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据1997年11月27日《亚太经济时报》报道,国内一些经济专家学者认为,政府要正视当前股份制改制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股份制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说,目前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公有资产流失到职工手中不要紧,肉烂在锅里,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只要有税收就行了。他认为这种观点不能作为股份制改制的思路,改制的目的应是公有资产保值增值。他认为,公有存量资产部分量化给职工,不是无偿的,不是“白送”,是他们以往劳动积累的一种确认,是以往没有明晰的本来就属于他们的所有权的返还。但是不能以此为由任凭公有资产流失。如果听任公有资产流失就会形成新的社会不公平。目前企业改制中公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低估、不估、漏估及低价出售等四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1.正确处理股份合作制与其他改制形式的关系,明确界定股份合作制的含义 股份合作制既不是股份制企业,也不是合伙企业,也不同于一般的合作制企业,它是采取了股份制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它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劳动合作是基础,职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企业决策体现多数职工的意愿;资本合作采取股份形式,它为劳动合作提供了条件。职工之间的持股数可以有差距,但不宜过分悬殊。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宜实行职工均等持股,而应鼓励少数人持大股或控股,以增强激励和风险机制。我们认为,对此应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股份制、股票市场,是目前理论界研讨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近两月来的讨论作如下概述。一、关于股份制的性质从总体上看,目前对股份制性质的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实行股份制,公有制和股份制水火难容。另一种观点是,认为认识股份制的性质应从多个侧面去看,以得出较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新论荟萃     
应注意“职位消费”负效应范文涛在《现代领导》1997年第8期撰文强调,应注意“职位消费”的负效应.他认为,目前因其工作职位和工作职业的需要,一部分人享受一些工资报酬以外待遇的现象很普遍.这种消费行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其“合理”的背后,却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效应.负效应之一:公有资产流失的一大漏洞.贪污一根针犯法,吃掉一头牛合法.五花八门的职  相似文献   

5.
当前,公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正在各地城乡展开.但有的同志一提起公有制企业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进行产权转让,还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这种做法与私有化等同起来.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产权变革实践的同志中,不少人则仍心有余悸,生怕自己有搞私有化的嫌疑,总觉得理不直,气不壮,放不开胆,甩不开手.这种情形对于深化公有企业改革,显然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可见,目前尚有必要帮助人们消除疑虑,冲破“股份制等于私有化”的樊篱.  相似文献   

6.
关于股份制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把股份制等同于私有制;另一种则认为股份制天然具有公有性质。两派观点形似对立,实则是在思维逻辑上都把股份制作为经济制度范畴,赋予其非公即私的所有制属性。而且,两派观点的理论依据同出一源,即马恩经典作家对股份制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实现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手段,对于国有企业改制转机,提高效益,进行战略性改组,开展资本运营,从而最终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加之社会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还不到位,这样,在股份制改造的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种表现。 表现之一,把股份制改造“简单化”,认为企业改制“一股就灵”,结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在股份制改造的实践过程中,有些地方或企业偏离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宗旨,股份制改造搞得不伦不类,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厂”,也不象现代企业  相似文献   

8.
从最近几个月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探讨中可以看出,前几年公有企业“改制”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公有财产的巨大损失,严重地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也危害了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为了解决公有企业“改制”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当前急需在企业“改制”  相似文献   

9.
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人人顾虑较多的是对公有产权的转让。现在骂“败家子”的虽然不多了,但仍有不少人担心转让公有产权会走向私有化。人们的这种担心大概不是多余的,至少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产权的可转让性,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如果一种产权是不可转让的,那它就不能实现最优利用,就会使整个经济效益下降。 出售公有财产,是人们最敏感的事情,不少人对此顾虑甚多。一是担心公有资产流失;二是担心走向私有化。应当说,这是值得警惕的。 我们出售公有财产,出让了一定数额的实物,收回了相应数额的资金,公有资产并没有减少。购买者则是得到了实物,付出了资金,在这一交换中也没有增加什么。这同市场上的一切交换活动一样,买卖双方等价交换,不存在谁  相似文献   

10.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问题是事关劳动者切身利益,企业改革方向和国家性质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公有的或公有产权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中,职工主人翁地位是三种含义的统一;在非公有的或非公有产权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中,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不完整的;在企业劳动者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具有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际经济工作者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将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加以综述以供参考。 一、什么是“民营经济”? 究竟如何理解“民营经济”这个概念?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存在着不同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民营”本质内容是“私营”。提出“民营”这个概念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掩盖“私营”的本质,因此,必须明确肯定“民营经济”的实质内容就是“私营经济”。第二种观点认为,“民营”的本质规定是“营”、执行主体是“民”,其内涵并不特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而仅仅是一种与资产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式。“民营”与“私有”之间没有必然一致的关系。“民营”是一个比“私营”的涵义更宽泛的概念。无论是“国有民营”还是“民有民营”都属于民营的组成部分。前者与己经实行承包租赁和股份制的企业形式有关,后者包括个体、私营、合作、集体、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二师三十二团工会正在组织实施的“三心”工程深深地打动了该团广大职工的心。 三十二团有21个基层工会,职工总数2500余人。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社会—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团工会认为,当社会与企业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会组织绝不能“装聋作哑”。当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了“摩擦”的时候,工会组织应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躲避“矛盾”,不回避“风险”,把协助团场  相似文献   

