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礼辉 《学理论》2010,(5):107-108
《论语·学而第一》在《论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还指孔子一惯倡导的“仁学”。“有朋”也作“友朋”,指孔子门下志同道合的弟子,还可引申为与孔子思想有直接渊源的古圣先贤和后世对孔子思想深感兴趣而进行研读的人。“远方”,从空间上指横向的四面八方;从时间上指纵向的历史与未来。“君子”,是指孔子道德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2.
刘晓蕾 《团结》2011,(5):46-47
亲属容隐制度是广泛存在于多种法律体系中的一项古老的法律原则。其基本含义即:对于犯罪,亲属可以不揭发,有权拒证、隐匿、包庇皆不为罪。 我国古代的亲属容隐制度 《论语》有记载:叶公语孔子日:“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则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显然.在孔子看来正直的道德要求是:即使犯罪。  相似文献   

3.
国学赏析     
《侨园》2016,(6)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  相似文献   

4.
(一)所谓“推己及人”,是说从自已本身出发,拿自已和别人作比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并且反省自已,对自已的言行作出道德评价。经过进一步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已的道德境界。在中国伦理学史上,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孔子提出的。在孔子看来,“仁”是一般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具有了仁德的人,也就具有了各种美德。他认为实现仁德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自己有所树立,首先要别人也有所树立;自已有所通达,首先要别人也有所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4,(8):44-44
【选自】《论语·里仁》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相似文献   

6.
邱连波 《民主》2005,(1):22-2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耳熟能详、长幼皆知的话语,被两千年的文化演绎成教导人们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的古训。其实,孔子不是在论述义利关系,而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孔子本不反对利。他强调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但千百年来,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对立的文化,使得人们不敢言利。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8.
读书时间     
《侨园》2014,(5):7-7
《论语别裁》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殿堂 作者 南怀瑾 推介词:《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编辑的语录,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也是他讲解《论语》的课堂实录,成书方式差不多,但两者却大异其趣。《论语》微言大义,需要后人一代又一代地阐释注解;《论语别裁》则通俗易懂,活泼形象,应该说是很符合现代传播规律的国学普及读本。  相似文献   

9.
我曾不止一次听到年轻朋友抱怨家中的老人性情古怪,不易相处;听了以后,往往想起孔子说的几句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女尽孝,难在对父母和颜悦色。假如仅仅是有  相似文献   

10.
《论语·卫灵公》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这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如何讲故事的美学原则来理解? 不消说,《论语·雍也》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也是大家承认为文论的说法。那么,上引《卫灵公》中的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文论来读?查阅了《论语正义》,觉得论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我的揣测并不冲突。解释云:“……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所谓善导人,是指“欲其(受导者)自得之也”。我对“欲其自得之”一句很  相似文献   

11.
“德”之意众多,对于个人主要有二:修养而有得于心;行为节操。《周礼·地官·师氏》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礼记·曲礼上》疏曰:“德者,得理之称。”《史记·乐书第二》:“德者,性之端也。”显然,对于一个人来说,“德”包含了品格、修养后既成之性、性行和气质、本性等众多具体内涵,概括地讲,有德者,即为心、行之贤者。《党政领导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符合把领导班于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某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坚强…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4)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描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且阐述了自己的一系列道德治国的政治策略。其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强制性的道德灌输,通过著书立说来正己名,立秩序,并要求所有士人阶层遵守礼的秩序。另一部分,则是较缓和地树立道德榜样来进行引导,通过劝说君主和一部分士人阶层守礼,并将他们树立为道德榜样来引导其他人遵守礼。同时,孔子也在《论语》中描述了他希望道德治国能达到的程度,也就是道德治国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5,(7)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 [原文]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2)斯:就.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相似文献   

14.
何谓“变味”?查辞书释义──《汉语大词典》云:请事物因变化而通达。台《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辞海》云:谓灵活运用,不拘常规。如《易·系辞下》:“变通者,趣时者也。”趣时,即趋时;《现代汉语词典》云:谓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如唐代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诗:“且欲图变通,安能守拘束!”看来,凡事变通得有一个前提,即通过灵活运用,能使事物“通达”,却不能有原则性的变动,换言之,灵活而不拘常规,趋时而不变原则。时下,“变通”一词变味了,成了某些蜕化变质的党…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儒家道德文化是主流之一。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思想观念构筑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在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市场经济体系的深圳特区,儒家道德观对于特区道德建设仍然有很大的现实价值。一、儒家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儒家学说由春秋末年的孔丘创立,经战国中期的孟何、战国末期的苟况阐述,成为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其道德观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1.“德政”学说。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他用比喻的语言说明:国君…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学而第一》在《论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还指孔子一惯倡导的仁学。有朋也作友朋,指孔子门下志同道合的弟子,还可引申为与孔子思想有直接渊源的古圣先贤和后世对孔子思想深感兴趣而进行研读的人。远方,从空间上指横向的四面八方;从时间上指纵向的历史与未来。君子,是指孔子道德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笔者认为:孔子的中庸之道实际上是运用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来调节人类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度”的哲学。郑玄说:“中庸,中和之为用也”(《中庸注》);焦循说:“盖凡事皆有两端……而皆有宜,得所宜则为中”(《论语补疏》)这种理解是正确的。“至德”的“德”,乃全德之名,包括诸德,实与“仁”同义;而其所以为“至”,乃是“至宜”、最合适、恰到好处的意思,决非指顶点、极端,也不是折中、平均。这样,作为“至德”的“中庸”,就是内在的“仁”及其表现形式、“仁之方”。把“中”理解为“中和”,就成为一个表示立体动态的概念:它不仅要求横向的不左、不右、不高、不  相似文献   

19.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不久前,一位美国朋友问:“孔子三千弟子,数量这么大,在哪里上课?”其实这是误解。孔子的教学方式不是后世那样的课堂教学,此“三千”又不是一时的人数,而是其一生中教授弟  相似文献   

20.
“闻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李贽解,“说不闻道不可以死,非说闻道即当死也”。“闻道”是人生的追求,死而不得闻道,只是枉死。但并非闻道了就应当死去,而是即便死去,也不枉活过一场,可谓“死而无憾”也。 我想,“闻道”该当何解,还应当搞清楚。孔子所谓“闻道”,或则是“得到真理”,或则是“得到正道”,或则被理解为“掌握事理”,都落实在人生境界的修成上。以此而论,“朝闻道,夕死可矣”应当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人有形形色色,对“闻道”又岂有统一的正解?你说“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