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行政复议法》的实施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从行政复议决定书的内容瑕疵入手 ,进而对其法律效力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行政复议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专门规范行政复议活动的法律。基于我国行政复议规范中存在的问题,该法在第42 条确认了本法优先适用的原则。然而,这种规定确与《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行政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3.
行政复议法对规范我国的行政复议、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其在复议范围、复议管辖、复议依据、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许多制度性缺陷。正视这些缺陷并有针对性进行完善,是规范复议行为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税务检查机关需要准确把握实际工作中引发税务行政复议的案件,维护税务检查机关机执法的力度和权威性,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同时,要加强税务检查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5.
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要求,《行政复议法》已经到了要修改的阶段。完善复议制度、真正发挥行政复议的独特优势是这次修法的重中之重。再结合日韩两国的制度改革经验对我们的借鉴意义和山东、浙江两省在机构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实践探索和成效,未来的《行政复议法》要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集中行使复议权;设置独立的行政复议机关、专业的行政复议人员,以及完善的复议信息公开制度来更好地适应法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行政复议法》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作为复议审查的对象,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在对抽象行政行为复议审查进行历史回溯的基础上,重点就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后面临的复议条件、复议管辖、复议机关、复议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在复议机构、复议范围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今后,应不断完善行政复议制度,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行政复议作为行政争议化解主渠道的功能定位得到制度层面认可,并在积极推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第1条也明确其为行政争议的主渠道。就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尤其是化解行政复议主渠道的定位,与受案范围之间的关系,有观点提出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的定位必然要求扩大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但是,从制度沿革来看,行政复议的不同功能定位不影响受案范围的界定:既有相同的功能定位,受案范围不相同,也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受案范围是相同。并且,无论是化解行政复议主渠道的判断标准,还是该定位之下的行政复议范围的界定,理论与实践层面都还没有形成共识,主渠道的定位并不必然要求扩大受案范围。影响与制约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因素包括行政复议内在的效率价值要求、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以及行政复议实践现状。  相似文献   

9.
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时代发展的特点。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推进,修改《行政复议法》,构建反映新时代特点的行政复议制度是当前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关键步骤。即以修改后的《行政复议法》为依托,在各级行政复议机关设置专门行使行政复议权的行政复议局,发挥行政复议委员会的专业性及法律性咨询功能,建立行政复议“负面清单”受理机制,建立行政复议“繁简分流”审理机制,创新行政复议“多元化”审议机制,理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0.
《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实施条例》的实施,以追求行政复议的公正性为目的,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从便民制度、听证制度、指导和监督制度等方面对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进行了完善。  相似文献   

11.
论当前行政执法失范问题的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进程中,公正高效有序的行政执法活动是其至关重要的环节。行政执法失 范问题产生的根源有:行政执法人员的问题、行政执法对象的问题、行政执法氛围的问题、行政执法体制的问题等。解决行政执法 失范问题的对策有:执法队伍的建设、执法体制的完善和监督制约机制的强化等。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壮大,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近代启蒙思想蓬勃兴起,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法制文明。以自由主义、法治和分权思想为基础的行政法便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在法律上的体现。随着行政法理论的传播,欧洲各国开始了行政立法实践,并形成了行政法学这一新兴的学科。而后亚洲很多国家也继受了大陆法系行政法理论,开始了行政法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信赖保护原则是公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该原则对西方国家行政法的发展影响深远。自我国《行政许可法》首次以条文的形式明确信赖保护原则的相关内容以来,该原则在促进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关于信赖保护规定的一些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因此有必要对该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4.
时代的发展,促使传统的行政执法目标模式发生变化,也对行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莫于川教授主编的《柔性行政方式法治化研究》一书所谈到的那样,以宪政发展的眼光,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视角来看,柔性行政方式的出现和日趋规范的运用,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我们要迅速转变观念,坚持刚柔相济、柔性优先的理念,解决行政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行政诉讼法》实施十五周年之际,反思行政诉讼中被告消极应诉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法》,推进行政法治的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行政消极应诉是被告对原告诉权的否定,对法院审判权的藐视,对人大立法权的对抗和对社会公共意志的抵触。行政消极应诉在审前、审中、审后三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缺失法律信仰,法律工具主义观念至上和行政权独尊致使司法审判权边沿化是行政消极应诉行为的两大起因。要有效防治行政消极应诉行为,必须倡导行政诉讼法治化的观念,完善行政诉讼立法,健全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从大陆法系国家公权利和反射性利益相区分的角度看,与行政主体相对的私人可以分成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和一般公众,他们是行政法"人像"的具体展开。从本质上看,利害关系人是由反射性利益人转化而来的一类公权利人,这类行政法上私人的确立必将改变行政过程中的利益结构,推动行政过程的民主化,促使行政法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诉讼法》及《〈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是法院审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主要依据,但上述法律规定较为原则,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伴随国务院《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颁布施行,涉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将大量涌入法院,使法院在审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面临诸多新问题。规则之失下,应积极探索司法裁判、行政执行的裁执分离模式,细化合法性及合理性审查标准,妥善处理违法建筑强拆案件,积极应对新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将其立法目的确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这种立法目的的多元化使得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缺乏一种明确的动机和方向。通过对行政诉讼价值考量及对行政诉讼法的作用、功能和程序设计的研究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应是行政诉讼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将导致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法》对行政程序的要求改变了"重实体、轻程序"的执法模式。把"法定程序"作为司法审查标准有很大局限性,本文建议将司法审查标准提升为"正当程序"标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法治进程的深入,依法行政越来越被各级行政机关所重视,依法定的、公正的程序实施行政行为更是各级政府所不可违背的。在这种背景下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关部门也已在起草之中。而作为统领一部法律的基本原则,对于该法的制定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这部未来的《行政程序法》中,应如何确定其基本原则,哪一些又应成为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各自的内容又将是什么,这些都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