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战后日本农业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现代化,日本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这与日本政府的扶植是分不开的。 (一)加强农业立法。战后,日本政府在实行土地改革的基础上陆续颁布一系列农业法律、法令。40年代末颁布《土地改良法》和《水利资源开发促进法》,对全国土壤进行普查,并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0年代初,颁布《农作物种苗法》和《主要农作物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日本在农业经济的客观条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借鉴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农民必须获得土地使用权或经营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和重要前提;二、日本农协是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管理小规模农户的一个创举,是帮助小农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的很好的组织形式;三、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四、发展自立型专业农户;五、走以生物技术进步为主要方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的道德教育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变化。在初期的现代化的过程中,道德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深入又使道德教育面临种种困境。为了应对现代化的发展,摆脱道德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日本的道德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战后初期日本道德教育对现代化的作用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道德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小企业是日本经济的基础。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日本政府于 196 3年制订了《中小企业基本法》 ,以解决战后复兴时期“高速增长的大企业与落后的中小企业的经济双重结构”矛盾 ,扩大中小企业规划 ,促进其设备现代化。依据《基本法》确定的方针 ,又相继制订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日本中小企业的活力。借鉴日本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加快立法 ,以促进和实现我国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日本经济业务农协组织遍布日本各地,已进入日本农户生产和生活领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它的作法及作用,对我国组建农民经济业务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者张辉春于1992年7月至1993年3月赴日本佐贺县研修农业技术,在日期间,除主要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外,还注意了解了日本农业的经营机制、农产品流通体制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情况,特别了解了日本法律在保障农业稳定、协调发展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情况。作者希望这些情况对于公安机关研究农村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积极扮演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有效参与东亚的功能性合作,是战后日本东亚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对外政策工具的视角出发,对日本在东亚地区供给区域性公共产品和参与功能性合作的历史背景与战略考量进行简要梳理,从战后国际环境和日本国内经济社会变迁中追根溯源,分析其动机、资源和手段之间的互动辩证关系.在特定的战略制约下,创造性地利用已有资源,从而在既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和外交存在感,这既是吉田路线以降诸多日本外交战略倡议和政策主张的基本内核和共通之处,也是指导战后日本在东亚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和参与功能性合作的战略初衷.在实践中,日本通过国内“善治”经验的外化、新的安全理念和治理理念从国内到区域层次的映射与推广以及官民并举、多元行为主体协同参与等方式,在地缘政治制约、历史心理牵绊下较为有效地开拓了战略空间,改善了双边认知,增强了地区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通过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农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的优良载体,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农业合作社作为世界农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三种典型模式,既呈现出迥然相异的形态,又展现了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共同特征与内在逻辑。国外农业合作化发展模式对京郊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启示意义在于: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完善内部治理机制,适时将其引向股份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战后日本商事法的发展从战后近40年的日本商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立法、判例、学说方面都有者十分重大的发展。1.日本商事法的立法方面从现行的日本商事法的制定米看,它的体系相当的复杂和庞大。和战前的日本商法的对象和范围进行比较的话,可以看到:仅仅是数量方面就增加了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  相似文献   

11.
1955年10月,日本左右两派社会党实现统一后,11月,两个保守政党自由党和民主党也实现联合,成立自由民主党。此后,日本政党政治进入了以保守的自民党长期执政、以社会党为主要在野党的政治格局,史称"55年体制"。该体制自1955年形成到1993年崩溃,持续了38年之久。分析其形成、长期存在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战后日本的政党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2.
关于修改宪法第九条,一直是战后日本争论较大的问题。战后半个多世纪,日本先后有四次改宪高潮,但由于受国际环境和革新力量的制约,没能实现明文改宪。但日本政府进而通过扩大解释改宪的途径,事实上已部分达到了改宪的目的,作为和平宪法最关键的第九条逐渐"空洞化"。本文拟就第一次改宪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面对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农业大国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提出了实现工业化和实现社会主义同时并举、“先合作化 ,后机械化” ,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的思想。关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的革命 ,这一命题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中最具光辉的思想 ,并由此形成了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若干特色。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列举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科技驱动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科技兴农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应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实施精准农业。强调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实现十三五规划中要求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任何重大的历史变迁,任何民族的兴盛发展,其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巨大的心理驱动力,即精神力量。战后日本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一片废墟上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促使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不少学者指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这一精神因素,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是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方向,通过生产条件、生产手段、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扩散,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从而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业是一个占据首要位置的问题,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应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指明了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解放农民的重要亿多农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三农问题也越来越凸现出来,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实现农业“三化”即: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专业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所谓农业现代化,许多人认为…  相似文献   

18.
数字要素和信息技术为乡村产业、生活、治理以及人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数字经济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赋能;数字化服务促使乡村生活现代化;数字素养助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对数据要素社会和经济价值的低估与轻视限制了其作用的释放;农民数字素养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乡村数字治理的共建共享机制尚不成熟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数字乡村的建设。针对困境和不足要坚持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社会价值,以实现治理现代化;推进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型,以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农业,促进农业生产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安全政策划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吉田路线,特征是亲美、重经济、持有限军事力量;另一条是自主路线,认为重视本国的尊严和维持日美同盟同等重要,日本应逐步发挥自主性,主张修宪和自主国防。从战后日本的国家政策来看,吉田路线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但也不乏鸠山一郎、岸信介等人对第二条路线的尝试。安全政策是安全观的外部体现,而安全观受到了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政治思潮的影响。因此,诠释日本战后政治思潮的发展变化,可以对日本安全观的演变逻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有助于评估当下的日本安全政策以及对今后安全政策的发展走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