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不能过分揭弗洛伊特的短,他是聪明人,他的学说也有其生命力,倘若不是将它无限膨胀的话。这个学说从显意识和隐意识的关系,从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动机之深层探索,打开了一扇揭示人性之隐微的窗户,使文学真实地再现性格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但人生现象和人间关系不仅是性现象和性关系,这是不言自明的。就连作为“永恒的主题”的爱情现象和爱情关系,也不仅是性现象和性关系;乃至在性现象和性关系的本身,也往往有远非性关系所能涵盖或大大超过性本能的内容,这也是不言而喻的。否则,欣赏最上等的文学艺术就不如去参观动物园了。 社会愈原始,文明愈单调,性本能的作用便愈突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2021,(3):59-63
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开端,包含着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到现实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之间的转变过程。这正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等著作中所探讨的主题。如何对人"既从属于自然又从属于社会"进行实证分析和哲学阐释,是马克思和达尔文思想交汇处的人性探讨之意义所在。从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贯通、融合理解人性的特质,可以看到,根源于遗传潜能和生物特性的人性能力,是联接自然和文化的纽带。那些被视为人类先天的心理倾向和理智能力,乃是历经漫长历史时期进化而成的人性的深层结构,它们与人的社会属性相互贯通,并且在人性的个体发生过程中得以展现。进而言之,进化性生成的、人先天的社会性本能与文化(心理情感、观念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同一性,构成人性的存在论根基。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2)
自然是卢梭宗教思想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准则,自然情感以及源此而来的良心是卢梭宗教观的核心。"自然状态"、"自然人"、"自然人性"、"自然情感"都表现了他对原始自然的钟爱和对真正心灵自由的追求,他希望能够通过构建自然宗教,并借助上帝来为这个世界构建合理的秩序。可以说卢梭是以社会契约为万物立法而以自然宗教为道德建立秩序,进而对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心灵情感进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主张基于现实的人去认知人性。他从进化论和功利主义的角度以求存、私、欲等为不可免的自然人性而给予肯定,但认为在群体生活中要对其进行一定转化和分限。同时,人性中还有超越自然之性的内容,即人的自由性和道德性,梁启超将二者结合为真我(良知)的自由。人性的自然之维与超越之维存在一定张力,使现实人性具有可塑性。梁启超试图采用教育手段,通过自然之性的转化分限和超越之性的生成发用去引导现实人性。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分别代表了两种道德探究的传统,他们所提供的道德理论对当代伦理学及人类现实生活影响深远。从道德的本质角度思考人的价值问题是伦理学的最高命题,人的本性中的动物性本能和人的社会性及社会生活的特点决定了道德何以必要;人具有向善的倾向和求善的能力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则论证了道德何以可能;人的价值是在人性向善求善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而人的道德主体性及其道德实践即人的德性和意志自律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体善与公共善统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性观在实践及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非实践人性观的超越;和谐人性观立足中国实际开创了实践人性观的新境界。实践人性观以现实和全面的人性超越了非实践人性观的抽象和片面的人性;中国和谐人性观继承了实践人性观的科学内涵,强调实践人性观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协调性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理念,都渗透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环境危机表面上看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人性异化的恶果。人性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这两种关系的异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然资源的透支与对自然的污染。人性危机得不到拯救,环境危机就无法根除。马克思最注重人性的解放与发展,指出人性解放的根本途径在于破除私有制与掌握人性的活动规律,过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以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为目的,这对于遏制人性异化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普遍联系     
《求知》2018,(11)
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释义】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  相似文献   

