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六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6年8月在天津举行。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述与创新”这一主题展开,130多名与会学者对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政治哲学的复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现代性问题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等论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此次论坛对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民主”一词,人们往往局限在政治领域里谈论它。政治生活是人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对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来说,政治生活并不是生活的核心。不过,在人的各种社会活动中,需要表达意见、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面很多,这些方面都涉及到人的权利问题,与民主有关。因此,我们在研究民主时,不仅要关注政治生活中如何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更要从人的生活方式上分析民主存在的价值、意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主表达方式及其对人的责任意识培养的作用。一、让民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的生活方式,就是民主不仅是人认识到生…  相似文献   

3.
作为妇女解放的有机部分和要素,女性的生活方式是衡量妇女解放具体程度的天然尺度.在当代,一种建立在女性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动性长足提升基础之上的后现代生活方式正在一些高端女性群体中悄然流行.这种极富理想主义色彩、个性特征浓郁的女性后现代生活方式以一种浑然天成的方式把握住了安东尼·吉登斯所提出的"生活政治"的真谛,从而可能会为妇女解放事业走出"现代"困境开辟一条以"生活政治"为行动策略的"后现代"道路.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革命,特别是因特网规模在全球范围的扩大和深化,全球信息社会(或网络社会)开始形成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价值方面将产生越来越来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从日常行为方式到社会组织原则和制度、再到政治行为方式甚至全球政治等各个层次。所有的影响都意味着,全球信息社会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构成或经济结构,而是具有深刻政治含义的重大社会变迁,这将要求人们在当代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审视当代社会生活环境和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5.
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基本原理源于他的"天道自然观".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在政治统治上,老子大力宣扬"愚民治国"的思想,认为社会应向自然纯朴的方向发展.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干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总和.在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过程中,老子的"无为"观对当代中国建构和谐、自由、民主宪政等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权力交接是政治生活最聚焦的领域,其方式是否和平、规范和民主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最重要的制度指标。当代中国的权力交接方式,经过了指定制、推举制和选举制三个阶段的演进,其背后的政治逻辑是权力公共性的衍生、复归、实现和拓展。总结当代中国的权力交接历史,其中最宝贵的经验,就是要依靠民主法治,推动人民的自治和共治,这是政治公共性的外在表现和实现方式,亦是文明国家构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弘扬、培植人的主体性,使人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充分注重人文关怀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宽松的校园环境,实现教育互动,关注个体,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力争做到公正公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广泛应用,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博客、微信等,带给世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日益受到新媒体技术的考验,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亟需教育工作者摸索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西亚非洲所主持的当代伊斯兰教现状及发展趋势学术讨论会,最近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7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国外的伊斯兰教 (1)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多数人认为应注意两点:第一,伊斯兰教是由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构成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不能将其有关部分孤立地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与外界环境交往的方式、乃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均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如何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对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心理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它源于缤纷、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因而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生活的烙印和特征:批判性思维增强;感情脆弱、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爱情、婚姻、性观念发生变化;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增强;“出世”与“入世”的双重个性。要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而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决策过程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政治参与的重要群体,其参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当前乃至未来民主政治的进程。目前,应立足于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从而为加强和改善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呼唤新的政治哲学和法治理念的支撑以及相应的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其中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变革旧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生成当代中国法治型政治文化.当代中国法治型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对政治认知、情感、价值、信仰等政治体系心理方面的法治倾向,是体现法治理念的现代政治文化.法治型政治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生成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大幅度地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三个方面的工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立足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面临的困境,"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转换教学话语方式,拓宽教学活动领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性化话语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5.
话剧自被引入中国起,现实主义便始终成为其主流话语方式。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与审视,我们逐渐发现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并不如预期的正确,甚至出现了误读。致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话剧创作呈现"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不良倾向。现实主义不代表形式拘谨、手法陈旧,其价值在于以质朴的情感真实再现和表达当下社会,关注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当代现实主义话剧创作软弱无骨,皆因其没有充分发挥好引领功能。关注人、引领人才是话剧的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发展观的社会语境下,以人为本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观,还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论。在这里,以人为本方法论不是指微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是一种宏观方法,或者说是微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应体现的一种基本精神气质,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就会以多样的方式体现出来,主要有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有效对话、生活体验以及和谐交往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人本政治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路阐释了人与政治的关系,展示了以人为起点并复归于人的逻辑脉络。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过程中,从政治本质的价值基点、政治发展的指导原则、政治分析的思维方式、政治建设的思想内涵等方面诠释了政治的人本性。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政治观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加快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思维理念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当代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观是该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获得的根本性政治理念.主要包括民主观、国家观、政党观和人权观.这些政治理念集中体现了当代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主义政治观.当代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主义政治观的理论与实践,客观上为其政党提高社会形象,增强社会凝聚力.赢得执政地位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是近些年来的事情,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还很薄弱。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性,要从时代的高度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需要、回应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挑战的需要、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传统哲学相契合的需要以及保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超越性的需要,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中国政治生活的认识功能、价值观功能、教育以及实践作用,我们需要运用重读、对话、反思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代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政治认同关系到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与稳定性的程度,关系到政治制度贯彻的好坏,以及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其政治认同不仅关系着当前的政治稳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认识其认同现状并探究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的策略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