13.
一、“诸城现象”提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自去年9月《半月谈内部版》报道了山东诸城市“先售后股”的改革经验以后,人们就开始注意到了“诸城现象”。今年3月底4月初,《经济日报》又连续发了5篇系列报道,更引起了经济界、理论界以及一切关心国有企业改革的人们的重视。围绕着诸城改革,曾经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争论。有些浅层次的问题,如“先售后股”会不会引起国有资产流失,已由实践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如:国有资产卖给职工以后,资产的所有制性质应当如何界定?究竟是职工个人所有制还是职工集体所有制?职工个人所有制是不是私有制?如果是私有制,那么诸城的做法是不是搞私有化?诸城市委书记陈光同志提出的“共有产权”,以及“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共有制”,“社会本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集体经济”等理论能否成立?股份合作制是不是“民有民营”的经济形式?能不能把国有企业中占多数的中小企业通过拍卖形式逐步实行“民有民营”?  相似文献   

14.
全民所有制经济体系内部各个层次应有哪些经济职能,如何实现“政企职责分开”?这是一个需要结合实践进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股份制是实现“政企分开”的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或者说重要途径。理由是股份企业同政府的关系是遵纪守法,照章纳税。政府不插手企业内部的事务。这里有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需要弄清楚,什么叫“政企分开”,股份制同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政企分开”有什么关系?与此相关,股份制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什么关系,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不是离开了股份制,就不能实现“政企分开”了呢?下面,我们围绕着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政企职责分开”同股份制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以来,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公有制企业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实践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并作出回答。这是降低改革成本,保证改革成功的需要。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一、关于股份制的性质和发展前景问题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股份制是私有制,其理由是能把资产量化到个人;也有人认为股份制是公有制,其理由是能把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把生产资料的私人直接占有转化为股民们间接共同占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  相似文献   

16.
股份制是资产的组织形式,它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在什么所有制基础上组织起来的 股份制是企业资产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办法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经营的制度。就此而言,既不能说股份制姓“公”还是姓“私”,也不能说它姓“社”还是姓“资”。但是,世界上没有脱离开所有制的抽象的股份制,任何一种股份制都必然要以一定的所有制为基础,不是公有制的股份制,就是私有制的股份制。因此,股份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述,其涵义是,社会发展到三大差别已消灭,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的高级阶段。这时的“个人”成了已社会化的“自由人”,而生产资料对他已不是谋生的财富和手段,而是作为生活资料取得占有和支配关系。因而它是完全不同于现代社会的“个人私有制”。它只是这种“自由人”个人权利得到保障的一种形式。这就在所有制上体现出个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对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马克思的这个原理产生的职工股份制,职工有其股是向“个人所有制”过度的途径。入股后的职工成为生产资料的真正所有者,职工在企业中具有应得的地位和权利,由此形成国有企业职工改革的动力源泉,产生改革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中,有一种过份贬低全民所有制的倾向,好像全民所有制有百害而无一利,同时又过份渲染股份制的“神奇”,似乎只有实行股份制才是全民所有制改革的出路。为了给这种见解增添理论色彩,他们把实行股份制说成是实践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言,或者把实行股份制说成是实现“社会个人所有制”的典型形式。这些观点,曲解了马克思有关论述的含义,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9.
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行改革的十六字原则,即“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这一改革原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有人认为,农行改制后成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要考虑股东的回报,而国家却要求农行面向三农,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也有人认为农行改制上市后,“面向三农”有可能会停留在口头上。农行改革如何面向“三农”呢?  相似文献   

20.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研究员认为,在国有资产重组中还存在不少来自观念、体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对国有资产变现的意义认识不足,错过了不少机会。国有资产既包括实物资产,也包括货币资产。在资产重组中必然伴有资产形态的变换,只有通过资产形态的变换,才能盘活存量、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有人担心资产形态的转换会造成资产流失。其实只要交易是公平公开的,流失不会产生。真正的流失是在交易之前产生的。帐面上的净资产价值并不是资产的实际价值,它并未经过市场的检验,交易只是把已产生的流失暴露出来而已。观念之差使我们常常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口号下,流失了大量的资产,也失去了一次次优化重组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