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三大具体社会矛盾。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俄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和必然性,提出了“人民内部不一致”的重要论断。斯大林在列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社会矛盾”的正确观点,随着建设的深入,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上陷入了歧途,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中,经典作家都十分强调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无产阶级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根据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特征分析指出,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比较起来,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历史发展规律、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从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的要求等方面论述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列宁则是着重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决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社会主义是克服资本主义固有危机和矛盾,继承资本主义一切成果,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形态,并预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在封建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列宁率先领导并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开辟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道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理论思想给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以深刻的启迪,其对社会改革的实践和经验,也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巴黎公社虽是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次伟大的尝试 ,但很快就被扼杀了 ,并没有积累起系统的经验。马克思逝世后34年 ,恩格斯逝世后22年 ,才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即十月革命后的俄国 ,又经过了几十年才出现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既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又以自己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在这方面 ,列宁和毛泽东都有重大贡献。列宁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创新 ,主要表现在他第一个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在一批国家同时取…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要阐述马克思、思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生产力理论、一、何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及对外开放理论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都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无法解决这一矛盾。这一矛盾的运动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正是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探索出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是他的迂回过渡理论的核心和精髓。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的实践,是对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证明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列宁帝国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学者关于资本主义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国外学者对列宁帝国主义思想作了补充性研究。列宁帝国主义思想诞生虽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但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采取的方式可能会出现多样化,并不仅限于暴力革命。  相似文献   

9.
列宁同志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多党合作设想继承的基础上,在社会革命现实中实现了俄国式的创新与发展。列宁的多党合作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所处时代英法德俄等国农村状况的观察与分析,对农业社会主义变革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权后,首先应从改变土地私有制着手,逐步实现土地的公有化,而改造小农的最佳形式是组织合作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毕生精力投入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号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人人平等,无剥削无压迫,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列宁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立即着手实践人民的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归宿也是要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由此形成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依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总结、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新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系统跳跃转型的思想对于深化认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却有待研究的深入。文章着重从落后国家实现跳跃转型的社会主义革命途径和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两方面,概括了列宁和毛泽东与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思想的继承与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了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所带来的影响,认识到城乡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固有顽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促进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对立和城乡隔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列宁和斯大林承接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合作社的方式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成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可是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步入了歧路,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国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城乡的生产力。但由于受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城乡关系逐步失调,即使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变。新时代,中国社会在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等层面出现了众多利于城乡融合的积极因素,利于我国形成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实现机制,能够使中国城市和乡村在融合的发展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灌输理论主要是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卡.考茨基关于"灌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具体国情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列宁的灌输理论强调从外面灌输,不仅对灌输的内容、主体和客体做了界定,而且提出了灌输的方法要求。它对我们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最重大革命理论.然而,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资本主义社会非但没有灭亡,却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而苏东剧变却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面对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反思和深层次的分析,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反腐败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提出了职工群众参与监督、遏制腐败的有效方式———职工代表大会制 ,这是对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观始终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和构想同落后的、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俄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梳理和分析了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的理论著述和政治实践活动,清楚、完整地展现了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思考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自由平等解放是恩格斯终身使命和奋斗目标。恩格斯以承继马克思平等思想、揭露资本主义虚假的平等、批判杜林唯心主义平等思想为建构方式,在《反杜林论》中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平等问题,形成了平等观。其主要观点包括:平等是历史的产物,以社会发展、物质增长为基础;平等是实际、具体的,一切成员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平等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要求的平等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新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恩格斯的平等观对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跨越理论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探讨落后国家在什么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跨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列宁明确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有可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斯大林对落后国家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通过什么途径走向社会主义有独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