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连史纸产生于明代,经历代工艺革新,纸张逐渐光滑细腻。特别是纸张火气退却一段时间后,在书写过程中仍光滑有滞,墨色表现自然,恰到好处。其在绘画、书法、精美图片印制,以及史志类官刻版本的图书印制,篆刻拓印、金石拓印、小楷抄经、古籍修复、古字画修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而在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连史纸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9年底,福建已将该项目推荐至文化和旅游部参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2.
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工艺以后,纸这种物质在社会上逐渐多起来,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东晋时皇帝曾下令,以后书写材料一律用纸,不再用简帛。从那时起,书籍的载体就主要是纸了。纸是植物纤维制成的,成本低,携带方便,但易遭水湿、虫蛀、霉烂,也易于损坏。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生产完全是抄写,抄写一部书尤其是大部头的书很不容易,复本很少。人们对获得的书籍十分珍惜,当发生损坏时,会想办法进行修复。虽然没有进行文献和实物考证,但有理由推断,起码在东晋时就有了古籍修复事业,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即使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书的复本量仍很少,获得一部书仍属不易,人们对破损的书还是要进行修补,尤其是那些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书籍。历史的发展使人们对历史遗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古籍修复事业因此而绵亘不断,延续至今,并且还将延续下去。社会在不断发展,纸的生产工艺也不断改进,生产纸的原料不断增多,书籍的装帧形式在不断的改变,促使古籍的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除汉文古籍外 ,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和借用其他文字书写少数民族内容的古籍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民族古籍是中国古籍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特殊部分。目前 ,有关民族古籍图书的分类和馆藏 ,未形成规范统一。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 :民族古籍没有形成一个权威概念 ;《中图法》没有具有的类目。为此 ,本文就民族古籍馆藏概况和民族古籍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讨论 ,意在解决民族古籍馆藏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4.
薄茹 《北京观察》2007,(5):51-57
中国的传世古籍浩如烟海,“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古籍是记载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传承  相似文献   

5.
《天津政报》2008,(10):38-39
<正>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精神,经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古籍保护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充分认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古籍资源丰富。这些重要的文明成果承  相似文献   

6.
皖政办[2007]9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7.
二○○八年十月十一日宁政办发[2008]117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  相似文献   

8.
以纳西族、藏族、彝族古籍为例,总结了历史上我国民族古籍传统分类体系的特点,介绍和分析了近现代学者对民族古籍的分类方法,并提出建立适用而完善的民族古籍分类体系的粗略设想。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书写的笔迹,往往因为生理变化而使书写技能出现退化。在笔迹鉴定中,由于把老年人的笔迹特点与伪装笔迹的现象相混淆而导致鉴定结论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研究老年人笔迹的特点并与伪装笔迹相区别,对作出正确的鉴定结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老年人笔迹与伪装笔迹的特点及产生原因一个人要完成书写活动过程,不但需要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生理机制这个物质基础。然而,人到了老年以后,往往由于与书写运动有关的机体器官开始逐步老化,并且与年龄相联系,书写人书面交际的需要也明显减退,有的长时期很少从事书写活动,…  相似文献   

10.
文字笔画的书写时间测定,一直是摆在文检人员面前的棘手问题。许多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往往由于某一部分文字内容的书写时间不能确定而无法定案或给出结论。我们根据国外的有关报导[1],试用单一溶剂溶解法对国产圆珠笔油相对书写时间的测定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初步成果并成功地用于实际案件的鉴定工作。一、原理圆珠笔油被书写到纸张上以后,由于曝露在空气中,会逐渐老化,发生氧化、交联、聚合和向纸张纤维的深层渗散等物理化学变化,使其在某些有机溶剂中的溶解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表现出溶解量与书写时间的对应关系.把定…  相似文献   

11.
《纳西象形文字谱》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十六开本,精装、缎面烫金字,还带封套,富于民族特色,共六百四十五页。该书共印了一千册,立即被抢购一空。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文字符号,也是世界上仅有的活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被纳西族东巴教徒用来书写了大量经书,以后又出现了一种标音文字,也书写了不少的经书。这些材料都是研究纳西族语言文  相似文献   

