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同时又面临着国债投资淡出,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和地区竞争不断加剧的新挑战。为此,应以制度创新推进西部开发的深入进行:即观念与制度环境创新;经济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产权制度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人才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2.
高校青年科研人才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之一。目前,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机制相对短缺,应通过健全科研体制、建立有差别的行业管理制度、实施分类管理制度、推行助长福利制度,鼓励青年科研人才快速、有序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12月19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李源潮同志指出,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大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十二五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推动  相似文献   

4.
谭利华 《桂海论丛》2003,19(6):54-56
导致广西目前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制度和技术创新 ,实施创新战略是广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战略广西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创新动力不足、主体不多、文化不浓、体制不活 ,要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加大科研投入 ,大力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扶持优势产业 ;鼓励创业 ,奖励创新 ,培育浓厚的创新文化 ;用活用好现有人才 ,积极引进外来人才 ,扩大广西的创新主体 ;完善和改革评价、分配体制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和活力 ;以新思维定位广西发展战略 ,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经济圈”。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报告指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周少来 《人民论坛》2020,(11):55-57
基层乡镇面临着"新人不愿意去,老人不愿意干"的人才困局,且有愈来愈严重趋势。这一困局的形成由来已久,构成原因错综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基层组织的制度激励机制发展滞后,缺乏创新。破解基层人才困局的根本,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制度改革,要用制度机制给予基层干部充分信任、用制度机制给予乡镇政府完整授权,用制度机制给予有力保障,用制度机制给予正向激励。只有建立了系统高效的制度体系,真正用制度的力量,留住人心、留住人才,并给予各类人才作用发挥的最大制度空间,才能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7.
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新时代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核心议题。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人才体制机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应进一步转变政府部门人才工作职能,加大人才体制机制配套改革力度,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激励力度,构建我国人才发展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8.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重大政策协调会近期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人才竞争主要是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竞争,研究制定重大人才政策,以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是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要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大同车务段作为铁路基层主要运输站段,始终把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注重人才的培养锻炼,严格干部任用制度,  相似文献   

10.
人事政策创新是对原有人事管理体制、机制的局部变革,是人事部门在全面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的条件和时机并不成熟情况下,为解决当前人才人事工作中突出问题而采取的单项的或局部性的突破性措施,最终的目的是推动建立更有利于人才资源培养开发的全新的人事管理体制。在当前人事政策创新实践中,要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人才人事工作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具体应把握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省委《关于以创新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补人才短板"的重要任务。补人才短板,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人才活力。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辅修制度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辅修制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我国许多高校对本科教育的体制和管理模式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已被我国高校普遍接受 ,许多高校基于此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北京大学也采取了多种方式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比如 ,实行学分制、为学生开设通选课和主干基础课、倡导学生跨院系选修、实行主辅修制、开设双学位课程等方式都被有选择、有侧重地采用。其中 ,实行主辅修制度被认为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有效途径。所谓主辅修制度 ,就是指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黑龙江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思想还要再解放、政策还要再放开"的重要指示,努力向选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发展,先后推出了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一系列人才新政策新举措,坚决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奋力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的目标,也是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前提条件和目标取向。只有把人才工作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格局中统筹谋划和布局,使之相衔接、相配套,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从根本上培育和形成我们的人才优势。  相似文献   

15.
何玲  孟颖  王建德  陈宁 《新东方》2009,(7):9-13
人才工作“体制”是指人才工作职能部门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人才工作“机制”是指人才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人才工作体制是否合理与完善,对人才工作的机制运行具有主导性权力,  相似文献   

16.
刘绍平 《创造》2004,(4):27-28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人才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人才竞争是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聚焦点.我们能否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党中央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执政提出的新要求,是我们党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在种种能够用于推进社会经济进步的资源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是党在人才认识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表明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变化和领导方式转变的高度自觉,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深刻理解和清醒把握.  相似文献   

17.
张岩 《人事管理》2000,(9):17-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同兄弟县、市一样,宜兴市人事人才工作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革同频共振,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与发展,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事工作制度化、法制化进程加快,通过改革体制,下放管理权限,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从人事工作的两个调整,到“三支队伍”建设,到人才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姚志文 《人民论坛》2012,(34):62-63
人才工作发展的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突出重点,找准途径,处理好几组重要关系,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促进改革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人才不适用、不够用、用不好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  相似文献   

19.
杨建顺 《人民论坛》2012,(36):16-17
国家荣誉制度是实现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它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造就优秀人才,有助于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法治的用人环境。要保证这一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公正性,需确立一系列的原则和制约机制。持之以恒地建构和完善国家荣誉制度必将为中国迎来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春天。  相似文献   

20.
正人才兴、经济兴,人才是广西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深化人才体制机制则是破除人才使用藩篱、解决人才短缺瓶颈和激发人才活力的标本所在。当前,我区人才体制机制客观上存在一些短板,如自治区人才战略规划不够清晰,对依靠人才实现强区战略的认识不够,用人单位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对人才尊重不够,重视不够;人才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人才政策老化,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缺乏充满活力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