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余雨 《今日民族》2004,(1):46-47
走进基诺山,人们都能看到,在基诺族村寨门的顶端往往都悬挂着一个形似太阳的基诺大鼓。如今,这个被称为“太阳鼓”的基诺大鼓已成为标识基诺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大鼓舞,则是基诺族民间舞蹈中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群众中有着深刻影响的民间舞蹈。基诺族视大鼓为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面,即公鼓和母鼓。这是因为传说中,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在洪荒年代造了一只大鼓,让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洪水之灾,成为基诺族的人种,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因此,基诺族人民世世代代都要制作大鼓,并跳大鼓舞,以此纪念制大鼓的基诺祖先阿麦腰…  相似文献   

2.
汪涛 《今日民族》2005,(5):39-40
大凡参加过“特懋克”节的人,最深的回忆可能就是基诺族的质朴和节日活动的原生态了。西双版纳莽莽苍苍、绿色绵绵的热带雨林中,有一块令人充满无限好奇和神往的秘境——基诺山。这里生活着一个“舅舅后代”的民族——基诺族。他们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生活习俗和社会特征,一年一度的“特懋克”节,便是解读基诺族风俗文化的一扇窗。2月6日,又到了基诺族一年一度的“特懋克”节,我们再次走进这片怎样都“品尝”不够的令人神往之地。昔日的大公房、残存的“刻木记事”、恢宏厚重的大鼓声、淳朴而独特的基诺风情,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地吸引…  相似文献   

3.
直到距今20年前,即1979年6月6日,基诺族才最终被确认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这恐怕是中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中最晚被确认的一个。在她被确认的时候,她拥有的人口还不到12000人,也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绝大部分的基诺族人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乡,其余的也都散居在邻近的县乡。基诺族人将他们世代生息的区域称之为“基诺洛克”,意即基诺族居住的全部山区,简称基诺山。汉文典籍曾根据基诺语音译写为攸乐山。现在当地各族老百姓仍将基诺山称之为攸乐山。 基诺山位于中国大陆西南…  相似文献   

4.
隆冬时节的基诺山,欢快的牛皮鼓声和红火的歌谣掀出朵朵热浪,那是基诺族人在过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特毛且”。“特毛且”,基诺语,汉译意为“打铁节”,这是一个尊重手工业匠人的劳动节日,且与祈祷农业丰收有关。按照基诺族的历法,一年有13个月,1月为岁始,13月为岁终,两个月交接时过年。每年农历十二月期间,各寨特定的寨父、寨母即依据气候节令选择具体日期过年,他们敲起被族人认为神器的牛皮大鼓,宣布“打铁节”开始,这时,全寨的人便集中到寨父、寨母家,等候寨父、寨母安排和分配过年时的准备工作。同时,各家各户要凑钱买一头水牛,准…  相似文献   

5.
巴坡村民小组隶属于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巴亚村委会,全村有105户387人,98%以上为基诺族。巴坡村基诺族特色文化浓郁。保留有基诺族的“大公房”、民居、服饰、语言、风俗习惯等,为此景洪市引进金孔雀集团公司,开发建设了基诺山寨景区旅游项目,对基诺族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展示。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有自己的历法,农历十月间第一轮属兔属龙日为新年旧岁交替的时间,哈尼人称之为“扎勒特”,外称“十月年”。节日期间,哈尼小伙们昼夜敲响挂在寨边鼓架上的大鼓,“咚咚咚”的鼓声悠扬不绝,传得极远。哈尼大鼓,有的连年长的男子双手都抱不过来,鼓身缠满了牛筋绳,那牛筋绳和敲击面外的地方,束束牛毛竖立而存,看上去古朴、厚实,且像有生命一样,让人敬畏,跟一般乐队里的鼓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哈尼人看来,大鼓是神圣之物,制作和打击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禁忌,平时,村寨里是听不到大鼓声的。先说制作。来年要制作大鼓,头年就要选定吉日,去山林里挑…  相似文献   

7.
山东大鼓,又称梨花大鼓(由犁铧二字谐音演变而来),是从鲁西北乡间一种说唱形式发展而成的。清代老残《说大鼓》中说:“大鼓以梨花为最早。”明末爱国词人贾凫西曾用大鼓的艺术形式创作出了《木皮散客鼓词》。由此可见山东大鼓这一曲苑瑰宝,至少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它早在明末清初就在许多地区广泛流传,清代来年由  相似文献   

8.
“司”之来历冯铁金众所周知,国家各部的下一级机构是“司”。那以,“司”的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司”是伴随着“六部”成立而设置的。隋初建立六部后,每部各置四司,共二十四个司。唐宋承隋制,也是二十四司。但各代六部的二十四司名称并不相同。以唐代为例,其二十...  相似文献   

9.
任宝祯 《春秋》2009,(2):56-58
郭大妮初闯济南府 梨花大鼓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是我国北方各种大鼓中最早的一种。因其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故而最初被称为“犁铧大鼓”。后因演唱时所用犁铧片由铁匠专门打制,已失去其本源,所以自刘鹗《老残游记》问世之后,始以谐音美称其为“梨花大鼓”。梨花大鼓的鼎盛时期是在民国初年,此时它的影响已走出山东。遍及北方各省及上海、南京、武汉等沿江大城市,于是又有了“山东大鼓”的称谓。  相似文献   

