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对第三世界外交的基本态势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苏联对第三世界究竟采取了什么方针政策,这个问题在国内外学者中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近年来苏联"对第三世界采取了收缩方针",并认为"当前苏联对第三世界采取的战略收缩态势在短期内无力改变"。另一位学者却认为,直至1987年,苏联在军事方面,仍在亚洲、近东、非洲之角及黑非洲"保留着主要据点";在外交及商业方面,苏联和第三世界的"相互联系还是很紧密的"。笔者认为,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少数地区确实采取了"收缩"的方针,但对亚非拉的广大地区基本上维持了以前的状态,而在其中的一部分地区甚至加强了外交攻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回顾了"民粹主义"和"人民"这两个重要概念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轨迹,并对这些概念在当下的使用进行了新的解读。作者指出,民粹主义在历史上是经由"人民"这个社会范畴发展而来的,而"人民"这一范畴几乎已经从政治话语中消失。"民粹主义"的含义几十年来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这一标签也被贴在极为多样化的运动身上。在作者看来,民粹主义这一概念正在被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影响国际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民族主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下面就近几年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一、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有人指出 ,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是 1 40 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召开的题为“波西米亚和波西米亚民族的宗教与经院哲学”辩论会上提出的。此后 ,这一名词开始被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频繁使用。人们对民族主义研究的分歧首先表现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据有人统计 ,目前学术界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有2 0 0多种不同的概括。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民族主义是在民族…  相似文献   

4.
自《神圣人》一书出版后,"神圣"便成为了阿甘本思想中的一个关键词。笔者在本文中尝试提出:"神圣"与"亵渎"这对概念实是阿甘本整个哲学事业中的脊柱。如果不理解它们,便无法进入阿甘本思想之内核。阿甘本对于这对概念的使用,恰恰迥别于它们在日常使用中的涵义,甚至构成了一种彻底颠覆,即哲人必须颂扬"亵渎",并使"神圣"无效。于是,阿甘本在其著述中一方面把这对日常概念上升到一个关键性的位置,强调它们是理解人类共同体"结构"的一把关键钥匙;而另一方面,阿甘本对这对概念的独特经营又恰恰致使它们相对于其日常使用而言呈现出一种离奇的"颠倒"。本文旨在细致地梳理阿甘本对这对概念的独特使用,并通过这一梳理工作探察阿甘本在近20年的时间中建立起的思想大厦。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验、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成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主义是西方学界在反思传统的第三世界发展理论、批判二战后西方盛行的发展主义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第三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比较这两种新的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国外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念的由来与演变的新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念是列宁于1920年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并从共产国际二大起逐步得以广泛使用。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60年的实践中,人们对这一运动的称谓并不完全一致,对这一运动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7.
美刊《政治哲学评论》2009年第2期刊登了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教授艾瑞克·托马斯·韦伯题为《新旧社会契约论》的文章。文章将罗尔斯的社会契约论与以前的社会契约论进行了比较,考察了它们关于"同意"和"权威"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看法。作者指  相似文献   

8.
"中国模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为了避免陷入术语之争的陷阱,有必要对"中国模式"一词进行逻辑分析,借以廓清理论探讨的界限。从哲学角度考量,"中国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本体论的"中国模式";第二层次是认识论的"中国模式";第三层次是价值论的"中国模式"。三者都可以通过其先行概念——"中国崛起"予以界定。相应地,研究"中国模式"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确证本体论的"中国模式"客观存在;第二阶段,为认识论的"中国模式"正名;第三阶段,阐发价值论的"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从本体论来看,作为一个事实,"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从认识论来看,建构"中国模式"就是要搭建中国崛起的解释学框架,提出与自身综合国力相符的中国思想,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价值论来看,"中国模式"为苦于发展滞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思索的源泉,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2011年,一场针对百度文库的回合大战,又一次将网络著作权侵权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而百度文库在辩解中援引的"避风港原则"则将这一法律概念重新引入了人们的视线。此文将从避风港原则的制度背景入手,从利益平衡角度尝试为当下避风港原则的适用困境探寻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船到码头车到站",这是多年前人们对地方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的看法,也是一些"议员"对自我角色的确认。这句话隐含着这样的潜台词:人大岗位是仕途最后一站。多年前,环顾地方人大常委会会场,人们见到的基本上是从政府或党委要职上"转岗"而来的领导同志,乡镇人大主席也是如此。记者经过近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这种"政治习惯"在湖南正悄然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党内法规"概念证成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内法规"是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各类规章制度的总称,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术界一些同志对"党内法规"概念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认为"党内法规"的提法缺乏"法理依据"。考证这一概念提法的合理性以及它与"国家法律"、"党的制度"、"党的政策"等相关概念的区别,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法规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解城城 《法制博览》2015,(7):111-112
人肉搜索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搜索模式,这一搜索模式的出现引发了"王菲案"等侵权事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网络世界中的人格权保护问题,本文对人肉搜索的侵权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概括阐述"人肉搜索"的概念、法律特征等基础上,归纳了人肉搜索涉及的具体侵权责任的类型,分析了侵权主体以及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第三世界发展学》是为国政专业本科生新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近年来,最先在西方兴起的以第三世界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在我国逐步普及,但以第三世界政治为研究对象的“发展政治学”在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有关第三世界社会发展的研究(或称“发展社会学”)更是刚刚起步。第三世界发展学同上述三  相似文献   

