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格局的概括与表述,历来有如下几种说法:一、儒家为主,道释为辅说;二、儒家代表传统文化说;二、儒法斗争说;四、儒表法里说;五、儒道互补说;六、道家为主干说……等等。陈启智在《东岳论丛》撰文提出一种新说法:儒、法、道、释并行,儒家居中制衡说。文章认为,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无论据儒排  相似文献   

2.
“神转不回”出自《素问·王版论要》,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曾把它称之为《内经》之“总提纲”,由此可见它有着极其丰富和精深的内涵。 本文试从圆道说对“神转不回”的蕴涵作如下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神转不回”和圆道说的基本意义 《素问·王版论要》曰:“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而这里的“神”,是指五脏六腑之神机以及其外在表现,它可以从色脉上加以诊察。如两目精明,面色光华,六脉调和,语声有力等现象统称为“有神”,这就意味着健康。因此,“神转不回”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的抽象概念。在常态之中这种生理活动的总  相似文献   

3.
王叔和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著名医家,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卷二十九引《养生要集》有“高平王熙叔和曰”,《太平御览》引高湛《养生论》说:“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近代太医令王叔利”,唐·甘伯宗《名医传》说;“王叔和,高平人,为太医令。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综合上述资料和近年考证,王叔和名熙,东汉末年至三国魏时人,约生活于公元177~255年,在魏曾任太医令,籍贯是汉魏山阳郡高平县,即今之山东省微山县西北两城人。  相似文献   

4.
《人事天地》2014,(2):51-52
正苏门四学士的另一位杰出人物,宋词婉约派领袖人物秦观,《三言》中说他是苏东坡的妹夫。特别有趣的是《苏小妹三难新郎》里的描述。古时不重视女性,苏小妹姓甚名谁不知道,但书上说她文才很高。只是相貌有点小缺憾,额头略微外突。苏东坡调侃她说,小妹呀,你一天到晚咋咋呼呼,人在大门口,额已到堂前。苏小妹反唇相讥道,哥呀,你也不看看  相似文献   

5.
民风即民间风尚。民风对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山东有许多口碑很好的传统民风,曾使山东人引以自豪。但静下来想一想,有一些传统民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已经成为影响山东发展的因素,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 一、豪悍、义气之风对科学与法制的负面效应。 在全国人民心中,山东人是以豪悍、讲义气、“够朋友”而著称的。翻开中国史籍,提到山东人时有这样的描述: 《元志》说,登州人“民多朴野,性皆犷直”。宋代苏轼在评论武定(今山东惠民、乐陵、滨州等地)人时,说他们是“劲勇而沈静,椎纯而少文”。《前汉书》说,曹州人“昔尧作游,舜渔雷泽,汤止于亳,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故其民犹有先王遗风”。这种遗风不是别的,正是豪迈之气。  相似文献   

6.
《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虽意味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但其中“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一句所表述的“中国观”,不但继承了《大义觉迷录》的“中国”认同与“民族”认同,而且在维护清朝领土完整的同时,更从法理层面赋予了“中华民国”承继这一领土的合法性。这对此后中国人的“中国认同”以及“中华民族”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唯此,所有中国版图内的人民对于自身“中国人”的定位,开始成为无须赘言的自明前提,《清帝逊位诏书》的重要历史意义由此凸显。  相似文献   

7.
知识卡片     
反坐“反坐”是指按照诬告别人的罪名对诬告人施行惩罚。从秦律到清朝的法律,都有诬告反坐的具体规定。如《唐律》规定,凡因与人有仇而诬告别人的,依所诬告罪名的轻重,反过来处罚诬告  相似文献   

8.
当人类思想从早期文明提升到轴心文明之时,产生了理性思想,这就是西方的philosophy(哲学),印度的Darsana(见说),中国的“道论”。人类进入现代性的统一世界史之前,三大文化各按自己的理性思想演进。进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现代性进程之后,印度的Darsana(见说)和中国的“道论”都被西方的philosophy(哲学)这一名称统一起来。其结果有利有弊,弊即印度的Darsana(见说),中国的“道论”的核心内容被遮蔽了。以印度的Darsana(见说),中国的“道论”呈中印理性思想的本来面目,对于世界理性思想的重建,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是该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个性特征,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文化的作用,《易经》说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说能“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洁净精微,恭俭庄敬,属辞比事”;庄子则言:“《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作家冯骥才说,文化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  相似文献   

