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了。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天气。那时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很简短,《人民日报》上有北京地区的24小时预报。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里,南转北风一二级;白天,北转南风二三级"。  相似文献   

3.
宋英杰  章芳 《传承》2010,(7):60-61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天气。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很简短,《人民日报》上有北京地区的24小时预报。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里,南转北风一二级;白天,北转南风二三级"。那时候,广播里天气预报的语速是非常缓慢的,是以记录速度进行播报的。有点像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一边听、一边记录广播中的各种暗语。  相似文献   

4.
2 0 0 2年 3月 ,湖北省保康县公安局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辖区刑事发案情况 ,找准刑事发案规律、特点 ,结合辖区治安实际 ,推行了一项类似天气预报形式的“治安情况预报”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2004年6月上旬 ,还没到“夏至”,我国就“跑步”进入了空前高温的“桑拿天”,它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好似昼夜处于“蒸锅烧烤”的强烈记忆。老天爷不过是向人类搞了个恶作剧式的“烤问”而已 ,但人人都大呼 :“受不了啦!”连我国的气象专家也被闹得有点发懵 ,致使预报的准确率大打折扣。午夜乘凉时 ,一位老太太对邻居老爷子说 :“我这孙子说话呀 ,一点准儿没有 ,您说这孩子长大了能干什么呀?”老爷子哼了一声 :“那好办啊 ,长大就让他去电视台搞天气预报吧。”至于气象预报的准确率 ,即令是科学发达的国家 ,也只有80%左右 ;中国能达到…  相似文献   

6.
亦杰  伯艳 《公民导刊》2004,(3):45-45
转型时期的社会法治现象,光怪陆离,无奇不有。世间只有“天气预报”、“防汛预报”、“地震预报”、“非典预报”、“禽流感预报”等等,现在叉出现了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扒窃预报”。  相似文献   

7.
“天气预报”,多么熟悉的字眼儿!任何一个人,你可以不注目股市,可以不留意房价,但是你不会不关心天气。人们每天随着电视台和电台的天气预报节目,跟着节目主持人了解风云变幻,感受阴晴冷暖,安排工作与生活。人们自然寄希望于天气预报“不打折”。  相似文献   

8.
雷雷 《中国减灾》2012,(3X):59-60
<正>从北半球跑到南半球,一晃半年过去了。但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查看天气预报一直是我每天的功课。天气预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出行,要不要带伞,要不要穿厚点,要不要涂防晒霜……对我来说,只要不是极其恶劣的天气,淋淋雨,挨挨冻,晒晒太阳,没什么大不了。在我生活经验里,不管在老家、北京,还是在悉尼,遇到极其糟糕天气的时候基本没有。但天气预报已经渗透到我  相似文献   

9.
忧天 《中国减灾》2004,(4):54-55
每次天气预报说会刮大风的时候,就赶快取消原定的户外活动,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对于我这个没在北京土生土长的人,刚来北京的时候,惊叹它的大,稍稍住久一点就改成惊叹它的风大了。以前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只注意有没有雨,很少去听风的预报,在一个连三级风都很少的地方,你体会不到风力预报的重要性。说到天气预报,据我观察,在北京报雨的时候大多不用带伞,北京那么大,谁知道哪朵带雨的云会飘到哪个区。但如果报大风降温,不多加衣服十有八九是会后悔的。初到北京是盛夏的季节,一到夜晚凉风习习,比起家乡二十四小时持续而安静的热,简直是舒服。后来到…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有的时候是狼,但也有的时候它们是纸老虎!”谁说的这番豪言?是宗庆厚,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老总。  相似文献   

11.
现在已经很难确定“80后”一词首次出现是什么时候了。从那之后,同一年代出生的人都被逐渐冠以年代的称谓:“70后”、“80后”,近两年又出现了“90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的出现,对“80后”、“90后”员工来说,又衍生出另一个概念——“新生代”员工。  相似文献   

