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敏 《广东党史》2013,(5):34-37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至今饱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共一大到五大的总书记",而他也曾是"右倾机会主义者"、"托陈取消派"……没有哪一个人的一生如他这般曲曲折折跌宕起伏,既经历过巅峰时期的叱咤风云、纵横政坛,也遭遇过落魄时的蛰居寒乡、疾病缠身。他,就是陈独秀,被胡适称为"终身反对派"的陈独秀。他的一生,不唯莫(莫斯科和斯大林所代表的共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在他一生中,无论是辉煌的岁月或在坎坷的征途,他总是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铮铮铁骨和气节,值得后人景仰。  相似文献   

3.
姚金果 《世纪桥》2011,(4):9-12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建90周年。回顾90年前那段历史,总有一个人的名字无法回避,这就是"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在建党时期的历史,特别是在这段时期内他同共产国际代表交往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主要篇章。现根据新公布的共产国际有关档案资料,对建党时期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的交往过程予以叙述。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他和李大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世所称誉。关于陈独秀建党的史实,无数著作都有所论述,但陈独秀创建党的整个过程以及他的政治思想轨迹,却鲜为人知。陈独秀曾经先尝试筹建社会主义者同盟,作为酝酿政党的先声,然后组织社会共产党,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不久,又很快地将社会共产党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可称之为陈独秀建党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它的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论",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所在.陈独秀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在党内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与政治运动密切相联而又纠葛不断,其一生复杂的线条注定了其生前身后毁誉不一的状况,注定了后人对其评价问题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陈独秀评价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陈独秀研究热”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苏联档案解密和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出版,蒙蔽在陈独秀身上的问题和谜案的历史真相逐步浮出水面,从而逐步客观地还原了他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应有位置。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在他从事教育工作的革命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大胆探索了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教育思想.陈独秀对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教育方针、爱国主义教育、"新教育的精神"等诸多方面的真知灼见,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现在对于他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他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了恢复.但是,对他的评价仍然分歧很大,他的历史地位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至少有七大历史贡献,五大杰出成就,并为后人做出了一个杰出表率.  相似文献   

10.
李汉俊脱党与被开除党籍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汉俊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共"一大"后不久,李汉俊就离开了上海,从此他便脱离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将其"开除"出党.李汉俊为何脱党?又为何被开除出党?文章认为李汉俊被开除出党,原因是个人性格、政见上与陈独秀、张国焘的分歧造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张国焘对于他的打击与迫害.  相似文献   

11.
在大故迭起、风云激荡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张申府可谓是一位重要的非同寻常的先驱人物.他与陈独秀、李大钊共同筹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并先后介绍了周恩来、朱德入党;他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建,是中国共产党从事早期军事工作的党员之一;他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并担任游行总指挥;他参与创建了八个民主党派之一的中国民主同盟.可奇怪的是,这样一位曾经风云一时的政治人物,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但没有成为政治领袖,反而长期被政治所冷落.个中原由,我们可以从他的政治生涯中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对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总体评价问题,毛泽东早已有明确的结论.他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①但近年有人提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观点,即"两总司令"说,这就在实际上否定了毛泽东关于"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论断.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是以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身份步入中国政治舞台的.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党成立以后的最初6年中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曾对中国革命、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犯了右倾错误.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了总书记职务.  相似文献   

14.
正1945年4月20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内早期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第二天,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作题为《"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关于陈独秀,他说道:"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原名陈庆同.一生用过庆同、陈仲甫、三爱、小弟等38个化名,每一个名字都因他的经历和思想而有其特定的含义.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1914年开始使用的陈独秀.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4,(7):29-29
<正>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陈独秀出狱,并要求重新回到党内工作众所周知,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一至五届中央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和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第一次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和对军队的领导权,成为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前夕,一九二七年七月初,陈独秀已经离开中央领导岗位。他先是隐蔽在汉口,不久移居上海党的秘密机关,深居简出,不担任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和李大钊因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陈独秀与李大钊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两位人物,他们一南(上海)一北(北京),在党史上被称为"南陈北李".我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就是陈独秀于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的,陈独秀还草拟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上海遂成为当时全国筹备建党的活动中心,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实际上起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组的作用.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奠基人,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相似文献   

19.
是他,扬起"民主"、"科学"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与推导者;是他,鼓动革命风潮,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他,以推翻黑暗统治为己任,成为中国共产党五届最高领导人;还是他,在对斯大林派失望之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中国托派的领袖。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他又向世人宣布:"今后不再属于任何党派。"正是陈独秀这样鲜明的个性和起伏的经历,近一个世纪以来,不断吸引着人们探究他的生平,领略他的风采,感悟他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中共党史上,陈独秀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共中央第一届至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其所犯的错误,而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在其后的政治活动中蜕变为 "托陈取消派"的领袖,但在对待抗日问题上却能在清贫和困难中保持晚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