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何谓“知识分子”?一般词典定义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而著名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王瑶解释说“什么是知识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有独立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他确认“鲁迅先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概而言之,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黄南山同志《鲁迅是这样评论〈水浒〉的吗?》对拙作《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提出商榷,我热忱欢迎并再谈一下己见。 第一,关于“鲁迅对‘强盗’有特定的理解,肯定了《水浒》有革命精神”的问题。黄文引鲁迅“有官之所谓‘匪’和民之所谓匪,有官之所谓‘民’和民之所谓民;有官以为‘匪’而其实是真的国民,有官以为‘民’而其实是衙役和马弁”的话,说明鲁迅并未否定“匪魂”,甚至还要“把‘匪魂’看作‘我辈的魂’。”但这番话的用意主要是提醒人们注意:“貌似‘民魂’  相似文献   

3.
她——酷“李安得了金熊奖报喜,林惠嘉被电话吵醒还很不爽。”“酷”是李安形容太太林惠嘉的词。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回忆自己第一次以《喜宴》获得金熊奖时,想着太太支持她这么多年,如今电影获奖要赶紧给太太打电话报喜才对,于是就拨电话回家。当时是美国时间早上5点多,太太被电话吵醒很不爽,“我说:‘我们拿金熊奖了’,她说:‘喔’,我说,跟内地电影一起拿的,她问:‘没有别国参加吗?’我说:‘有,有’,她就挂电话了。她就是这么酷,这么多年来,这些外在的东西对她好像没有一点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桂梅 《湖湘论坛》2003,16(2):85-85,93
鲁迅先生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里 ,以狂人之语 ,辛辣的文字 ,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 ,发出了打倒吃人礼教的强烈呼声。在《狂人日记》中他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 ]这种吃人的礼教突出表现在家庭伦理关系中 ,即夫权和父权。鲁迅先生对“节”、“孝”等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孝”是封建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 ,鲁迅把被封建统治者扭曲了的所谓孝道与封建君权…  相似文献   

5.
说起《红河谷》、《黄河绝恋》和《紫日》,你一定会想到大导演冯小宁。也许,一直以来,你都是从这些震撼人心的影片里了解他的,而今天,我将带你走近一个电影之外的冯导……“我,是个‘假’台属” “你去过台湾吗?” “我是台属。” “真的吗?” “‘假’的。”  相似文献   

6.
名人往事     
鲁迅童年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时候,听说汉朝的东方朔认识一种虫,名叫“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虫就消失了。鲁迅冥思苦想,也弄不清楚“怪哉”到底是一种什么虫。有一次,须发花白的寿镜吾先生讲完课,鲁迅赶忙问: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确有一些人想用苦难毁掉他,但结果是苦难塑造了他。20多年的“苦海”,4年零7个月的牢狱生活,被挑断了手筋,被打断了腿的韩美林,顽强地活了下来。他画了50多年的画,10多年前,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个用人名命名的美术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从书画作品到手工艺品,从钧瓷到紫砂,再到城市雕塑,作品的数目之多,是要以“万”为单位计算的。他的画很值钱,却从未获过什么奖;倒是他写的散文,一个奖接着一个奖地被捧回家来。 他达观,也幽默。我们谈话时,小狗跑过来了。我问:“是‘刘富贵’,还是‘二锅头’(他给狗起的名字)?”他说:“这个叫‘锅饼’,它太太叫‘烧饼’,都是吃的。前些时候,它们生了4个孩子,一个叫‘不吃’,一个叫‘白不吃’,一个叫‘不拿’,一个叫‘白不拿’。‘锅饼’总巴结我,对我好极了,长得很漂亮,群众关系却特别不好。”我想,这种达观应该是他历经磨难,未曾倒下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9.
李瑞环同志在新著《学哲学用哲学》中说“:我们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就要以对方的存在、发展为前提和条件。‘肝胆相照’,要有‘肝’有‘胆’,光有‘肝’没有‘胆’,怎么‘相照’?”这既是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充满辩证法的深刻见解,也是今后处理这种关系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肝胆相照,就是要以满腔赤诚的态度相互对待,心心相印,赤诚相见,相互间既有表扬、肯定,也有批评、监督。谭嗣同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是写给他的肝胆相照的变法朋友,还有一个成语叫披肝沥胆,也是这个意思。肝胆相照,顾名思义,既要…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是一位知识丰富、智慧卓越的学者。他对朋友说:我是一个产婆的儿子,我自己也会“助产术”。他认为正像新生儿需要有人接生一样,人的新思想也要别人帮助才能顺利“分娩”。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个名叫美诺的年轻人正和别人大谈“美德”如何如何。他便谦虚地问道:“我很惭愧地承认,我对美德简直是一无所知。请你讲一讲什么是‘美德’好吗?”美诺傲慢地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吗?告诉你吧:一个人不偷窃、不欺骗,这样的品行就是美德。”苏格拉底继续向他请教:“美诺,请你慷慨地告诉我,不偷窃就是美德吗?”美诺不假思索地答道:“…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萧军     
萧军、萧红送给鲁迅先生的第一张照片──1934年摄于哈尔滨。无求无惧寸心声,岁月迢遥四十年!镂骨恩情一若昔,临渊思训体犹寒!啮金有口随销际,折款沉沙战未阑。待得黄泉拜见日,敢将赤胆奉尊前。这七律,是老作家萧军“悼鲁迅先师”中的一首,写于鲁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当夜──1976年10月19日,这是“十年浩劫”进入“尾声”的时候。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的一开始就说道:“一个人要做到伟大,不要装成‘伟大’!”几十年来,“鲁迅”这响亮的名字始终受到人民拥戴的原因,也正在于此。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从来…  相似文献   