10.
饶尹 《人事天地》2016,(8):55-56
正最近,读了一则寓言,讲的是清朝有一个官员死后到阎王爷那里报到,说自己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喝清水一杯。阎王爷听后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一个木偶,岂不更胜于你?官员争辩道,我虽无功,但总也无过吧!阎王爷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皇亲专权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治理河患因怕麻烦而不去办,岂不负国负民?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这么简短的一则寓言,令人深思。凡为官者,手里都有一定的权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的话     
黄克剑,哲学家,我国中国哲学、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入文学研究所所长、《问道》辑刊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文化,哲学与美学。学术专著有《两难中的抉择》、《寂寞中的复兴》、《挣扎中的儒学》、《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心韵——一种对西方哲学的读解》、《百年新儒林》、《眺望虚灵的真实》、《由“命”而“道”》,译有《政治家》等。主编《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有代表性者如:《“悲”从何来?——中西悲剧人文审美意趣之比较》、《从“命运”到“境界”》、《康德哲学辨正》、《现象学旨趣辨略》、《审美自觉与审美形式》、《“审美观念”辨微》、《孔子之生命情调与儒家立教之原始》、《(周易)经传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先秦名家琦辞辨微》、《由“命”而“道”》、《价值形而上学引论》等。 《两难中的抉择》一书后记有谓:“治学的底蕴原在于境界。有入凭借聪明,有人诉诸智慧,我相信我投之于文字的是生命。”《政治家》译序中亦有谓:“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之光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这些说法,当可视为其人治学之心迹的吐露。  相似文献   

12.
“使民”思想历来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很多的典籍中都留下了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如《商君书·更法》中称:求使民之道。”《孟子·尽心上》中说: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荀子·正名》中讲:……故其民悫,悫则易使,易使则公。”如此等等,可见历代对“使民”命  相似文献   

13.
督脉、任脉、冲脉皆属奇经。关于这三条经脉的起始部位,根据唐·王冰注解《黄帝内经素问》记载,“一源而三歧”,同出于胞中。对此,历代针灸医家多有阐发,见仁见智,各执一端,遗疑后世,争执不休。笔者总其说,别其类,并略抒管见,求正于同道。 一、督脉起于少腹 《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的编辑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语堂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国现代文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所创办的《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一系列期刊,以其才气、学识、性情、品位,形成卓然不群的编辑风格,主要体现在"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办刊宗旨;独抒性灵,以人为本的办刊特色;灵活独特,注重效益的办刊之道。他编辑刊物的探索实践,对我们今天期刊的创办,刊物的定位,个性的显示,市场的营销,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司马云杰研究员新著《盛衰论———关于中国历史哲学及其盛衰之理的研究》可以说是一部系统化的中国历史哲学著作。它以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为大背景,紧紧围绕历史盛衰问题,探求历史治乱、兴衰的本质和规律,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理论思考和治国方略。初步概览全书,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以大道本体哲学为主线对中国历史盛衰进行机理分析《盛衰论》是作者将大道哲学应用于中国历史包括中国历史盛衰治乱的研究。中国几千年社会历史之存在与绵延,从根本上说,是道不离世,世不离道的,贯穿着道的…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0月.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我在父亲办公桌上翻阅到了当年第10期的《党员生活》,被刊物里一篇专稿《从一个吴天祥到千万个吴天祥》所吸引。这篇报道说:吴天祥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被新闻媒体披露后,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真正地开展市场竞争,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反垄断法》的颁布实施可以说为建设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立法上已迈出了最重要一步。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要真正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和《说苑》等古籍都有曾子处费的记载。时以“费”为名之地有三 :一为夏禹之后所建姒姓古国 ,位于鲁国的西南部 ;一滑国都城 ;一为鲁季孙氏食邑 ,位于鲁国的东南部。曾子所处之费是哪个 ?滑国都城之费离鲁国太远 ,肯定不是曾子所处之费。有人说是季孙氏之费 ,从而得出曾子故里为费之武城的结论。这一结论漏洞很多 ,曾子所处之费实为姒姓费国 ,曾子故里在姒姓费国附近的南武城。一、关于古费国古费国 ,起初为赢姓 ,虞舜所封。《史记·秦本纪》 :(周 )孝王曰 :“昔伯翳为舜主畜 ,畜多息 ,故有土 ,赐姓赢。”“有土”就是被封于方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常把文章的思想内容称之为“道”,而把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称之为“文”。在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按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用“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读、说、听、写的基本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用“道”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情操,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的问题。其实,“文道统一”这一论题的提出并非自今日始。周敦颐的《周子全书·通书·文辞》早就有“文…  相似文献   

20.
清朝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对良吏的评价有其道德标尺 ,一要“身正” ,由正己推及正人 ;二要勤政务实 ,恪尽职守 ;三要从实际出发 ,以民情为本灵活审理各类疑难案情。这种道德要求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认知价值 ,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