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埔“陆军军官学枝”是中国现代第一所革命的军政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故通称“黄埔军校”。 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提出“愿中俄两党团结、共 同斗争”1921年又再次向苏联表达了要“以俄为师”的愿望。在共产党人李大钊的帮助下,1921 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秘密会晤了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马林。会谈中,马林不但向孙中山介绍了 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且对中国革命提出了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和建立军官学校的三点建 议,孙中山欣然接受。 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以蒋介石、张太雷等4人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 务和军事,学习创办军校的经验。10月又委派廖仲恺和李大钊等5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加快了 改组国民党和筹办军校的步伐。不久,又在国民党中央通过了组织军官学校的决议。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下令成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 为筹委会委员长,同时指定以广州黄埔岛上的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的旧址为校址。2月6日,又  相似文献   

2.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的“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了著名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不久,他又给派往苏联考察的蒋介石的手札中写道:“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在苏联的援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吸纳了大量的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彻底改变了他屡战屡败的历史,很快在广州站稳脚根。正是中国民主革命需要他的时候,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  相似文献   

3.
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  相似文献   

4.
论孙中山“联共”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将涣散无力的国民党改组为领导国民革命的中心势力,以有效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和重造民国的斗争,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对于孙中山晚年“联共”一事,国内外史学家的认识和解释不一致。本文对孙中山“联共”的原因、目的、政策及其行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一、孙中山是“容共”还是“联共”? 对孙中山晚年允许与欢迎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一事,中国大陆的学者称之为“联共”,而台湾及海外的学者则称之为“容共”。长期以来,国民党的官方与史  相似文献   

5.
“总统是人民的公仆”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总统府的暖阁举行宣誓就职仪式,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典礼结束后,孙中山宴请各省代表。晚宴后,又把各省代表送下台阶。代表几次劝总统留步,孙中山仍坚持送,并说:“民国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位是主人的代表,总统是人民的公仆,我理应送之阶下。”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民权思想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不过,一般教科书对此都是笼统介绍。如谈及旧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只讲其基本内容为“建立民国”;谈及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只说主张国家权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其实,无论是旧三民主义还是新三民主义,其民权思想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一、五权分立 “五权分立”是孙中山关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的具体设想,也是孙中山终生的政治主张。这种设想早在1902年就初步形成,到了1906年则更具系统。 当时,孙中山提出将来的中华民国宪法要创一种新的主义,“希望在中国实施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纠察权(后又称为监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①这新设的“两权”,据孙中山1906年的解释是,考试权即“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要“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监察权除监督议会外,“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②由此可见,新设“两权”的根  相似文献   

7.
秦德君 《学习导报》2011,(20):42-43
领袖人物中,真正能读书、读得多、读得深入、对中西方文化都用心体悟而又能经世致用者,孙中山是其中一个。 当年,有人给孙中山起了个绰号“孙大炮”,谓只会吹牛之意。比如胡适,一直认为孙中山能说会道,但肚里未必真有学问。有一次,胡适去拜访孙中山,两人茶叙座谈,胡适见屋里满架的书,心中疑惑孙中山是否翻过。  相似文献   

8.
《广东党史》2003,(5):1-1
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  相似文献   

9.
1883年,孙中山从夏威夷归国,进入香港中央书院学习。毕业后他开始思考救国之道,“决定做一个医生,用医道来为人民服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院学堂读书。1887年,孙中山又到香港雅丽氏医院继续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一生有重要意义、担任教务长的康德黎博士。此后,康博士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业上,都给予孙中山以无微不至的关怀。1892年,孙中山以全校之冠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学士学位,教务长康德黎为西医学院能够培养出孙中山这样的优秀学生而感到由衷的高兴,特意设宴邀请50人祝贺。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短文说:近代意义上的“革命”一词,是孙中山先生最早倡用的.在这之前,中国只有“造反”、“起义”、“暴动”等词,向来不用“革命”两字.1895年10月,兴中会在广州运送军械,准备起义,却不慎走漏风声,陈皓东等70余人被清军逮捕.不久,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士良)3人被迫自香港东渡日本.11月初经过神户时,3人登岸后买了一份日本报纸看,见上面登有一则新闻《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时年29岁)阅完对陈少白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第一次国共统一战线时,我们必然要涉及到它的形式——党内合作的方式——产生的原因。很显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孙中山只同意这种联合方式。而孙中山坚持这种合作形式的思想原因何在,至今众说纷纭,看法不一。大多数人说孙中山意在增加新鲜血液,挽救国民党,以推进革命;有的人认为孙中山觉得这比之党外合作更为紧密,有了不同意见可以及时解决;一部分海外学者则曲解“容共”即“溶共”,或言因为孙中山对共产党不太信任,他的意图是“以防不测”,也有人  相似文献   

