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声》2016,(17)
正台湾最后一位政治死刑犯台湾著名社会运动家、统派代表人物曾力促连战访大陆实现大和解简历陈明忠陈明忠,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是台湾著名社会运动家、统派代表人物。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18岁的陈明忠成为谢雪红领导的台湾民主联军的突击队队长;"白色恐怖"时期,因为涉嫌"通匪",先后坐了两次台湾当局的21年"政治黑牢",是台湾最后一位被判死刑的政治犯;1987年,通过时任蒋经国秘  相似文献   

2.
台湾在80年代,中产阶级崛起,党外势力壮大,大陆籍官僚势力老化凋落;在岛外,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日益孤立,中共和平统一政策得到热烈反响.在这一形势下,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的政治、经济、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都发生了国民党退据台湾以来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台湾进入了转型期.政治格局转型1986年3月,蒋经国说:“时代在变,局势在变,潮流在变.”在国民党十三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解除报禁、开放党禁等六项政治革新措施.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结束了长达38年的蒋家王朝强人统治时代.李登辉继任“总统”、国民党主席权位后,继续推动“政治革新”,在1988—1989年先后制定“动员勘乱时期集会游行法”、“人民团体组织法”、“第一届资深民意代表自愿退职条例”等政策措施,扩大台湾社会的政治参与,推动国民党政权的权力  相似文献   

3.
这次台湾大选,受到海峡两岸、港澳地区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甚至港澳地区还有选举观察团赴台观选。选后,许多人尤其是大陆部分民众高度肯定台湾民主选举以及蔡英文败选感言的民主风范,有人还将台湾视为华人社会的民主政治典范,极尽称颂与羡慕,甚至有人称会对大陆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可否认,台湾已从威权政治时代,迈入了民主政治时代,  相似文献   

4.
正据媒体报道,岛内"国史馆"修改借阅规则,从8月1日起拒绝大陆、香港、澳门的学者调阅馆藏。台湾《联合报》8月5日发表社论提出质疑,摘编如下:台湾"国史馆长"吴密察上任两个月,即擅自颁布新规定,限制大陆及港澳学者调阅馆藏档案。无独有偶,具官方色彩的"蒋经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自8月起也祭出新的奖助办法,将港澳学者排除在外。这些举动,无论是否高层授意,皆将政治排他氛围带入学术,不仅影响  相似文献   

5.
邰言 《黄埔》2013,(3):82-85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偏重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廖承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给蒋经国写了一封公开信,一时引起巨大轰动,  相似文献   

6.
聚焦港澳台     
《小康》2012,(10):26
正台湾《旺报》解除政治紧箍咒推动大陆资本来台开放大陆资本来台投资已逾3年,历经三波政策开放,但成效始终不明显。台湾"经济部门"投审会公布表示:到年底大陆资本投资总额不会超过1.8亿美元,低于台湾"经济部门"最初设定的2亿美元目标。台湾既然希望大陆资本来台,就应该创造更好的环境,检讨现状可  相似文献   

7.
台湾主要的政治派系 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宣布解除台湾地区的"戒严令",同时制定颁布<动员戡乱时期人民团体组织法>,宣布开放党禁,导致各政党纷纷成立,台湾进入政治转型期.  相似文献   

8.
台情扫描     
《两岸关系》2021,(7):44-45
正民进党当局极力攻击、污蔑大陆,刻意升高两岸对抗台湾新一波疫情暴发后,为转移民众对当局应对疫情不力的关注,民进党当局大做政治文章,不择手段抹黑、攻击大陆,升高两岸敌意对抗。一是在"七一"前后恶毒攻击大陆。蔡英文办公室,台行政机构、陆委会、外事部门等倾巢而出,恶意诋毁大陆制度、道路,重弹"和平、对等、民主、对话"滥调;同时,以"国安五法""反渗透法"恐吓台湾民众,  相似文献   