12.
“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我有一个梦想。’他的梦想是种族平等。我也有一个梦想,做一个律师,一个成功的律师。”如今已是北京齐致律师事务所主任的单卫红充满自信地说。上中学的时候,单卫红看了不少外国电影,电影中律师为弱者和遭受社会不公平对待的人们伸张正义、...  相似文献   

13.
老舍之死     
《春秋》1997,(6)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无言以对。于是他就去了。谁知他一到那里,早已做好准备的“造反派”们就贴出了标语,宣布了老舍的所谓三条罪状:美国特务、反革命分子、修正主义分子(说  相似文献   

14.
已故戴不凡先生曾说过:“我觉得,如果说李笠翁是从理论上总结了前人的编剧经验,那么,孔尚任事实上是在实践中,在剧作中,对前人的编剧方法做了一次‘总结’。”(《〈桃花扇〉笔法杂书》)这一论断,是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5.
我觉得很难把“张强”这个名字与一位53岁的人联系在一起——在遵义市红花岗区的招待所里,我们的谈话便从他的名字开始。 “我生于1945年,也就是抗战胜利的那年,”张强说,“家父给我起名一个‘强’字,一是为祖国的强盛,一是因《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自强’之意。”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与新月派的论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论战的是非,已有定论。关于新月社的性质、地位和历史功过,本文不打算涉及,仅就闻一多先生对鲁迅的“忏悔”谈点看法。闻一多说:“我与鲁迅先生从未会见过”。是的,他们两人没有会见过,连文字上的交往也未曾有过。那么,闻一多先生为什么要向鲁迅“忏悔”呢?  相似文献   

17.
在整理萧老遗稿的过程中,一篇《“祖国之恋”放歌》是他写好后未曾示人的原作。看着那最普通、粗糙并有些泛黄的七页白纸上熟悉的笔迹,和铿锵作响的真情诗句,一股热流,在我的胸中涌动。  说到萧军,凡年纪稍长些的人,不知道他“大名”的大概不多。在中国的“文坛”,他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他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器重他,光给他写的信就有五十几封;还亲自为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作“序”,适时地将这部“于‘心的征服’有碍”的小说介绍到国际;鲁迅先生以《三月的租界》为题的一篇檄文,痛斥了“狄克”之流对这部作品的…  相似文献   

18.
一、辞书仅释一个义项 “摩登”(英文modern音译义项)这个词,虽然现在使用的人少了,但,近四五十年来,却似死犹活。 鲁迅的杂文名篇《拿来主义》,一直用作各类学校语文课教材,更是高中、中师语文课的经典范文。文中有句云:“我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文中用了“摩登”,教学中师生都不免要接触这个词。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三年四月,周木斋在《涛声》第二卷第十四期上,发表《第四种人》一文,对鲁迅先生以“何家干”笔名发表的《文人无文》提出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予以答复,还就木斋说的“听说‘何家干’就是鲁迅先生的笔名”,指出“这回是王平陵先生告发于前,周木斋先生揭露于后”①,以说明当时文坛的风气。显然,这里不是将人——王平陵和周木斋并论,而是将事——两个人都说“何家干”就是鲁迅的化名这件事并论。在我看来,这一点很有区别,不应该随随便便地拉扯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读书的滋味     
苏杉 《北京观察》2001,(5):51-52
读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读书就是学习,狭义的读书只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事实上,古人很少把读书称为学习。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聪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读书传统。我们这一代人的古文根基与前辈相比,相差甚远,但有一些广为流传的关于读书的名句却耳熟能详。如,“学海无涯苦作舟”、“萤窗雪案”、“头悬梁锥刺股”……鲁迅先生在《难行和不信》中也提到,“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说到读书,话题都不那么轻松,至于手捧一部书悬梁刺股的模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