9.
西方宪政民主的理论来源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督教文化,二是近代自然法学派的权利政治观。具体而言,则包括四个方面:源自基督教罪感文化的人性幽暗意识,基督教二元政治观,自然法学说和契约论思想。由基督教的罪感文化和人性幽暗意识衍生出了权力悲观主义和制度设防理念;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基因经过多次嬗变导出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社会与国家的二元界分;自然法学说蕴含着自然权利的思想,并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评判现实政治法律制度正当性的正义体系;契约论则满足了人们关于政府来源合法性的道德追问,提出了国家产生于契约,政府权力应当分立并相互制约的思想。通过梳理上述四个要素与宪政民主的关系,意在说明,西方宪政民主是建立在西方特殊的政治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0.
陈鑫 《学理论》2014,(5):49-50
人性是向善的还是向恶的?将这个问题具体化,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人性问题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儒、道、墨、法等皆提出了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看法。而儒家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具有典型的人性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立佛教学说并使之流传发展千年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奥妙在何处?原始佛教如何在婆罗门教控制下的印度一路走来,即使脱离创始地依旧能在世界各地立根发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学说的创立的思想渊源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指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试通过对佛传的解读结合历史研究资料多角度对释迦创教的原因和佛教发展。必然性做出分析力图使佛教的产生脱离神话色彩从而证明原始佛教思想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韩非的自然人性观,是在继承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少私寡欲"基础上,通过经验总结和实证运用形成的。韩非的自然人性观可以概括为"好利恶害"、"任理去欲"、"因情而治",具有实证主义特征。韩非的自然人性观启示我们,要处理好人性与环境的和谐、正确理解人性的"自利"、回归人性的本原。  相似文献   

13.
张会永 《学理论》2009,(11):21-22
人们通常认为,康德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因为他固守自然与自由的分离。然而,对康德来说,二元论其实只是策略性或过渡性的,其最终使命是实现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康德以划分两个世界的方式论证了自由对自然的优先性,接着又通过道德信仰学说论证了自由与自然统一性,最终形成了道德信仰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仅有助于克服二元论,而且对克服自然主义世界观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浩然 《学理论》2013,(8):176-177
著名文学《小世界》是戴维.洛奇"校园三部曲"之一,既是戴维.洛奇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又是他小说研究的热点,也是其写作特点的体现。在这部小说中,戴维.洛奇深刻揭露了虚荣心造成的人性的背离与异化,嘲笑和讽刺了名利、情欲等价值目标的荒诞与虚无。从戏仿的理论出发,解读《小世界》,分析戏仿在文本《小世界》中的应用及效果,分享并验证这部作品的艺术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自然人性与社会人性在生产实践中的统一,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基本内涵和现实依据,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现路径;指出要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联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可认识的,可教的。尽管至此已经过去几十年,他的学生观在当代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对指导和鼓励教师有着重大的意义。他的学生观影响并指导了当今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者在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性假设的界定,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指明了一条出路,也为当前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新。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5)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思想就是研究国家与政府的学说。但是国家是由人民所构成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社会的契约。而让人们产生这种签订契约的行动的动力是人性,通过对人性的研究与国家功能上的研究,探索人性与国家间的关系,权利的来源与目的,从而更为科学的解决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所掀起的改革开放大潮,将中国推向了世界,也将世界引入了中国.中国向世界敞开它的胸怀,接纳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的东西.在引进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也纷至沓来.西方思想文化的翻译出版呈几何级数量增长,萨特、弗洛伊德的学说在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西方的电影特别是录像制品几乎占据了中国的电影、录像市场. 面对社会的五光十色,在首肯物质文明建设的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人们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对外  相似文献   

19.
韩世楠  李洋 《学理论》2012,(21):122-123
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1893年他因在芝加哥召开的历史协会上宣读其著名论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而一举成名,打破了美国历史学前辈"生源论"体系,创建了边疆学派,从而使"边疆学说"在美国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奠定了"边疆学说"理论基础。考察"边疆学说"兴起背景以及对特纳"边疆学说"的拙见。  相似文献   

20.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系统知觉。道德自我的迷失是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之一。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肯定人性中先天的善的禀赋,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凸显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这为现代道德自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宣扬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及提升道德实践功夫是塑造现代道德自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