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相似文献   

2.
稿源采珠     
《兵团党校学报》2015,(3):234-235
广东梁俊英谈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动力,但兴趣不能保证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的学习。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学生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教师要扎扎实实地教好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在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教学的过程中,要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与表现音乐的情感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学生没有获得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军队,音乐活动是基层连队文化活动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形式最丰富、影响最广泛、参与性最强、活动最经常、最持久。我们学员的教歌、指挥等基本素质如何,则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它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音乐元素:音高、力度、节奏、旋律进行方式……等,是构成音乐语言的基本材料,在流动的音乐中,可直接而自由地将情感通过音乐语言,贯注于形象之中,洋溢在音乐中,而具有突出的情感感染性和情感陶冶性。根据初中音乐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音乐美育心理进行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尝试。一、根据教材情感内容选择内化目标要求,突出思想性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歌乐曲,有很多都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的…  相似文献   

5.
内容是形式组织或安排的内在依据,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音乐艺术的内容分为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两方面,前者是音乐作品本身所表现的情感逻辑所蕴含的音乐成分,后者则是用语言文字或某种欣赏形象来加以说明描述的內容,是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精神特点或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范畴,以"和"为美是自始至终的审美准则.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对音乐美的探讨,发展至魏晋时期,嵇康系统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为后来研究音乐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奠定了根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讨论了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音乐的本体是什么等问题,也开创性地对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这种把握大大超越了之前音乐美学重在阐述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的界限,而向音乐艺术的内部深入.  相似文献   

7.
董文静 《学习月刊》2010,(6):124-124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是一种基础音乐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以及基本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普通高中音乐课程赋予新的课程观,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8.
<正>在锡林郭勒盟的西南端,有一片较为完整保留和发展察哈尔文化及蒙元文化的热土,这就是锦绣草原镶黄旗。悠久的历史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在这里闪烁璀璨光芒,其中最耀眼的当属草原上古老的音乐——阿斯尔。阿斯尔是蒙语"阿斯如温得尔"的口语简称,汉语意为"极高",是广泛流传于原察哈尔蒙古地区一种古老音乐的统称,属蒙古族宫廷音乐的一种,被誉为"雅乐""天乐""宴曲之首",盛行于元代,并广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有不少关于音乐鉴赏的课程安排.如何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对艺术鉴赏的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音乐教育作为改革项目之一,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基本理念:从学生出发,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音乐教育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程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从而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音乐本身的分析和研究在过去400年中已相当深入,但令人惊异的是,对于音乐的某些很简单,甚至十分“初级”的问题,科学家们直到最近才找到了比较令人信服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音乐育德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其策略是以美启德、用情化德和氛围固德。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利用并发挥音乐育德这种隐蔽性策略,对个体和社会道德认识的深化、道德情感的增强、道德品格的提升、道德内环境和外环境的优化以及简化思想转化的过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如同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人们通过视觉器官来欣赏美、感受美,进而去描绘美。而音乐则是人们通过听觉感受器官来感受音乐的美妙、欣赏音乐里丰富的情感,进而用音乐去表现美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因此人们接触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都是从"听"开始,并通过"听"来刺激和促进人  相似文献   

14.
导师制是牛津大学富有传统和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采用一对一形式进行专业主科教学,是音乐院校(专业)特有的教学模式,是音乐院校(专业)教书育人的天然平台和优势。本文通过对牛津大学导师制和音乐院校(专业)一对一专业主科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提出了发挥音乐院校(专业)主科教学育人功能的思考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严重缺失。根据大学本科公共课音乐教材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渗透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的尝试,作以初步的阶段性的总结和探讨。根据教材情感内容选择内化目标,突出思想性;抓住音乐元素的表现作用,深化情感体验,注重艺术性;将德育渗透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健康心理,赋予实效性;音乐教育的和谐也在于认知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研究硕果累累,但研究问题多集中在"左联",对于左翼其他组织,诸如"剧连"、"社联"、"美联"、电影小组、音乐小组等则较少关注,尤其是对于左翼音乐小组及其音乐运动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从党史的角度,通过对左翼音乐小组及其音乐实践活动的历史考察,对左翼音乐运动的历史贡献进行探讨,试图对左翼文化运动的研究做一补充.  相似文献   

17.
陈昶 《求实》2012,(Z2)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是最富情感的.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观众和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所以说情感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灵魂.但现实中不少学生感到音乐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认为音乐学科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种畏学和厌学的情绪呢?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情感的揭示有关,因为离开情感教学的音乐确实会变得晦涩难懂、索然无味.李岚清副总理指出: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是情感教育.下面从几个方面论述了音乐情感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澜 《当代贵州》2014,(14):65-65
正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说:"那些帮助个体思考和感受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到哪里去的故事是领导者的文字军火库中最重要的单一武器。"动员群众解决难题,需要群众改变。而群众改变的最大障碍,不是理智,而是情感。讲道理只诉诸理智,而讲故事不仅诉诸理智,更打动情感。因此,领导者不仅要讲道理,更要讲故事来动员群众。讲故事是领导力的第四条黄金法则。讲故事跟人类一样古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一直在讲故事、听故事。从最早围着篝火而坐,听部落里的长者讲  相似文献   

19.
泉州南音     
正泉州为南音发祥地,泉州南音亦称“泉州弦管”,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海内外专家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正积极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一、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功能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不管是那一种音乐,它都反映了一种情感。而音乐只要存在着情感,那么,就不存在着所谓的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印象。[1]因此,在高校开展音乐欣赏课程,可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以及想象力,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