12.
鄂政办发[2008]80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戊戌六君子死难以后,身后未亡人的故事,长期以来只是模糊的身影,少有研究者集中关注。在慷慨壮烈的志士书写背后,她们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抉择,集中体现了新旧道德之间的角力以及变局时代"贤媛"角色的艰难转型。借助报刊、文集、日记、年谱、地方志、回忆录等材料返回历史现场,在公众目光和新闻舆论之外,钩沉六君子遗孀们的个体生命历程,梳理这些湮没在百年时光中的女性故事,能够发掘清季闺媛与国事之间的历史张力,展现文本背后的创伤书写与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世界级的文化巨人,而且是一位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都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孔子宏述古籍,删定六经,为中国古文化,包括书法艺术汇源成流,为后代文化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孔子30岁以后几乎每天都要整理古籍和授徒讲学,所以他每天都要书写和讲授竹木简牍,由于他有志于学并且一生勤奋,所以他书写的简牍也是千万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后,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保管机构众多、收藏分散、库房条件不足、立法不健全、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也长期存在。针对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结合少数民族古籍分散性、宗教性、国际性特点,边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应上升到边疆治理的高度。在治理主体上,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各收藏机构、企业及民间收藏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治理对象上,改善收藏条件、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开展整理出版、缩微和数字化建设,综合运用财政投入、法制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宣传推广等治理手段。少数民族古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因此可以成为边疆治理的手段。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也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助推边疆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笔迹从其实质来看,是笔迹书写人书写技能和书写动作习惯的反映.笔迹鉴定结论正是笔迹鉴定人通过笔迹特征来认识书写人的书写技能和书写动作习惯,经过综合评断而给出的检材与样本是否同一的推断性意见.当检材或样本笔迹中出现漏笔画现象时,其是否可以反映书写人的书写动作习惯将直接影响笔迹鉴定人对笔迹书写人书写动作习惯的认识,进而影响鉴...  相似文献   

17.
陈虹 《求索》2015,(1):183-187
汉字的书写深受器物载体的影响,其美学风貌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陶片甲骨上的书写,青铜碑碣上的书写,简牍绢帛上的书写,纸张上的书写和计算机书写。陶片甲骨上的文字稚拙古朴;青铜碑碣上的文字圆润凝重;简牍与帛书上的文字舒展流畅;纸张上的挥毫泼墨使汉字的书写成为了一门艺术;而数字化时代计算机"书写"的出现,更是让书写者可以任意挥洒个人的情感和意趣。  相似文献   

18.
向朝芬 《今日民族》2004,(12):58-59
少数民族古籍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它几乎囊括了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所有精华,是少数民族进步发展的根基所在。少数民族古籍与汉族古籍一样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然而,多年来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保护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少数民族古籍现存的状况来看,已到了消亡的边缘,再不采取收集、抢救、保护等积极措施,将永远失去这些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作为文献收藏机构的图书馆,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理应加入到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古…  相似文献   

19.
<正>著名政治人物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十分形象地说:"在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中国有书写文字时,古埃及正处于鼎盛时期。希腊辉煌的城邦尚未兴起。罗马帝国的建立还是1000年以后的事。而今天有十多亿人仍在使用直接从商代延续下来的书写体系,今天的中国人可以看懂孔子时代的碑文。"据考证,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自源文字体系。几千年后,其他两种文字都已经消亡,唯有汉字  相似文献   

20.
左手伪装笔迹鉴定原理采撷与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些案件中,行为人故意临时用左手做伪装书写,以掩盖自身真实的书写笔迹。左手伪装笔迹与右手正常笔迹之间虽存在较大差异,但可以通过比较检验对书写人进行同一认定。由于个体生理特性以及书写运动机理,书写人的左手字往往能够反映其右手书写活动中的某些书写动力定型,为鉴定左手伪装笔迹提供了重要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