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关于时局的主张》(下称《主张》)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对于时局的主张,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时局和革命认识的一个缩影,是二大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的基础和前提。《主张》第一次较为详尽的分析了近代中国政治状况,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做出了正确界定,并提出了明确的实行民主革命推翻军阀的革命目标。这是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状况,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2.
1986年,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辑出版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汇编)》一书(全书313页)。书中收录1920~1943年间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历史文件共80篇。这些文件,多数选自苏联1934年出版的《共产国际在民族殖民地革命中的战略与策略(以中国为例)》文件集,部分是苏联20~30年代的书刊和《真理报》上以及苏联6D~80年代的书刊上发表的文件(以上这些文件,在我国基本上都有中文译文),此外有20多篇是新发表的档案文件。这部分文件多为共产国际致中共中央的函电,虽在论述问题时有些说法不尽恰当,但对于研究中共党史、中国近代革命史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这部分文件按时间先后顺序译载于后,以供史学工作者研究和参考(文件中的注译为原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3.
桑田 《湘潮》2023,(3):20-21
<正>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对党的建设这一问题的认识也随着历史进程逐步深化。毛泽东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深入思考和总结党的建设这一问题。1939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刊发毛泽东撰写的发刊词。《〈共产党人〉发刊词》(以下简称《发刊词》)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8年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中国革命三大法宝。  相似文献   

4.
20年前,当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从经济领域向各条战线拓展,从沿海特区向全国范围发展的关键时刘,邓小平以高超的执政智慧于1985年3月28日至8月28日的五个月中。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第二次革命”的必由之路,这一关系“前途与命运”的重大课题,连续发表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抓住时机、推进改革》《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等五篇著名讲话。实践表明,正是邓小平这一系列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我国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解放了思想、扫除了障碍。本文在重温这五篇改革论述的基础上。着重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第二次革命”的理论基石与根本任务.基本性质与伟大意义.鲜明特点与创新贡献等方面.作哲学思考与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关键所在。这一著名论断出自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简称《分析》)。该文系《毛泽东选集》的首篇,毛泽东在此文中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堪称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一篇光辉文献。它的问世,是毛泽东深刻洞察党内外思想动态,反对党内错误倾向,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鲁南 《世纪桥》2009,(4):52-55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党宣言》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望道翻译进入中国后,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可惜的是,《共产党宣言》这一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革命文献的中文第一版本,却迟迟没有找到。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早年读过的马列主义原著并对地影响最大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共产党宣言》,一本是《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义理论并成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启蒙读物。这一事实已经人所共知。而毛泽东阅读《〈国家与革命》及其受影响的情况,论者不多。本文即以毛泽东与《国家与革命》为题谈一些这方面的情况。《国家与革命》是列宁撰写的一部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的重要著作,于1917年9月(十月革命前夕)写成。11月30日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欢呼声中,列宁在彼得格勒写了“初版践…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因为一个研究张闻天的课题,促使我学习了《张闻天文集》 4卷,又阅读了《回忆张闻天》、《在总书记岗位上的张闻天》以及关于张闻天思想理论研究的论文集。这一切,使我感到愈来愈走近了张闻天,愈来愈深刻、愈来愈清晰地看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无私奉献是张闻天最突出的品格。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使正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读书的张闻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社会问题,走上了探索中国革命、献身中国革命的道路,“开始做一个无私的光明的找求者”。这年的 8月,年仅 19岁的张…  相似文献   

9.
邓水平关于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光辉思想王洪模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卷中,有许多篇章表达了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光辉思想。有的篇章以此命题,有些篇章则把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的鲜明特征,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江西卷的大事年表中,有一条记载:“1967年9月23日,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路过江西。”“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先后担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办公室秘书,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文道宏的秘书,对这件事比较清楚,因此认定,《当代中国》江西卷中关于毛泽东1967年“路过江西”的表述不妥,日期记载有误。一、毛泽东1967年9月到江西是17日而非23日。毛泽东1967年9月视察大江南北时,在南昌向塘机场铁路专用线的主席专列上接见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员。毛泽东接见后,省革筹小组负责人叫秘书田…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在党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1925至1958年即大革命至建国初期,国际友人在华先后拍摄了不少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纪录电影,如《伟大的飞行与中国的国内战争》、《上海纪事》、《中国要给予还击》、《南京暴行纪实》、《四万万人民》、《中国在战斗》、《在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阿拉木图——兰州》等。这些纪录电影和素材的拍摄增进了世界人民和进步国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现状的了解;促进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中国纪录片尤其是中共领导下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寻路》,是继《解放》《辛亥革命》之后又一部由“天津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该剧真实生动地展现了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至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五年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为中国革命闯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前人从未走过的独特胜利之路的艰难历程。在长达44集的电视剧《寻路》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于艰难困苦中奋斗探索,历经各种曲折险阻,最终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胜利之路。  相似文献   

14.
《张太雷关于建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支部的报告》(1921年6月)(以下简称《报告》)的中译文,最早刊于《党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6、7期,随后相继收入《"一大"前后(三)》、《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  相似文献   

15.
张家康 《湘潮》2014,(2):9-12
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说,陈独秀之所以在政治上不能成功,就在于“他远远缺乏与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各个阶级、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也缺乏中国政治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更缺乏具有人身依附特征的实力基础(如军队、干部)”,他又“忽视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主力的地位(所以反对苏区和红军)”,这是他“注定要失败”的主要原因。毛泽东作为陈独秀之后的后起之秀之所以成功,所具备和拥有的恰恰是陈独秀缺乏和忽视的,这正是毛泽东与陈独秀在本质上不一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1986年李泽厚在《走向未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该文后收入《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以下简称《变奏》),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的论点。该论点得到某些人的发挥,曾流行一时。从1988年起,陆续有一些同志对此提出批评,近来各报刊又发表了一些批评文章,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启蒙同救亡之间的关系李泽厚认为,在五四运动之前或之初,“启蒙与救亡”尚能“相互促进”。但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长期的革命战争,把其他一切都挤在非常次要和从属地位”。“五四时期启蒙与救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时代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的主题又一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创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莫斯科中山大学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很多政治干部。《国际评论》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内部第一本中文周刊,为中国学生了解当时国际大事以及共产国际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很大帮助。解读这本刊物内众多文章,提炼其中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可管窥1926—1927年期间中国革命形势的走向以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从侧面了解共产国际眼中的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18.
何干之作为我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中共党史专家,为建国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由他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一书,这对日后中共党史学科的教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与张闻天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以及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进行比较,《中国现代革命史》在中共党史著作编撰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波 《求实》2006,(Z2):210-211
一、中国近代民营报刊和《申报》的创办背景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有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  相似文献   

20.
70年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加强团结,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为完成民族解放任务做出积极贡献。《讲话》是一部关于革命文艺的,也是关于革命的思想工作的辉煌著作。《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