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对于幸福的理论与实践,古今中外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并没有直接的、系统的论述,而只有零散的表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西方幸福观和中国传统幸福观进行综合、详细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应是人类社会最高形态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幸福观即共产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8次提到“奋斗”,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价值的奋斗幸福观。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从生成逻辑看,它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发展和创新阐述、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接续弘扬和时代转换、对自身独特经历的高度总结和理论概括;从理论意蕴看,它科学回答了“为何奋斗能幸福”“为谁奋斗才幸福”“如何奋斗得幸福”等一系列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从实践特质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方略,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又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在红色旅游中可以找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内容相关的连结点,利用红色旅游这一载体不仅能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将红色旅游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有机结合,能增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时效性的同时又能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实现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方玉 《前沿》2011,(5):56-59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规定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幸福观。在幸福观的视阈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追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指向,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幸福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奋斗目标,现代公民的荣耀与幸福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诉求。明确地把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指向,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所具有的理论力量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郑湘萍 《前沿》2012,(17):41-44
作为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兴流派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蕴涵着丰富的幸福思想,着重探讨了幸福与生产、消费、分配、生态、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等维度,为幸福中国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生活品质之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市民感受幸福的能力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这一切都与人们的幸福观问题密切相连。虽然幸福观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但围绕"打造生活品质之城"这一主题,构筑社会主流幸福观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有必要对生活品质与人们的幸福观问题进行伦理剖析,进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生活品质与人们的需要层次、生活品味、生活态度等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直接相关,科学的幸福观能帮助人们提升需要层次、提高生活品味、和谐生活态度,从而提高感受品质生活的能力,最终实现品质人生。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坚守过程也是对人民幸福观的阐释和发展过程,形成了人民幸福观特定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价值主张。首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缘自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深刻反思与关切,在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中对人民幸福真理的寻求和发展;其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幸福的理论,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相结合的人民幸福观;再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主张,在价值排序中,集体幸福处于优先地位,这既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和目标指向,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关于幸福本质的科学阐释,也为我们走向幸福提供了正确的指引。新时代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深入的研究解读,找准新时代幸福的本质,认清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打造充满幸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现当代中西方幸福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西方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深入阐释了幸福特别是个人主观幸福感.国内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幸福的概念、幸福与快乐、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幸福的要素和主观幸福感.国内研究认为幸福和快乐是相互关联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两个概念.现当代西方主要有禁欲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有科学的幸福观.中西研究指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  相似文献   

10.
宋晶 《前沿》2013,(22):195-196
当代大学生被认为是幸福的一代,然而在教学管理中发现其幸福指数并不高,究其原因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没有很好地结合.为此,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确立新的育人理念和培育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准,增强其对幸福的体验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增强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论古典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幸福呢?古今中外的伦理学家不仅涉足讨论过,而且所给出的答案也是各异的。有人曾概括过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曾出现过六种幸福观:德性幸福观、享乐幸福观、自然主义幸福观、宗教幸福观、劳动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文欲立足现代思考视野来谈谈古典幸福,因为现代幸福继承之发展而来,首先当然是否定式,其实更多的应是肯定式的,尤其是近来通过对现代性事业的反思,更明确了这一点。(一)概括起来古典幸福①包含有幸福和道德内在一致的意蕴。古典人认为幸福的定义是人生的圆满、至善的实现,在他们看来,幸福(至善)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比如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幸福观深刻阐释了幸福的根源与逻辑,提出了实现幸福的方法路径。要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出发,深刻认识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对幸福的深层次需求,努力塑造新时代的幸福观,协调推进民生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为人民群众追求幸福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运用词汇联想技术收集大学生对幸福的社会表征词语,在此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幸福观调查问卷,可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幸福观的结构及其特点。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观的成分是多元的,但依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庭为核心,注重精神生活及理性的财富追求等特点,继承了"家、国、天下"的价值次序,同时表现出生活化与个体化的时代特征。研究还发现,社会取向的追求"自我实现—服务社会"的幸福观和注重精神生活的"快乐"幸福观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作用,而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及生活安逸的幸福观并不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田红娟 《人民论坛》2013,(11):140-142
古往今来,幸福问题始终是一个恒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科学阐述了幸福的物质内核和精神实质.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阐述幸福民生的意蕴,赋予了民生问题全新的内涵和科学的理念,探寻幸福民生的践行路径,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互动发展模式,对幸福民生的实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历史观这一问题上,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完全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主体、规律等方面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受偶然性逻辑支配的,其动力是"话语"而不是生产力的发展,其主体是多元主体而不是工人阶级。实质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刘新春  陈亚南 《求索》2012,(7):216-217,151
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很多劳动者未能从劳动中体会到幸福。幸福感的缺失使得人们开始质疑劳动的价值。从伦理学角度看,作为社会的成员,应当正确认识幸福与劳动关系的伦理本源,从人的本质与劳动本性的关联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7.
杨东柱 《前沿》2014,(7):54-56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扬弃和超越了宗教和资产阶级的虚幻幸福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实幸福观。它把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划清了界限;它强调只有通过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才能获取幸福,从而区别于享乐主义;它把人类幸福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把实现共产主义、达到社会幸福作为最大目标,从而为人类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因此,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具有丰富内涵而又有明确未来指向的科学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8.
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五指山地区作为中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黎族妇女在当地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的幸福观不仅关系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五指山地区和谐家庭的建设,还可以为海南黎族妇女的正确幸福观提供借鉴。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及走访等方式,调查黎族妇女的幸福观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引导途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技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工业革命为其社会现实前提,哲学变革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其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技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技术本质、技术革命、技术与科学以及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进行反思和批判,这些思考对我们正确理解技术本身尤其是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的幸福观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健康与精神生活,它既能促进个体人的精神健康,又可以对整个社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时代,人类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不同.中国人的幸福观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即色即空"、"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不同类型.在扬弃前人幸福观的基础上,当代中国人正在追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一致"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