聘为北京大学俄文系讲师,1923年参加中苏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1924年任苏联驻华使馆参赞。”近年国内所出有关共产国际和中共早期关系的著作也多沿袭是说。柏烈伟其人姑且不论,  相似文献   

17.
在取得共产国际的同意后,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的外国处于1920年4月向中国派出了一个代表团。时年27岁、操一口流利英语、有着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维经斯基①就是这个代表团的负责人。维经斯基由此“有幸成为1920年在北京和上海与中国共产主义者直接联系的第一个苏联(苏共,引者)党员”。  相似文献   

18.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近年来,笔者在进行党史研究和写作中发现,党的出版工作在党组织成立前就已开始.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时,共产国际在中国设立的组织机构中,出版局就是其中之一.1920年8月,经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多次商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8月17日,维经斯基在写给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东方民族处的信中说:"我在这里逗留期间的工作成果是:在上海成立了革命局,由5人组成(4名中国革命者和我),下设三个部,即出版部、宣传报道部和组织部.出版部现在有自己的印刷厂,印刷一些小册子."由此可见,出版工作在建党伟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维经斯基在中国活动述评姚洪亮格列高里·纳乌莫维奇·维经斯基是俄共(布)的优秀党员,1920年4月到1927年7月间,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他对创建中国共产党,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着独到的贡献,同时也有过一些失误。本文试图客观地评价这位国际友人在华工作...  相似文献   

20.
10月12日至14日,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并参加中俄总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签署了《联合公报》等13个中俄协议,合作内容涵盖能源、运输、航天等广泛领域。温家宝总理在会晤中指出,中俄关系经过60年的发展已成为成熟、稳定、重要的国家关系,特别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3年来,双方战略互信、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成果丰硕,有力地维护和促进了共同利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堪称睦邻友好的典范、大国关系的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