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苏双碧在《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发表《把批判封建主义的任务带进21世纪》。文章提出,中国要健步走进21世纪,并在21世纪取得更大发展,必须用更大力气批判封建主义。20世纪在和封建主义的较量中,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动,但封建主义的影响还远未肃清。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封建迷信,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但是封建主义作为一种滞留于社会主义时期的落后的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文革”那场浩劫,一是造成新的最大的文字狱;二是迫害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封建专制主义的重演,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 《学习导报》2014,(21):60-60
(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我们要注意区别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时期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熊雄 《学习月刊》2014,(2):19-21
孝文化作为“元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孝文化受到了各方面的猛烈冲击.但不能否认.其影响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时至今日,对孝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已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本文试图探讨孔子对夏商周孝文化的批判和继承.为当代孝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故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破四旧”开始后,故宫被批判为封建主义的堡垒,红卫兵要冲入故宫内砸烂“封建余孽”。得到消息后,1966年8月18日,周恩来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关闭故宫并停止开放。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化的变革与更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了。从1862年同文馆成立算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总的趋势是沿着中不如西、需要变革的线索发展的。1919年五四运动则进入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当时有识之士几乎没有一个站在批判行列之外。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曾出现过几次高潮,近来只是更为集中,更加热闹罢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时不能算不长,火力也不能说不猛,五四时期就有人认为40岁以上的人,中毒太深,应统统枪毙。可是传统文化倒了没有?没有。相反,它在人们头脑里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什么是封建主义政治文化、如何肃清封建主义政治文化"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比较全面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清理封建主义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科学态度、认识界限、总体思路、重点问题、基本原则、实践方向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比较系统地批判了封建主义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进行着对中华民族文化出路的自觉选择。如何批判与继承、开放与创新民族文化,至今仍是一个重要课题。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分析,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历史性与时代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然而批判若无继承,就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开放若不创新,就会导致“全盘西化”。本文提出,当前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旨,就在于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在于激起人们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8.
<新潮>不仅在反对封建伦理争封建文学方面,对<新青年>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也十分尖锐.<新潮>痛斥封建家庭是"万恶之原";深刻揭露了妇女在旧家庭中的痛苦地位,积极探求了女性解放之道;无情批判了封建主义道德,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道德进行了新解读;尖锐批判了封建主义人生观,认真探讨了自杀问题;对社会改造问题也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探讨,在反对封建主义思想:和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尚在上个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其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也是一次空前的文化危机。自此以后,有识之士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中西、古今文化之争在中国学界拉开了序幕,后来的历次社会政治变革运动无不与文化论争相关联。延至今日,文化问题依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更新运动,它曾以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而闻名于世。然而,时过境迁,“五四”新文化运动又成为了我们当代人的一个“传统”,成为我们可以诠释的“文本”。应该如何解读它?如何对待它?显然,我们不能再因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盛行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态度,一方面要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另一方面又要超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境界,而不是简单地回到“五四”当年。本文拟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贡献作一探讨,并揭示出它的不足之处,目的在于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正反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耻感教育与公民道德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臧梅 《学习论坛》2002,(9):21-22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 ,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在新世纪里 ,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耻感文化 ,加强对国民进行耻感教育 ,对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有助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 ,激发人们的进取向上精神 ;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  相似文献   

11.
剥削因私营经济而引人注目,私营经济因剥削而备受责难。 多年以来,我们对剥削行为进行过有益的批判和探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批判和探讨还是有局限的,特别是没能使大多数人对剥削形成一个历史的、科学的认识。“文化大革命”对“剥削有功”的大规模的批判,使人们对剥削的本来就不够全面的认识更加偏离了客观实际。时至今日,许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通过改革在中国处理好人治与法治的关系。”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谈法制时理直气壮,而对“法治”却讳莫如深,还有些人把“法治”误解为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东西。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在讲到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上的弊端时指出,“用人缺乏法治”。为我们树立法治观念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反对封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对新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成就作一个基本评估。一、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反封建斗争实践历史成就的基本评估1.新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政权与政治制度,封建主义存在的政治根基被扫除,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封建主义是一种“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它对人民大众的统治与压迫,集中体现于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与压迫。反对封建主义,核心问题是推翻封建势力在政治上的统治,夺取国家…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6,(6):55-55
金冲及在5月8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纠正一种误识,即把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看作同义词。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好东西。比如,崇尚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自己,“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待周围的事物,“天道有常”,“物极必反”等等。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多东西不能说成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它们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即使是祖先留下的东西里面,也有同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等级观念、男尊女卑、故步自封等。中国封建社会留下的文化不能说全是当时的统治者根据他们的狭隘需要制造出来的,许多内容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根源。但封建统治者们必定要把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游戏规则”纳入他们的需要,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这就给中国传统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封律丰义烙印.两者紧紧地交织渗诱在一起.难以分开.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伟大的五四运动80周年。80年前,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重重压迫,先进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发起了震惊中外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五四”爱国运动,从此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篇章。“五四”运动是一个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运动。80年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人就,“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也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一在纪念伟大的“五四”运动80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化谱系中,“学衡派”是以主张文化守成主义而存在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学衡派”本应作为一支重要流派而被重视。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几十年来的现代文化史研究视野中,“学衡派”或被忽略,或仅被当作批判对象而被点到,完全缺少对其作严格意义的学术研究。“学衡派”处在文化、学术边缘的历史,足足有半个多世纪,但是我们的文化研究,甚至包括我们的文化活  相似文献   

17.
坚决铲除“法轮功”邪教滋生的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半年多的揭发批判,人们对“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和危害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斗争的深入,促使人们作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在90年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中会出现“法轮功”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需要我们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长过程,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宏观背景深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纲领,又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更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体现。   1.“以德治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占主导的儒家文化的基本治国思想。早在西周时期,相传周公就提出了“敬德”的思想,主张“王其疾敬德”,“不可不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而且提出了“明德慎罚”的口号。这种敬德保民的思想,到了孔子那里,则表述为“德治”;到了孟子那里,则表述为“王道”、“仁政”。…  相似文献   

19.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剖析和批判“国民性”是这些作品的最突出、最基本的主题。然而,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对这一基本主题却是误解乃至曲解的。肯定它的人,认为批判国民性就是批判封建主义,无需另外加以阐释;否定它的人,则断定批判国民性是鲁迅前期思想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20.
张著清 《探索》2004,2(3):100-103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要的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它存在的形式和原因、起作用的范围和程度 ,进行准确的、如实的分析 ,形成正确的认识。近年来一些批判封建主义残余的文章 ,为服务于自己特定的命题 ,不但对封建主义残余在中国社会的存在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理 ,甚至不惜歪曲建国以来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残余斗争的历史,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