14.
1989年12月1日至3日,美苏首脑在马耳他举行了海上会晤,宣告"冷战"结束。这是否意味着自1945年雅尔塔会议以来的两极国际格局已完全解体,新的多极国际格局已完全形成了呢?本文拟对战后两极国际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求能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对于"亚洲主义"、"东亚模式"、"东北亚共同体"等等研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前提, 就是把"亚洲"--"亚细亚"作为-个既定的存在。因此,特别对于传统上受汉字文化圈影响比较 深的东北亚各国来说,"亚细亚"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含义的变迁至关重要。这不仅仅因为"亚细亚" 并不是生活在如今亚洲这块土地上人们自觉的认同,而且从一个词汇到形成一种观念,从地理范畴 的概念到政治意义上的集团概念,"亚细亚"都是一个不断被建构、不断变化、丰富多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西方一些左翼学者开始"重读"、"反思"列宁主义,甚至主张"回到"列宁.他们对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实质以及精神遗产等方面的研究,不仅使列宁呈现出不同于冷战时期"西方列宁学"所描述的独裁形象和原苏联教科书所宣扬的神圣形象,而且也使革命、战略、策略等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些重要的概念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赋予新的...  相似文献   

17.
<正>看起来,世界秩序到了迎来又一次变革的时候了。以冷战的结束为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在前一个阶段,美苏争霸,以各自为首形成了两大阵营,可以称之为两极霸权。两极争霸格局面临第三世界的抗衡,"三个世界"理论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使用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将美苏归为第一世界,把欧洲、日本等称为第二世界,这相当于从霸权结构内部入手对其进行了瓦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背离论"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转型持某种怀疑和批评的观点。这种评价的历史渊源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歧和意识形态差异,其核心观点认为中国在意识形态上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在社会制度上脱离社会主义、中国在对外关系中背离第三世界。对于这种评价,我们的确需要予以澄清,因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从更根本、更长远的角度造福人类,有益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  相似文献   

19.
樊超 《国际政治研究》2013,(1):121-134,1
"一条线"战略的缺陷是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原因。此战略的实施揭示出苏联的战略困境,增强了中国应对苏联战略压力的信心,使中国具备了战略调整的前提。"联美反苏"的构想给美国造成了中国有求于人的印象,导致里根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倒退。为打破"一条线"战略束缚对美政策的局面,中国在"八一七公报"谈判中结束了"一条线"战略,从而牵动了外交战略的调整。这次调整的结果是改变了中国对美、对苏和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与美国战略合作的地位相对降低,开启了中苏关系缓和的进程,重新重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苏共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在他反响世界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中,就时代和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改革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经验教训和准则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问题以及苏联对西欧和美国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理论上和政策性的说明,当然是苏联现领导最权威的声明。从全书和别的有关言论中可以发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对外政策和国内发展问题上,的确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因素,或多或少地做出了某些理论突破和政策调整,可以说是苏联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这就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希望,对改变长期以来苏联留给国内外人民的形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搞得好,将会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谨就戈尔巴乔夫所阐述的"最主要的"问题即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进行公开性对话,争取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探索,使问题得到符合实际符合原则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