10.
石静 《乡音》2023,(1):38-39
<正>10年来,乐亭县政协充分依托地域独有的大钊故里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资源,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在挖掘传承与研究开发中推动文化文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丰富了冀东地区的“史料宝库”,使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为丰富乐亭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内涵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荟萃精华,倾力推进编纂出版工作乐亭是乐亭大鼓、乐亭皮影、  相似文献   

11.
跳三桩(苗族)苗族跳三桩是根据云南省玉溪地区苗族《花山节》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发掘整理而成,并以苗族芦笙为旋律,跳三桩为主体,与滚锅、站肩、滚刀尖、顶碗相配套,既具有民族特色和健身效果,又具有观赏性、趣味性、技巧性和难度性。弄笼(壮族)“弄笼”壮语意为耍簸箕、跳簸箕,簸箕是我国南方农村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在生产劳动中,壮家人用来晒各种农作物,家里姑娘要出嫁了,村里的姑娘小伴要来帮忙,围着大簸箕做“离娘粑”送给养育自己的母亲,家里来客人,则在大簸箕里铺上被子招待客人睡觉。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姑娘…  相似文献   

12.
伏羲与古羌人有着渊源关系。伏羲的支系很多,其中一支是祝融。《国语·郑语》说祝融有八姓:已、董、彭、秃、(女云)、曹、斟、彭部落在祝融八姓中居于领导地位。彭部落的始祖叫铿,是祝融吴回之孙,陆终之子。铿因为能作大鼓,声音宏亮,鼓彭彭,便称之为彭。《国语·郑语》:“大彭,陆终第三子日,为彭姓,封于彭,谓之彭祖,后有大彭氏,”《世本》云:“彭祖氏,大鼓子孙,以号为氏。”《史记》云:“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彭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九年六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新承认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基诺。从而,在我们有着五十五个民族的祖国大家庭里,又多了一个新成员。基诺,过去称为“攸乐”,聚居在我国西南边疆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攸乐山(又名基诺山)区的基诺洛克公社。虽只一万多人,但却有着与其他民族完全不同的语言、习俗、经济结构和心理素质。去年秋天,记者访问了基诺洛克公社。从景洪县乘车东行五十三公里,即到了攸乐  相似文献   

14.
《时事报告》2014,(8):58-58
乐队花车就是在花车大游行中搭载乐队的花车。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台乐队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又能避免走太多的路。在英文中有这样的一个词组“jump on the bandwagon”(跳上乐队花车),即是“跟上潮流”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付群刚 《世纪行》2009,(6):41-41
湖北随艺种类繁多,源远流长,顺口一溜就是:大鼓、渔鼓、三棒鼓、小曲、南曲、碟子曲、莲花落,真热闹,说鼓子.好俏皮,长阳旱龙船,宜城兰花筒.东山潘梆鼓,当阳扇子戏,扬琴在恩施.文曲数广济,善书说得巧,耍耍好稀奇.满堂音唱得满堂彩,跳三鼓跳得你——死去活来,无悲无喜,手舞足蹈,欢天喜地……由此可见,湖北曲艺资源丰厚、历史悠久,其中很多曲种现在已经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6.
李科  于溟 《人民公安》2013,(23):29-32
开了!全国首个认证的公安机关微博“我可能今天就受死了!我心脏狂跳得厉害,喝点水,狂跳,吃点东西,狂跳,出去走一‘嘲,还在狂跳。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闲为这是新鲜事物,要么会引起轰动,要么出现我承_f旦不起的结果。”说话的陈永博,被誉为“中国公安第…微博”的“掌门人”。  相似文献   

17.
春节之最     
冉燃 《中州统战》2001,(1):41-41
最早的“祭灶”。“祭灶”又名“送灶”、“过小年”,是春节的开始。民谚曰:“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早在先秦时代,古代先民就把祭灶列为五祀之一。最初的“祭灶”是为了祭祀最早发明锅、灶的祖先。 最早的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五,家家扫尘土”。扫尘也称“扫陈”、“掸陈”。据《周礼》记载,每逢过年,皇帝都要下诏“令州里,除不蠲”,即大扫除之意。晋代《拾遗记》载,扫尘的习俗可追溯到帝尧时代。 最早的“除夕”。“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载,古人在新年前一天…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江州区开展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以拓展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为切入点,大力推行“土、特、实”特色改革,形成了“区委领导、组织部牵头、党校负责、部门参与、基地带动”的“大党校、大培训、大效益”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培养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土官底簿》(以下简称《底簿》)的形成,《四库全书·史部·职官类》《土官底簿·提要》说:“凡明正德以前,云贵诸省土司爵代、因袭皆载焉。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由此可见,《底簿》是明王朝在西南边疆推行土官统治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明代推行土司制度的产物。明代设置土司的地区主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广东的海南岛,西北的甘肃和中南的江西也有少量土司分布。《底簿》所录土官,都属文职系统的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土主簿、土巡检一类,则《底簿》实出自于吏部验封司。方国瑜先生在《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说:“是书所载者为土官,而土司不在内,则出自吏部验封司案牍之文,即编缀土官袭职存档,以备稽查者,故名为底簿”。  相似文献   

20.
论基诺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吴应辉当代基诺经济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和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二元结构最明为明显。导致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是低起点高速度增长。二元归一是基诺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明显的二元结构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