9.
刘红 《统一论坛》2015,(3):36-38
李登辉在台湾掌权期间,面临国民党专制统治带来的严重后遗症,利用蒋经国生前最后阶段推行的"宪政改革",全面、强势推行"实质台独",作为引导"国家认同"变化的政治基础。经过李登辉利用公共权力长达12年的引导,台湾原有的以"一个中国认同"为主体的"国家认同"开始出现多元化。一、推进"实质台独",为"台独国家认同"打基础李登辉的执政过程,就是逐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4,(11):42-42
<正>"双十"当天马英九对大陆喊话:"民主政治可以包容歧见,促进对话,化解纷争,带来社会稳定。"并指台湾提供了"最好的范例"。壮哉斯言。但,是吗?包容歧见,这是相互的,需要双方都退一步、想一下、修正一点。可是看看台湾岛内,从朝野对立到公职部门,哪一个不是悍然站在自己的位置,只看肚脐,不知世界天高地厚。在野党永远像个"钉子户"反对、阻挡一切事;台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5,(22)
<正>当代台湾青年成长的30多年,岛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岸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都深刻地影响到台湾年轻世代的政治心理。相较于年长群体,尤其是外省第一代而言,台湾年轻人在大陆缺乏亲缘联系和生活经历,对于大陆有陌生感和疏离感,对中国的认同"先天不足"。岛内的政治社会和舆论环境中充斥分离主义元素,则是造成台湾青年中国认同薄弱的主因。在政治方面,"台独"势力30年来不遗余力地从事分裂活动,使"台湾主体意识"的影响不断扩大。"台湾主  相似文献   

12.
1986年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台湾政局发生了剧烈变化。随着政治革新的推展、海峡两岸互动关系、国际形势的演变,以及蒋经国逝世,台湾当局高层权力结构重组。十三全之后,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与其内外政策相适应,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并持续不断地作出一系列调整,目前仍在进行之中。本文试就国民党现阶段大陆政策的转变、调整及其特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就医看病是个头疼的话题 1987年10月14日,当蒋经国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之后,台湾回乡热潮涌动。这一年,也被称为“两岸开放元年”。已经20多年过去了,很多台商在大陆成功开办了自己的企业,绝大多数台湾人也都在大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偏重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期间,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脍炙人口。那么,这封信发表前后有哪些幕后故事呢?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在台湾的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乡村治理表现为"自治"与"行政"的双轨制,体现出明显的多元治理特征,不仅强调政府和行政的力量,也注重调动社会参与,发挥农民协会、社团组织及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台湾的农会组织集经济性、教育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四大功能于一体,发挥了组织、管理和服务的作用;台湾基层实行竞争性的选举制度,但"派系之争"、"族群分裂"及"黑金政治"对地方治理和政治民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其经验教训值得大陆吸取。  相似文献   

16.
今年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台湾最大在野党民进党召开了"中国政策研讨会",经过一番辩论,各派系达成了"强本西进"的大陆政策。"强本西进——主张通过产业升级、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科技发展、壮大台湾本岛的综合实力,在台湾利益优先的情况下,加强与大陆的交往,开展全方位的接触"。民进党的这一大陆政策在岛内引起了强大的政治震撼。"强本西进"是民进党抓住了国民党李登辉在当前确立的"戒急用忍"大陆政策的失误而推出的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其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正>五四运动100周年,相对于大陆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高调纪念。台湾社会或许是疲倦于街头的民粹主义叫嚣,或许是厌烦了假民主之名的选举分赃,也或许是因为对台湾何去何从的四顾茫然,不但朝野两党政治人物若无其事地保持缄默,庶民百姓也陷入2020年"大位"竞逐的混沌焦虑而无暇它顾,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19)
正台湾8位县市负责人组团到北京参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会见,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参访团成员座谈,国台办发言人公布大陆方面将采取8方面措施推动与台湾8县市的交流。在两岸制度化交往停摆、两岸关系陷于低迷之际,大陆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原则基础上,创新两岸交流形式,值得高度关注。首先,大陆安排有助于台湾各界进一步体认"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的重要地位。这次到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7,(22)
<正>摘编11月2日自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30年前,蒋经国宣布开放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两岸关系断而后续的历史性里程碑,骨肉团圆,感天动地。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上周特在上海举办座谈会,大陆和台湾都有许多人参加。就在这时候,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搭专机访问南太平洋,活动名称为"寻亲之旅"。蔡英文寻的是什么"亲"?民进党解释是台湾少数民族中有一脉源自"南岛语系"。  相似文献   

20.
翻开台湾自1949年以来的政治史,在治理绩效上,可能就属蒋经国主政时实行的"新权威统治"时期是最佳的。政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最高的价值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而制度只是人类寻求更好生活的工具。在今天的实际条件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民主未臻成熟之前,新威权主义制度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