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是小品     
某镇曾辉煌过好一阵子,可如今“老辉煌”遇到了新问题:资金短缺。为了引资,需要开会。开什么会?自然不能叫“引资会”。那样,岂不是“此地无银”吗?叫“新闻发布会”?又听说上边不许。对“老辉煌”来讲,变“不许”为“许”,是办得到的。可是,要办,手续太繁,何如改个会议名称,叫“城镇发展战略研讨会”!记者还不照样到吗?实质是一样的。“城镇发展战略研讨会”的方案定了以后,接下来最要紧的是:请人。没一定身份的人到场,会议的档次就要受到影响,连登报都要发生困难。  相似文献   

2.
报载:两个农民工,原来都姓“农”,名字都叫“工”,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本是同根生”。可是,一个是英雄,一个成了“狗熊”,一个因为英勇救人而被杀,一个因为抢劫不成而杀人。二者之间怎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分野?不用说,是各人自身的素质不同。农民工受歧视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是事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才大声疾呼“公平对待,一视同仁”。《意见》指出:要“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谁都知道,受歧视的味道是很难受的。那么,怎样才能不被人歧视呢?道理很简单,多做些让人瞧得起的事情,少做些让人…  相似文献   

3.
瞭望哨     
《瞭望》1993,(26)
换脑筋与换面孔安徽高宗文时下流行一句话,叫“不换脑筋就换人”。细想这话确实有理,处在领导岗位的人,他的脑筋占支配地位,如果不及时改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脑筋,那岂不要领导大家背道而驰?不换他怎么能行?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换人能等于换脑筋吗?恐怕不一定。  相似文献   

4.
一、调整产业结构与保持社会稳定时下理论界都在呼吁:调整产业结构是治理整顿的当务之急。道理确实不错。但实行起来可不容易。什么叫“调整产业结构”?无非是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或者说“倾斜政策”。对于当前的“瓶颈”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等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短线”,要大量输血,促其发展。对近几年畸形发展的一般加工工业,即所谓“长线”,要大力压缩。对加工工业中的高技术行业,农付产品加工行业又要适当加强。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无疑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按比例地)发展。可是用什么办法来调整呢?一是拉长短线,二是截短长线。或者分别叫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拉长短线,增量调整固然好。增者高兴,不增者  相似文献   

5.
某厂有位新提拔的政工干部,想与一位有思想疙瘩的工人谈一谈,就让人捎口信叫他到自己的办公室来。不料,那位被传呼的工人正在气头上,冲口说了一句:“他为什么不能下来?我已经上去好几次了,他下来一次都不行?”这位工人的话可能有些“冲”,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为了解决思想问题要和人谈一谈,无论叫人家上来还是自己下去,似乎都只是一种工作方法,应无高下优劣之分。然而仔细思之,自己下去可能比叫人上来更好些。  相似文献   

6.
母鸡下蛋之后,往往要“咯咯”地叫上一阵。为啥要叫?搞不清楚。人们猜测, 可能有向主人表功劳、讨米吃的意思。不过,养鸡人对此不但不反感,反而在喜滋滋收蛋的同时,总会抓一把米去喂它。在现实的工作中,情况就不同了。有  相似文献   

7.
60年代初,中国有个伟人在论述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时,曾借用了“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把项羽和刘邦进行对比,他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这位伟人批评没有民主作风的人“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  相似文献   

8.
听谁的好?     
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孟子说:“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做臣子的弑君,行吗?”“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类人我们都叫他做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  相似文献   

9.
施平 《瞭望》2002,(52)
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的就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一是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要发展得更快;二是要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了这两条,社会主义才站得住脚,才能叫人  相似文献   

10.
人格魅力中有一种成分叫“大气”。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是高是低,事业是大是小,身份是显是微,魅力如何都得看“大气”与否。大气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对人,要宽容,不斤斤计较。古人云:“君子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相似文献   

11.
抓准契机     
以往,思想工作的及时性主要强调时间性,即工作对象有了思想问题要及时做工作。其实,及时性更深刻的含义是时机性,即选择最佳时机,使思想工作收到最好效果.“最佳时机”,俗语叫“火候”,“学名”叫“契机”。契机,词书上解释为事物转化的关键。世界上万事万物变化都有个契机问题,人的思想转化也不例外。重庆市年仅9岁的颖峰,在自己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的时候,把多次调解无效已经离婚的父母硬拉在一起,拿出了自己获奖证书和奖品。看到他的进步,父母都很高兴。父亲把他拉到怀里,亲切地说:“颖峰,你想要什么?爸爸给你买!”小颖  相似文献   

