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要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山水——不管是在王维的诗里初识的,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里遇到过的,石涛的水墨画里咀嚼而成了瘾的,或在魂里梦里点点滴滴一石一木蕴积而有了情的。”在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笔端,大自然的风光是有灵性的,充满着诗情画意。她热爱自然,更热爱人生,写下了一篇篇享誉海峡两岸的美丽文章。  相似文献   

2.
煤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地处长白山系完达山脉,是一个“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位统战部长,他热爱家乡七台河,热爱党的统战工作,他大胆探索、勤于钻研、积极进取,早已成为了七台河市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纪万斌。  相似文献   

3.
容汉诠 《台声》2011,(3):51-51
我是一位出生于台湾,生活在大陆已近70年的老台胞。至今还记得高山族老祖母教我唱的儿歌:“台湾糖、甜津津,吃在嘴里,痛在心……”这是前辈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亦对殖民主义者侵占祖国领土台湾的悲愤。  相似文献   

4.
“一座好的美术馆要让每个市民都为她自豪” 回想起上海美术馆与和热爱她的人们,李磊向记者谈起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已故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吴老曾经说过,如果他还有什么愿望,那就是希望在上海美术馆里有一面墙,上面可以挂一幅他的画。有人曾经问过吴老,为什么要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  相似文献   

5.
林海音 《台声》2002,(1):7-8
舒乙(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记:1994年初,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回来后写了一篇很长的观感散文杂记《大同中的小异———访台杂记》,其中提到“打包”、“吃尾牙”等台湾风俗。发表之后,引起林海音先生的注意,她便写了《观感的观感》。过后不久,我又收到她寄来的一篇稿件,题目叫《“打包”、“吃头牙”和“润饼”》,是对《观感的观感》的补充,实际上是一篇关于台湾民俗的散文,属于她喜欢写的《台湾生活小调》的一部分。这是林海音一件未发表的作品。由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出林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她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永远乐观,永远活泼。现在发表出来,见文如见其人,或许是对这位可爱的人的一份珍贵的纪念。瞧瞧吧,这几样“台菜”,一定会给大家带来许多回味和微笑。  相似文献   

6.
永文 《八桂侨刊》2003,(3):42-43
永文,36岁,生于台湾鹿港,东吴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当老师。因其多篇小说在台湾《联合报》上获奖,有明星教师的称号。1988年专事写作。此篇写的是她的亲身经历。她至今未婚。  相似文献   

7.
李黄山 《中国保安》2012,(11):62-63
进入保安公司10个年头了,《中国保安》杂志我每期必读。前阵子,在公司组织的读书活动中,一篇题为《孙苏利:践行科技兴业的保安企业开拓者》的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文章主人公孙苏利作为一名女性,为保安事业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孙苏利对保安事业充满了热爱和忠诚,作为管理者,她是骄傲的;作为一名技防保安员,她是出色的。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社会里,她的努力、她的执着值得我们广大保安从业者学习。  相似文献   

8.
魏智芹出生在保山市隆阳区河图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1949年去了台湾后就杳无音信,当时她才3岁,是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把她和弟弟扶养长大。也许是生活所迫,魏智芹从小就有一股拼、闯劲。改革开放初期,她向信用社贷款500元,踏上了艰苦创业之路。她摆过地摊、开过商店、办过企业,风里雨里十多年,成为当时保山市(现隆阳区)民营企业的带头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头些年在一本刊物〔看到过作家甘铁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邱彭说法》。邱彭是台湾有名的大律师,自两岸关系开放以后她经常与大陆同行有交流,当过世界J\大著名律师事务所驻北京首席代表。因此,"听她说法"当不足怪。怪的是她现在又搞起厂谈婚论嫁为人当红娘的事,而且还利用因特网。于是美国一家华文报纸又有一篇介绍她的文章,题目是《邱彰想当世纪末最摩登的网络红娘》。邱彰是台湾有名的人物。她的父亲是大陆去的,母亲则是台湾当地人。邱彭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双料博士,而且两个学位各不搭边,一个是生物化学,一个是法学。后来她…  相似文献   

10.
性·严肃小说的创作者──访台湾女作家李昂徐晓燕一篇极具震撼力的小说《杀夫》,使李昂这个名字在海峡两岸都有颇高的知名度。她中等个头,学者风度,经历丰富多彩,谈话很有哲理。不久前她到北京,为她的一部新小说搜集素材,笔者前去拜访。李昂,原名施叔端,台湾彰化...  相似文献   

11.
石英 《统一论坛》2006,(3):48-49
前不久的台湾之行,虽只十几天,却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去之前,与许多人一样,心向往之的多是阿里山、日月潭等风景名胜。但当去过之后,在饱览山水胜景之外,反而对台湾城市的市街印象更深。原因想是风景名胜,各地相似处不少,而台湾城市的市街倒是颇具特色。不论是大、中、小城市均有自己的特点和引人注目之处。  相似文献   

