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齐云鸿 《学习月刊》2013,(21):35-36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多边外交如火如荼、风光无限.尤其在21世纪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大力推行.多边外交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但不能高估多边外交的地位和作用。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多边机制所起的作用低于预期.大国首脑忙于穿梭越来越流于形式的会面、握手、合影,许多重大经济、金融、安全问题难以达成根本一致.难以获得真正解决。可以说.在国际外交舞台.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静  徐腊梅 《求实》2005,3(1):70-72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中发展的中国外交 ,积极回应这一历史趋势 ,主动地参与国际组织 ,拓展多边外交 ,谋求合作共赢的周边外交 ,不断开创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作为中国的战略选择,"和平崛起"的提出推动了中国多边外交日益活跃。在 全球化背景下,多边外交在政治、经济、安全和国际认知等方面,为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战略保 障,构筑了系统化的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4.
黄艳 《世纪桥》2010,(21):61-62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贸易相互依赖的加深,国家间的相互联系逐日密切,另外全球性问题、区域性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在此种形势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多边外交的活动中来。多边外交成为调节国际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伴随多边外交实践活动的增多,中国学者对多边外交的研究工作也逐渐增多。目前我国的多边外交研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还有什么地方亟待改进?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以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进程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晨阳 《新视野》2007,(6):94-9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国相互依赖的逐渐加深,国际范围内的多边外交日益活跃。中国1986年首次提出多边外交政策,此后该政策呈现出阶段性的逐步加强趋势。在多边外交中,中国一直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在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中寻求平衡。中国的多边外交也是适度的,依具体多边机制之不同。中国选择了大致适度的参与程度和参与形式。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暖影响的日益显现,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中国政府积极开展气候外交以维护多项国家利益,如:确保经济发展空间、获取技术和资金援助,保障能源安全、气候安全和粮食安全.维护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地位等.在此基础上,中国形成了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合作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气候外交政策.就中国气候外交的行动而言,包括全球性的多边气候外交,区域性多边气候和双边气候外交三部分.  相似文献   

7.
多边外交思想是江泽民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江泽民的多边外交思想主要体现为发挥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和创建地区性国际组织.江泽民的多边外交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新中国外交和对外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的多边外交实践主要体现在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推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的划分以及重返联合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这一覆盖了欧亚大陆五分之三地域、居住着全球四分之一人口、拥有得天独厚地缘政治优势和经济战略地位的新型区域性国际组织,在黄浦江畔宣告建立。自成立之日起,上海合作组织就矢志和平,倡导合作,推动发展,奉行开放,积极致力于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推进地区合作、拓展国际多边外交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国际外交舞台上频频出现的新的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全世界知名的政治外交家、声名远播的各国元首们,经常在世界的某一城市或地区见面,聚会会见,围绕某一方面的敏感或重要的问题进行双边和多边的外交,纵横捭  相似文献   

11.
正认真学习系列讲话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完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推进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和各个领域外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是伟大的国际战略家和外交家,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领导者、开创者和实践者.他具有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科学判断了总体国际形势,改变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预见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指明了我国对外工作的目标、任务;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确定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策略方针;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根本的问题;提出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指导原则.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外交业绩:调整"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不断改善和发展同各大国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改善和发展中苏、中俄关系;推动睦邻友好,创造良好周边环境;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广泛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了世界和平.邓小平独树一帜的外交风格,展现了泱泱大国的领袖风范,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树立起新的庄严形象.  相似文献   

13.
奥巴马执政伊始的外交理念可归纳为:淡化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国际问题上的多边主义、与对手谈判的灵活外交和着重软实力恢复美国形象等.在实质上,奥巴马外交与共和党没有根本不同,体现出美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抛弃单边主义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此,在无法脱离战后形成的美国全球战略大框架下,面对持续的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4.
刘世义 《世纪桥》2010,(15):56-57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对外战略与对外交往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和全球趋势的不断发展,多边外交日益频繁的出现在中国的外交活动中。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沿革。对多边外交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所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有助于把握国际形势,更有助于未来中国对外交往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泽 《党史纵横》2006,(4):50-52
能否恰当运用多边外交,既是衡量大国外交风范的标志,也是中国走向“和平崛起”的关键。本文作者对中国的多边外交再度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1954年4月至7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讨论和解决重大国际政治问题的多边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外交智慧,为推动会议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以外交手段推动热点问题和平解决的诚意、决心和能力,在中国和世界外交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7.
东亚地区交织着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区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东亚问题更具体地表现为东亚各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东亚经济一体化和东亚安全合作。要解决棘手的东亚事务,需要一个坚定的“地区领袖”。谁将成为东亚的主导者,获得东亚事务的主导权,目前已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8.
傅菊辉 《新视野》2007,(3):78-80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诸多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借重越来越明显,程度越来越深。只有把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互利双赢中取得共同发展。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睦邻友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从实践的成果来看,它对构建和谐的双边、多边关系,建设和谐的国际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国目前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构建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十分重要。对此,中国必须加强对既有外交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外交资源,以保障和促进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1954年4月—7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讨论和解决重大国际政治问题的多边国际会议,也是周恩来首次以外交部长身份参加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外交智慧,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以外交手段推动热点问题和平解决的诚意、决心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60年来,新中国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为本国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促进了国内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外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努力开展多边外交.科学分析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国家协调发展.但是,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如何理性处理中国和平发展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妥善处理中国和平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何兼顾中国和平发展与促进世界共同繁荣,中国应承担怎样的国际责任,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