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民工荒”成因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在中国农业人口依然过剩的情况下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象,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对现象的案例描述及其总体判断,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要消除"民工荒"现象,必须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成过程,即农村劳动力不仅要从农村转移出来,而且要实行市民化。只有这样,才能结束农民工"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为城市建设提供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实现城市工业化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少我国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说中国有10亿人口,8亿农民。这是指所有的农村人口而言。实际上,农村人口并不都是农民。农民是指以土地为基本的生产资料、生产农产品的生产者。我国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约有4亿左右,由于近10年来每年以1千万人的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口转移必须有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从构成上看,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区)是我国传统农区的空间主体,重点开发区则以"点状分布、局部相连"的特征镶嵌于其中。在现阶段,传统农区农村人口存在过度转移、向本地(区内)城镇转移滞缓、不愿意"双放弃"等问题,从而既导致农产品主产区缺乏必要劳动力,也阻碍农业规模化生产,还不利于重点开发区的人口与经济集聚。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传统农区农村人口转移方案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农业必要劳动力在农产品主产区内部转移;以农产品加工业及其关联产业为支撑,促进农村人口向重点开发区转移;促流转与促放弃相结合,逐步推动农村人口从转移走向迁移。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若干措施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已取消了区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但人们发现我国城市化进程并不理想,据统计,我国仍有2亿以上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民”无法实现“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严重落后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速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长期并存的城、乡两个福利体系并没有因户籍制度的改革而有所改变,而与此同时,我国并未建立起帮助农民工从农村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劳动力已从单纯的农民身份发展为拥有农民和城市工人的双重身份(本文所指农村劳动力特指进城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至今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已经形成1.3亿人的规模,他们为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淮安视察指导工作时也指示:“要跳出农村发展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民发展农民。”淮安作为农业大市,有384万农业人口,120万人从事种植业,2002年农民从种植业获得的人均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农业比较效益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是当前农村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明显增长。但随着市场经注济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背景一是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粮价的下落、农业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农民产粮积极性,这是形成劳动力转移的外在动力;二是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所需求的劳动力也相应减少,成为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三是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难以容纳农村人口自然增长需求;四是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广大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这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内在动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采取措施,从80年代开始组织劳务输出,推荐1987年  相似文献   

8.
影响妇女有效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鹏 《中国妇运》2010,(3):29-31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农业女性化日益突出,农村妇女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农村妇女劳动力已经占农业劳动力总量的60%以上。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农民不仅面临国内市场、而且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如何提升这些弱小农户的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农业经营组织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一亿多人。而且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还将不断增加,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将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所谓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就是减少农民,降低农村人口比重,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因而农民市民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等于农民市民化,而要实现农民市民化,必须先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政府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为的同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过高的转移成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提出了政府提供更佳的公共服务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2003年全省共有农村人口793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800万人,约占全国的10%左右。农民的小康、农村的稳定,事关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效果。2003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1310万人,其中跨省输出总量占全国的11.2%,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有力推动了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据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发展进程,繁荣县域经济。从潼南来看,应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潼南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推进。一、潼南县农村劳务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潼南是一个人口大县,全县有劳动力45.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57%,可以转移劳动力近30万人。2005年我县劳动力有21.3万人在外打工,收入10多亿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9%左右。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县的城乡人口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业劳动人口,也就是超出种植数量的耕地所必需的劳动力数量的劳动人口供给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必然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则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多的国家。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占农村中劳动人数的50%左右,除了一部分人进城打工外,仍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占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互动: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体制因素尤其是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需要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要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最大的农民致富工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思路,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深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正> 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和就业不足,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特征。数量十分庞大的农业人口和日益减少的土地资源,是未来中国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扰。探索和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道路,总结4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不仅对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一、背景分析:两类不同的转移道路从世界范围讲,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归纳为两条道路,即向大中城市转移的集中转移方式和向农村地区的集镇和分散的村落转移的分散型转移方式。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通过向城市集中实现其就业,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走过的一条共同道路。英、美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基本上是这种集中转移方式。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850年为15。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农村劳务输出问题的产生 当前,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大国,农村劳 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已有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 小批量外出始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和放松对劳动力流动 计划控制的初期。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 和劳动力具有的商品属性在理论上的认可,农村劳动力开始借助 市场力量,穿越城乡之间的障碍,形成了势不可挡的转移大军。以 四川省为例,2002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已有1300多万人实现 转移。其中,跨省输出的劳动力超过600万人,海外劳务输出的人 员约有1.5万人,预计全年实现劳务收入约400亿元,农民人均 劳务收入已占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尽管如此,截 止2003年,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部课 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 其结论是现阶段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1.52亿人。如果 再考虑技术进步和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因 素,农业剩余劳动将有1.8亿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向农 业以外转移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的经验教训表明,在我国现有耕地的情况下,无法根本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惟一的出路就是要实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不从农业转移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了各级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推进,以及我国正式加入WTO,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人们说到劳动力转移,就是进城经商、外出务工,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笔者认为,三次产业并举,整体联动推进,才是现阶段重庆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措施。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测算,仅就农业生产而言,目前农村中劳动力闲置率已高达9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滞留于农村,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的实现,另一方面,农村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也会多起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从表面看是人口增加、耕地相对减少所致,但从深层次分析,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才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最重要的原因。据估计,在未来的10年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十分突出而重要的问题。寻求什么样的转移途径,没有固定的模式。对此,笔者试做些探讨。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以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为前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许多农民纷纷走出家门、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