12.
何标 《台声》2000,(12)
林海音是情系台海两岸的台湾作家,她的这个“情”是来自她心灵的、明确而理智的两岸观。她曾经说过,自己“比北平人还北平”;也说过,自己是个“番薯仔”。我们的父辈--老北京台湾人,往往自称是“番薯人”,因为台湾岛形似番薯,台湾人在历史上经历过任人宰割的心酸,所以都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有一颗中国心。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中国是台湾的祖国”,这在老一辈“番薯人”心目中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当 1895年 4月 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割台的《马关条约》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和台籍官员痛心疾首地上书光绪,斩钉…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魅力     
文化的魅力肖静我在苏州最早认识的“老外”是加拿大的爱玛女士,第一次见到她,她就告诉我她热爱中国的文化,她是冲苏州的文化而来。一到中国,她就浏览了苏州所有的园林,其中有几个园林的名字我这个“老苏州”还没有听说过。她说,苏州不能去和国外比高楼、比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14.
詹高越 《台声》2002,(2):21-22
我对美丽富饶的家乡台湾,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尽管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对家乡已经有了很多了解,尽管台湾多年前开放探亲,台湾的亲戚大多来过,但我还是盼望着,能够亲身感受故乡山水的灵秀气息,能够在家乡与亲友团聚。2001年10月16日至23日,应台湾工笔画学会理事长张克齐先生的邀请,我随天津轻院艺术设计访问团访问了台湾,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一彰化县永靖乡新庄村是父亲出生、成长的地方。现在大伯家的堂兄一家仍在这里从事着养花业。养花业是个附加值较高的农业项目,有广阔的市场。堂兄一家以种花为业,据说一…  相似文献   

15.
我接触过或通过信的台湾诗人、作家,一谈起台湾女诗人涂静怡,都同声称赞:她既具诗才天赋,又刻苦勤奋,是一位自学成材的女诗人。她的已故老师、台湾著名诗人、理论家古丁称她是一位天生的诗人。她的诗,清新、明丽、柔美、深情。她为人热情、诚挚、谦虚、好学。她出身贫寒,父母早逝,童年孤苦,曾经在饥饿线上挣扎,常在挨饿时哭泣。于是,她上山拣柴,帮邻居放牛、赶鸭子,做过很多苦活、累活。15岁时,她独自从故乡桃园到台北谋生,当过女工、随车服务员。她以无比坚强的毅力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吃了很多苦头,才完成高中学业,走出…  相似文献   

16.
还是刚刚进入80年代,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发表,大陆学术界对台湾文学走向非常关注。然而与此同时,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文学发展仍然很陌生,因为大陆作家的作品还不能进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近40年,多么需要架起一座彼此沟通的桥啊!台湾作家施叔青女士,在当初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在台湾采访施叔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幸福而成功的中年女性形象。满面春风,佩侃而谈,面对着来自彼岸的记者放松而随意,笑意一直挂在脸上。她的小说集里收有她的不少生活照片:…  相似文献   

17.
"做记者编辑16年,她让我由衷地热爱我的工作。"《楚天主人》创刊100期时,我曾以《读者,我永远的动力》为题写过一篇随想,表达对杂志工作的热爱和得到读者关爱的感动。一晃8年过去了,《楚天主人》又迎来了她出刊200期的日子,而此刻,我仍坚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从小热爱文学艺术的柳春梅,发表过不少诗文。然而,她人生最壮丽的诗章是她亲自领导筹建的北海化纤厂。这部大作,她饱蘸心血,奔波六载。当这部壮丽的诗篇发表在北海大地上时,柳春梅的名字,将载入广西的工业发展史。在北海,在广西,在国内同行业,柳春梅这个名字叫得很响,她的业绩、她的风格、她的魅力都锋芒四射。见过她的面,听过她的话,她的名字和形象就烙在人家心里,难以忘记了。在传媒圈里,柳春梅的名字也叫得很响,善于啃硬骨头的记者们往往被她笑笑地恳切地一谁就是千里之外:咱们是默默耕耘的时候,千万不要发什么…  相似文献   

19.
宝岛台湾     
宝岛台湾,像一片轻盈的绿叶,不经意地旋落在万顷碧波之上。她的美丽与丰饶,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热爱她的人。从飞往台北中正机场的飞机上俯瞰,蔚蓝的海面泛起的层层涟漪, 海风吹起的朵朵浪花,竟清晰可见;整齐的农田、便利的交通线路和密集的民居尽收眼底,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而新鲜。阿里山,日月潭……置身台湾自然美景中,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去领受,去学习,让心灵有个歇憩的角落。海和山和礁石拍打出的悠扬乐章,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公安部’98年度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评选揭晓,其中有一位台湾籍同胞,叫吴宪烈,是安徽蚌埠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的副队长。最近,笔者一行驱车前往该市刑警支队采访,他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现年45岁的吴宪烈是台湾屏东人,他的父亲吴元重是全国著名的儿科专家。他生长在蚌埠,热爱故乡,也热爱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他把自己的才华和一腔热血贡献给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甘愿替她放哨,为她站岗!1982年,他进入公安队伍;1987年,从事刑警工作;1995年9月,担任该市刑警支队二大队长。期间,他带领二大队侦破了一系列在全省乃至全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