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王一博 《学理论》2012,(28):60-61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和灵魂,对人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体系正处于矛盾和迷茫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社会处于信仰危机当中。通过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进行哲学剖析和审视,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以期能为中国信仰危机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周帅辰 《学理论》2013,(22):191-19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信仰危机随之而来并逐步加深。通过对中国社会信仰现状的分析以及与西方宗教信仰的比较,探讨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全国人民的信仰意识,以此来应对当前的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也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并由此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传统价值观念冲突和信仰危机时期,因此,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科学理性、人本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价值观念的重塑和信仰观念的重建,及时健全和完善我们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4.
经过一段时期对法轮功的思想清理,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法轮大法的荒谬性、欺骗性及其险恶用心。在清除法轮功恶劣影响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李洪志那套歪理邪说为何能迅速传播?通过认认真真的反思,人们注意到信仰危机的普遍存在,是法轮功有机可乘的重要原因之一。信仰危机的出现与存在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而道德风尚的衰退可能是导致信仰危机的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为此,应当重视培育与优化社会道德风范,为信仰回归提供坚实的基础。一、优化“官德”,是培育公民信仰的必要前提信仰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同时又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凸显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人性目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与“物性标尺”相统一的人本身目的的实现过程,是以物的必然性的扬弃为基础的人的发展可能性的实现过程。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本为何人”。考察社会发展的“本人史,”有从“神本”、“资本”到“人本”的趋向。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以人为本,要挣脱传统家长制的人身依附、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向人本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6.
方元务 《学理论》2009,(31):24-25
本文结合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实际情况,列出思想政治工作中四种常见的“灯下黑”现象:(1)主要精力放在文字和会议上,忘了自己的“本分”;(2)没种好别人的“田”,还荒了自己的“地”;(3)热衷于“大”,没做好“小”文章;(4)好高骛远,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法律信仰危机的表现、成因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广大农村,作为法律信仰主体的法律信仰状况令人担忧。法律信仰危机在我国农村的产生是由于传统法律文化、主体法律意识、立法及执法司法等复杂因素导致的。因此,现阶段我国要通过多渠道培育农村的法律信仰,推进农村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8.
“双和”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共建“和谐世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翼”,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理论架构。“双和”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相契合,但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中长期未能得到映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双和”创造基本条件的过程,也就是“双和”逐步获得映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已实现从理念到模式的升华,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这一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土壤之中,深深打上了中国民族特色的烙印;成长于党的改革开放探索过程之中,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孕育于时代挑战的背景之中,是对挑战进行主动回应的产物;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远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长期和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永琼 《学理论》2010,(7):28-30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基本形式,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道德体系中的最高价值理想或最高人格境界,凝聚或整合着各种道德诉求和规范。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由于旧的道德信仰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尚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机现象。在此,文章重点分析了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该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与主流文化,能否作为人民的信仰进一步巩固就显得至关紧要。过去,党要取得革命胜利,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今天,党要长期执政,国家要长治久安,更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要直面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信仰的地位,切实加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灌输力度,切实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生存环境,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在中国扎下根来。  相似文献   

11.
郭爱芳 《学理论》2012,(3):73-74
法律信仰是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中国随着法治社会的进步,法律信仰也被很多学者逐渐重视,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法律信仰。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却不被信仰,这与我们内心世界中对法律必须被信仰又不时发生着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律信仰危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法治社会,法律信仰的培养有它的必然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信仰危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笔者认为,特定社会时空中的个体或群体的信仰危机的出现是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与转型所带来的非连续性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一种反映——是与旧的社会特质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逐渐丧失权威和主体地位,而与新的社会特质相适应的新的信仰体系由于缺乏支持的社会基础而无从建立所带来的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价值信仰体系缺失的一种状态。据此,本文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解析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所面临的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与之相对的却是作为社会主导意识的马克思主义遭到来自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想的挑战。社会主义探索中的错误实践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基础,而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弊病更加深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因此,基于我国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客观实际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全民信仰的长期性,改变传统权力主导的信仰结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郝晓兵 《学理论》2009,(30):75-76
当前社会,纵观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陷入危机,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泛滥,同时这样的文化危机也波及到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毛泽东同志在建国时期在怎样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上曾经说过要“古为今用”。由此我们通过对孔子深邃思想的分析以得到对培养国民道德意识方面得到有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怀艺 《理论探讨》2007,67(3):10-13
社会资本所包括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等要素,对民主的社会基础之奠定深具意义。中国传统的“社会资本”是一种“关系资本”,不同于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资本”,不利于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国传统“社会资本”向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资本”转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始指南,是我们走出传统社会主义误区、深化所有制改革、反对“制度崇拜论”的理性向导。“两个决不会”思想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有符合生产力要求的所有制才是好制度”。由此看来,公有制比重的高低,并不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徐寅  先学人 《党政论坛》2014,(12):24-24
何谓“小棒外交” 所谓“小棒外交”(smallstick diplomacy),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大棒外交”而言。这一概念认为,在处理领海纠纷等问题上,中国目前正大力依靠海监等民事执法船只来维护国家主权,这种做法既使北京避免被指责为“炮舰外交”,又可以向对手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体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与“小棒外交”一同被提出的、意义相近的说法,还有“非硬实力”“黄岩岛模式”“被动式果断”等。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13,(22):21-2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日前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改革“路线图”。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8,(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信仰出现文化信仰多元化、政治信仰淡化等信仰危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信仰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的培育是一个认知、认同、意志、践行协调发展的过程,觉知认知是始端,情感认同是关键,信仰意志是思想制高点,外化于行是最终归旨,需将四者融会贯通,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在大学生群体思想与行为中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李实 《党政论坛》2010,(20):9-9
进入2010年,中国年轻人的精神困惑与生存状态成为舆论的聚焦点。从报刊与网络上年轻人对生活现状的描述与自我调侃看,中国社会恍若进入“奴”的时代。除了已经广为人知的“房奴”、“车奴”、“卡奴”以外,最近被讨论的还有“证奴”(为报读考取各种资格证书而负债累累、“婚奴”、“孩奴”以及中国式“白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