12.
刘铭恒 《现代领导》2007,(11):44-44
生活节奏紧张,“没有时间读书”已成为不少国家国民学习的通病。2004年秋,日本影响最大的媒体《读卖新闻》社在全日本开展一次“读书”大调查.将近50%的人回答“没时间”。法国的一项调查也显示,54%的人称“没时间读书”。今年.俄罗斯文化和大众传媒部长索科洛夫通过调查说:“近25年来.俄罗斯人对阅读的兴趣逐步降低,如今已达到可怕的地步。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80%的家庭都酷爱阅读,  相似文献   

13.
汤公山人 《新东方》2008,(12):28-29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本原是构成和演化现实世界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本原,才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数千年来,为了积极适应和有效改造现实世界,一代代哲学家对世界本原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思考,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说,有的说是水,有的说是火,有的说是气,有的说是数,有的说是元质,有的说是原子,有的说是“阿派朗”,有的说是“努斯”,有的说是理念,有的说是意志,等等。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村里人干活时都还在肩挑、手提时,小张竟然开上了手扶拖拉机。 大家都羡慕地说:“有了这个铁家伙,干起活来多轻松呀!”谁知他竟然一脸愁苦的表情,说:“轻松什么呀,我正烦着呢!”人们不解地问:“你还烦呀?那我们还活不活啦?”小张说:“你没看到城里停满了小货车吗?我正在为购买小货车还差钱而烦着呢。”  相似文献   

15.
7月1日以来,吉林省不少地方的农民遇到了一件开心事--当地的新闻媒体开始发布农村天气预报了。了解内情的人都说:“这是人大代表帮助咱们呼吁的结果啊!”原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之后,得到了各级人大代表的积极响应,他们对“三农”问题更加关注,想方设法为新农村的建设献计出力。吉林省人大代表宋玉发到农村调研时发现,由于农村没有天气预报,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天气情况,每年都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很大损失。他想,吉林省是个农业大省,天气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自…  相似文献   

16.
陈建民 《创造》2008,(7):24-27
“地震预报和天气预报不同,没有绝对的把握,不能向公众公布,这也是国家法律要求的。”  相似文献   

17.
镇雄县气候站,共有两个观测员,他们在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使科学知识与当地农民群众日积月累的实际经验相结合,经过艰苦的试验研究,冲破气候站不能作单站补充预报的陈规,担负了测定和预报当地天气的工作,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使广大群众预知了天气的变化,对生产起了有利的作用.这是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武术在世界上走了一圈;后来因为电影,90年代在世界上走了两圈;最近这几年里,我又为了公益走了好几圈。我希望成为世界公民,但是我永远记得我是100%的“MadeinChina”,要对得起“MadeinChina”这个品牌。  相似文献   

19.
查建英的新书《八十年代》由三联书店出版,她选择了11位在80年代的“文化热”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访谈。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查建英说:“我一直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历史’作为消遣、娱乐是一回事,如果真正直面反省,可能马上就显得沉重起来,甚至成为烦人的包袱。经历了太多动荡、挫折,中国人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想告别过去、瞄准未来、轻装前进。”沉思过去,却是对今天最好的诠释和解答。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林州市河顺镇南韦底村有位60多岁的老汉,名叫高长红,脾气暴燥,倔强能干。他不顾家人的劝说在山坡上开了片地种上了南瓜。施肥浇灌,锄草松土。在他精心管理下,一个个小南瓜长势喜人。一天中午,局长红去地里摘南瓜,到地里一看傻了眼:一个个水灵灵的南瓜,有的东一块儿西一块儿,有的满身伤痕、见此情景,高长红怒火中烧,回村揪住一个常到山坡上割草的顽皮少年厉声问道:“我地里的南瓜是不是你砍的?嗯!快说!”那少年哆哆嗦嗦地说:“那.那不是我砍的,是,是小栓砍的。”“什么时候砍的?!”“是今天早上。我俩去割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