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孙璐 《新长征》2014,(12):58-61
构建良好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舒兰市立足文化惠民和文化育民,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繁荣,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一、实施文化小康工程,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力广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的文化小康。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是文化小康.文化小康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民主、政治、道德、价值观,即正确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意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法制意识,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才常权 《党史博采》2008,(2):54-54,55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党的十七大赋予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内涵.当今,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4.
申健  王静修 《求实》2005,4(1):85-87
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我国在历史上形成的布局分散的村庄格局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村庄集约是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转移过剩劳动力、启动农村生产力的新一轮高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选择,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村庄集约"战略,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巨大系统工程,应该因地制宜,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强我省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就是指加强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用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农村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和主要载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通.过大力加强和发展农村文化,用理想信念引导农民,用文化知识启迪农民,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民整体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保证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农村和农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正如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不能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样,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全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6.
<正>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升新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德化县农村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认识偏差、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文化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调,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视"三农"问题,是因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必须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一、解决"三农"问题对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仍然是"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和设备仍然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追求纯粹的经济指标,而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小康。其中,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文化小康能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新时代建设文化小康,要大力弘扬和创新传统文化,大力推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导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一重要论段为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指明了方向。榆树作为农业大市,全面建设小康关键在农村。为此,市委明确提出了实施“兴工强市、农业兴市、民营富市、开放带动、城市拉动”五大战略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做好“三农”文章,加快了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与重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萍 《唯实》2003,(6):79-82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目前来看 ,我国还未实现小康水平的主要是农村地区 ,还未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主要是农民。面对我国农村现实 ,如何使我国农民步入小康 ,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从理论上研究和把握这些问题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 ,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我国在历史上形成的布局分散的村庄格局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 ,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村庄集约是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转移过剩劳动力、启动农村生产力的新一轮高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选择 ,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村庄集约”战略 ,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巨大系统工程 ,应该因地制宜 ,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村,焦点在农民.新形势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要牢固树立"三农"工作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面小康,农村小康是难点,也是关键。农民收入是影响全面小康的主要因素,理性地研究全面小康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对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任何艰难险阻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中国的小康;中国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民素质对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化的建设、提高农村经济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应把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化列为农村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搞好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包括大文化与小文化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关系,社会力量送文化与农民自己办文化的关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关系等。只有农村文化建设得以发展,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秦伟 《学习论坛》2003,(4):36-38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新县农民的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一条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而且意味着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所有人群都实现小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已成为中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目标。衡量全面小康最重要的指标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农民达到全面小康的衡量指标之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但是农村的现实基础极其薄弱,加上诸多因素制约,建设农村小康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需要构建系统而又强大的支持体系加以推进。一、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我国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小康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多样有序的文化生态环境,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