12.
说起“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由来,首先得追溯到20年代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5年秋成立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孙中山联俄政策的产物之一。因此,这所大学才会以孙中山的名字出现。尽管这所学校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但其招生的对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  相似文献   

14.
叶挺摔银脱险境192 2年的一天 ,广州城内乱成一片。军阀陈炯明的叛军冲进城内 ,大肆杀戮。“轰轰轰 !”叛军发射出的炮弹相继落在孙中山总统府旁 ,局势极其严峻。孙中山警卫团第 2营营长叶挺率先护卫着孙中山脱离险境 ,并一直将孙中山送上“永丰”舰避难。这时 ,叶挺又放心不下他的士兵 ,重返总统府。叛军借炮火的掩护 ,疯狂地扑向总统府。叶挺指挥他的第2营将士英勇作战 ,一次又一次击退了叛军的进攻。这些叛军是一群亡命之徒 ,此时已杀红了眼 ,黑压压的后续部队一队接一队地开往这里。叶挺见寡不敌众 ,为保存实力 ,他果断地命令 :全部伺机…  相似文献   

15.
1922年9月,孙中山开始“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为了学习俄国的经验,1923年7月,孙中山决定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代表团于9月2日到达莫斯科,11月29日返回中国。本文所述是代表团的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16.
《红岩春秋》2011,(1):27-30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最早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放弃错误主张积极追随孙中山在日本留学时,杨度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同他辩论过如何救国的方法、道路。在一次孙中山主办的宴会上,杨度曾对孙中山说:“我主张君主立宪,我事成,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我当尽弃自己的主张以助先生。”并举起酒杯,当众立誓:“我失败而先生成功,我当尽力以赴之!”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诺言。辛亥革命后,杨度曾先后支持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但均遭失败。从此,他从错误中清醒过来,放弃君主立宪主张,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受到孙中山的高度信任。在《孙中山全集》第八卷刊登有1923…  相似文献   

18.
范硕等著《叶剑英传》说,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指使部下发动叛乱,“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孙中山的秘书林直勉和参谋林树巍不顾一切,强架着孙中山,走出越秀楼,冲出叛军的包围,向长堤天字码头奔去。”时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随陈策在码头上迎接孙中山,接着护送孙中山乘小艇登上了停泊在江中的‘宝璧’舰。这是一艘内河浅水军舰,武器装备较差,攻防能力较弱。孙中山于是转登‘永翔’舰,后又改乘‘水丰’舰”。研究叶剑英的几种著述如《叶剑英光辉的一生》、《历史转折关头的叶剑英》、《叶剑英在广东的实践与理论》等及七集电视专题片《共和国元帅叶剑英》都持此说。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关于孙中山对国共合作方式的表述问题,史学界一直存有分歧。一般地说,港台史学界把它表述为“容共”,大陆史学界把它表述为“联共”。为此,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港台史学界坚持“容共”说,否定“联共”,称“联共”是中共在孙中山逝世后编造出来的;大陆史学界则坚持“联共”说,批驳“容共”是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背叛。进入80年代后,部分大陆史学家开始认可“容共”说,但在“容共”的内涵上,他们认为:孙中山“容共”中的“容”,意在“容纳,接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三个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中山县翠亨村的故居,日本兵不敢乱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孙中山的堂侄说,这是因为日本天皇敬慕先后十四次东渡扶桑的孙逸仙,重其“博爱”之怀,令军人对孙先生居屋、遗像不得无礼。远到日本人民当年就反对派兵入侵“孙中山的故国”。孙中山多次在日本国民中演讲,侵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