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高调宣布"重返亚太",并推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笔者首先分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主要表现;其次分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的理论根源,既有"权利转移"理论,也有地缘政治理论与威慑理论;最后分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发展趋势,对其制约因素及负面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指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调整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在东亚,中国安全形势面临着重大威胁,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东亚困境"。美国因素的存在可以说是中国面临东亚困境的重要根源。近年来,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这对中国经济、外交和军事领域都形成了严峻挑战,并使周边国家敢于挑衅中国或者鼓励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挑衅,导致中国在处理与之相关联的周边事态方面面临更多的羁绊。在美国"再平衡"中国的时期,中国必须寻求新观念和新战略,"平衡"和化解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所带来的威胁,以便破解当前中国面临的东亚困境,并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很多,如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与强邻日本的紧张关系、时刻可能爆炸的朝核问题、西方国家的民主人权外交,以及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等等。归结起来,其中的多数问题其实都与一个问题有关,那就是不信任。美国不信任中国,所以要在亚太进行战略部署。一些周边国家不信任中国,所以对中国的崛起惴惴不安。反过来,中国政府也一直  相似文献   

4.
张政文 《唯实》2014,(2):87-90
<正>一个时期以来,美国奥巴马政府积极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大力度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与此同时,中国方面则积极推动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笔者以为,只有把握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积极加以应对,才能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奥巴马刚刚结束了其亚洲四国之行。虽然其出访地中并不包含中国,但外界普遍认为,奥巴马此行名为重申对亚洲再平衡战略的承诺,实是通过向中国施压来安抚其在亚洲的盟友。他此行中最受瞩目的一幕,就是首次公开宣布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引发了世人的遐想。奥巴马表态的前前后后美日同盟历来是美国亚洲安全战略的基石。但是由于此前安倍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所导致的摩擦,美日关系出现裂痕。不过两国都需要尽快改善关系,以便应对在亚洲所  相似文献   

6.
美国推行的"印太战略"是对传统亚太战略的扩展,旨在统筹太平洋和印度洋战略空间,应对亚洲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随着印太地区在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地位显著上升,地缘战略格局更为复杂,中国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国际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李敦球在7月16日《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新冷战"或已经爆发。所谓的"新冷战"是指,随着美国的"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美国希望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个方面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投入,联合并扩大盟友,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遏制中国的崛起和不断扩大的影响。同时,美国继续在战略上挤压冷战时期的老对  相似文献   

8.
金灿荣  戴维来 《党建》2012,(6):60-63
“重返亚洲”是美国近年外交姿态最高调、宣称次数最频繁的战略主张,也是对中国影响最直接的政策。面对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和国内经济严峻的挑战,美国加快了对外战略调整的步伐,把“重返亚洲”作为外交政策调整的“头等大戏”,反复强调属于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就开始着手战略重心的调整,强调要“将我们在亚太区的存在和使命列为重中之重。”美国把强化亚太战略作为国内经济复苏的关键和外交事务的重心,目的就是要全面恢复并增强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性地位,发挥美国在这个地区的领导作用,保持在这一地区无可匹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日益明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加紧重返亚洲的行动,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压力。这种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与20世纪50-70年代面临的美国压力非常类似。而面对美国挑战形成的国家安全压力,毛泽东提出并实践了许多观念,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国家安全观。这对我们今天应对美国"重返亚洲"形成的国家安全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北 《党建文汇》2002,(14):14-15
美国一直把中国视为美国未来的主要“战略对手”。随着美国地缘战略棋子的移动,更广泛的调兵谴将在亚洲这张硕大无比的棋盘上进行,日本、印度同时也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国际战略重心几经调整,依次经历了北约“东扩”、“反恐”战争、“亚太再平衡”三个阶段.当前,奥巴马政府之所以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因应中国和东亚在世界权力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希望不断扩大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来制衡中国崛起.然而,“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未如前两次调整一样快速推进,当前已呈现出迟滞性特点,并且该特点将可能长期化.究其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地区战略与资源调配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各地区战略之间相互掣肘;而其实质原因,是美国的冷战思维在作祟,据此拟定的战略目标远高于其实力,也悖离了新时代世界和平需要大国加强合作的要求.美国对华政策应该摒弃冷战遗留下来的围堵思维,正视中国的崛起现实,并与中国等大国一道,以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塑造国际新秩序,方可共筑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2.
郑永年 《学习月刊》2014,(15):41-42
一、重返亚洲 美国宣布“重返亚洲”,意在避免亚洲落人中国的势力范围,这是美国的长期战略意图。实现这一战略的方法和策略很重要。如果方法和策略失误,就会走向反面。在国际关系上,美国是地道的现实主义者,但在这背后是浓厚的道德主义情绪。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国际问题的认识主要是围绕中国革命与美苏矛盾的关系展开的.从"中立美国"到"中间地带"论,再向苏联"一边倒",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演变过程.这一时间,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已臻于成熟,意识形态对确定外交战略的作用已明显弱化,并善于运用平衡制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林霞 《党史博采》2005,(6):110-114
美国的对华总战略是“接触战略“.在这一战略的统领下,美国制定了各种具体战略,其中人权战略是最重要的次战略.美国的人权战略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安全.如果美国的人权战略得逞,中国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将会解体,政治、社会将陷入严重动乱,国家结构也将因此走向解体.因此,要充分认识美国人权战略对中国的危害性,制定相应的对策,粉碎美国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企图.  相似文献   

15.
美国"再工业化"旨在通过重振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将对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特殊时期的中国制造业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的重要支柱,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将成为"新常态"的根基。笔者通过深入探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与政策,并分析其影响,以期更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寻求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6.
美国"再工业化"旨在通过重振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将对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特殊时期的中国制造业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的重要支柱,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将成为"新常态"的根基。文章深入探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与政策,并分析其影响,以期更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寻求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严重削弱了其经济实力,挑战着美国长期以来引以为豪的发展模式。同时,美国还经历着空前严重的政治、社会和道德失范问题,也在进行着重要的战略转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战略转型并不意味着美国战略全面收缩。实际上,奥巴马执政以来,在结束两场战争和调整美国参与世界事务方式的同时,打着"亚太再平衡"的旗号,加大了对亚太的资源投入,政治、经济、安全等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初,中央作出了新世纪前20年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判断。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经济将陷入长期低迷,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与投资减速。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力推进高标准的跨太平洋伙伴安排(TPP),高调重返亚洲。日本政府非法购岛导致的钓鱼岛主权争议对中日双边经贸关系产生严重冲击。面临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9.
冷战格局形成后,在东南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印尼成为美国力图拉拢的对象,但美国以冷战思维为主导的遏制战略与印尼"积极和独立"的不结盟政策的差异却导致双方在外交事务,尤其是在中国问题上分歧严重。中国是美国在亚洲推行遏制政策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印尼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邻国,中国问题因此成为美国与印尼外交战略冲突的焦点,以及检验两国外交关系的试金石。本文通过对1950年至1954年间美国与印尼交往过程的历史考察,探讨中国因素在美国与印尼关系变动中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推出了亚太“再平衡”的新战略,试图在中东和亚太之间重新分配美国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中日两国势必会成为美国在亚太布局中最重要的两个支点。因此,在对整个亚太地区进行再平衡的基础上,奥巴马政府开始对中日两国进行再平衡,以服务于美国在亚太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