12.
效桦 《瞭望》1996,(43)
台风袭击某地之后,一位干部到基层了解灾情。跑了一天,这位干部听到基层干部所汇报的灾情大多为“大概是”。有没有房子倒塌?有。倒几间?多少面积?大概是……有没有农作物被毁?有。多少面积?损失多少?大概是……听了一连串“大概是”,这位干部无奈地感叹:“尽是‘大概是’,叫人如何识得灾情真面目?”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执政理念以后,“以人为本”便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什么叫“以人为本”?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要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说得具体一点,“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和人格,尊重人的劳  相似文献   

14.
南方一个曾经是思想解放的 “先驱城市”,其有关部门作 出了在那里入户的新机动车号牌尾数不再出现“4”的决定!说是为了顺应广大市民忌“4”喜“8”的传统心理。打着顺应市民心理的招牌,看似“亲民作风”,实乃“亲迷(信)”作派,维护的是迷信的陋俗,改了尾数,却也当了群众的尾巴,迎合了不健康的风气。搞四个现代化,岂能靠“口彩”和这样的“数字化”? 如此类推,民间“忌口”的东西还很多,萨“斯”岂非应改成萨“活”;“煤”炭工业部,就该改称“黑金”工业部;“媒”人作媒也不好叫了,因为有个“霉”字的谐音;按倡导者的忌口主张,广…  相似文献   

15.
怀着对劳模人物的敬仰,我再次观看了电影《焦裕禄》。除了对焦裕禄“心中全部装着百姓和工作,惟独没有他自己”的高风亮节倍加钦佩外,又对影片中焦裕禄与县长吴荣先的一段对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段对话大意是:吴荣先认为焦裕禄“整天围着百姓转,只知道‘讨好’百姓。领导干部做工作,不是要叫百姓满意,而是要叫党满意。”焦裕禄反问:“百姓满意,党会不满意?反过来说,党满意的事,老百姓会不满意?”  相似文献   

16.
王乾荣 《民主》2005,(7):45-45
有一句说“翻译之难”的象征性话,叫“翻译家都是叛徒”。太绝对了吧?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说两种语言的人的情感,根本就无法传递了。不过,要把一种语言准确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确不易,其中细致微妙之处,不可言说。当下就有一个例子。话说有一位从美国  相似文献   

17.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目的性。思想政治工作也如此,叫有“的”放矢。“的”是什么?从大的方面讲,一是全局性的长远目标,那就是培养“四有”新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二是企业的阶段性目标。当然,两者要融会贯通,有机结合。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是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市场观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十多年来,企业经过了两次大的转轨。第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第二次是党的十四大以后,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商品生产型转变。  相似文献   

18.
钟敏 《瞭望》1996,(18)
去年参加一个教育系统工作研讨会,会间,主席台几次响起“叽叽”声,主持会议的当地教委主任不时拿出“大哥大”离开主席台打电话。此情此景,让人感慨颇多。 社会进步如此之快,依靠先进的通讯设备提高办事效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教育真的与经商如此相近?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配备“大哥大”真是如此必要?对于配备“大哥大”者来说,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来说,却充满了疑虑。如果教育的很多工作必须通过“大哥大”来拍板,那教育已不是教育,而成了生产、经商行为;如果社会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程度,教师这个职业早就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将不再存在“普九达标”、拖欠教师工资、建设“广厦工程”等等。  相似文献   

19.
还该洗什么?     
桃源  力扬 《瞭望》2005,(52)
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寄回包裹, 当父母的自然要高兴万分了。但包裹 里面如果仅仅只是一堆儿子穿脏了不 洗的臭袜子、脏衣服,当父母的还高 兴得起来么?天下就有如此“争气”  相似文献   

20.
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王选有一段关于名人和凡人的精辟论述,让人深思:“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的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呢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从王选的名“人与凡人论”中读出他对名人与凡人的深刻诠释读,出了他的名利观。他视名利如浮云不,屑一顾。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