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生态意识,树立一种积极的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已成为全球瞩目的迫切问题.人类必须学会和懂得遵守人与自然交往行为中的各种基本准则,确立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树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用道德来调整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养成对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道德态度,成为真正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2.
生活方式是人怎样生活的问题,因此,生活方式变革的实质是人的发展。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生活方式的变迁。之所以要构建绿色生活方式,根源于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在物化意识的支配下,以快乐为原则、以物质性奢侈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既是人片面性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因而,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根本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动力和结果,两者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问题上,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正确价值观和消费观的确立,人的需要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能力的提高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3.
生活方式是人怎样生活的问题,因此,生活方式变革的实质是人的发展。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生活方式的变迁。之所以要构建绿色生活方式,根源于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在物化意识的支配下,以快乐为原则、以物质性奢侈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既是人片面性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因而,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根本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动力和结果,两者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问题上,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正确价值观和消费观的确立,人的需要的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能力的提高以及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4.
一般而言,人们大都将生态危机或是自然危机的产生归咎于人与自然相处的错误理念与不恰当方式,实际上,这一问题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而问题的根子则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即是说,错误理念与方式出现的根源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偏差。在回应当前的自然环境问题时,相对于欧美国家提出的具有选择性和局限性的"绿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则是一种生态学与社会形态的有机结合,其话语体系的建构指向对资本主义制度形态及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历史性替代。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作为其中之一,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关于绿色发展的要义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科学论断,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绿色发展""什么是绿色发展"以及"如何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大时代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新时代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为以绿色发展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6.
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同时存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之中。德育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但却并不孤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外。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制约、决定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德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关系的状态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到德育活动中,规定着德育活动的价值诉求。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迄今大致经历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与和谐自然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契合,德育的价值取向也经历了"神性化德育"、"物性化德育"和"人性化德育"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重点解决的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绿色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力量。推进绿色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全面提升生态意识,完善制度保障,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引领绿色消费新主张。  相似文献   

8.
人的存在形式的发展是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人类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相应的和谐观念和实现和谐的手段,也随着人的存在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9.
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提出向自然界全面开战;第二,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四,以"和谐共生"重建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社会的"绿色宣言"和对国民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共荣、互惠互利,促进着经济增长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德性生态人: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主体预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辩证发展历史为思路 ,提出了“生态自然人”、“理性经济人”及“德性生态人”三个概念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以“原则”和“规范”的方式 ,对德性生态人作了扼要的主体设定 ;针对当前全球性生态问题 ,对照预制主体的德性要求提出了开掘绿色文化资源 ,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也是首都发展的总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在和谐社会目标下,"三个北京"的建设可以在资源的高效利用上找到统一,从而可以把"建设绿色科技支撑的和谐北京"作为明确统一的工作指导总方针.根据总体思路,北京市的科技发展战略应当具有综合性、原创性、服务性、辐射性四个特点.在科技经济发展规划中应当把"软开发"产业列为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从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且从属于哲学政治学范畴,从哲学视角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二者的平衡,达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但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却出现了自发或自觉的"自然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非平衡困境,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非平衡困境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它不仅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作为主体的人的不同认识活动(效用论和境界论)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异化和和谐),从而使人们自觉地规范主体行为,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陈媛 《探索与争鸣》2008,1(6):66-68
人的当代生存为物所限、为物所累和为物所困,形成了人的物化生存困境.和谐社会是对人的物化生存困境的整体性自觉跃迁,实现物化生存方式向审美生存方式的转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生存方式的审美跃迁需要建立起人与世界的功利与审美相统一的关系.使人从根本上摆脱物化生存状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李映楠 《理论月刊》2009,(5):117-120
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奴役关系的原因在于工具理性对世界的异化控制.人与自然奴役状态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的不成熟.人与自然奴役关系的解决在于尊重自然,个体与自然、社会及他人建立一种和谐的"星丛"关系,超越工具理性的控制,追求真正属于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性生活等.  相似文献   

17.
和合与和谐都是异质因素相处的一种方式.和合哲学作为古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其本质就是追求一种普遍、整体、动态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以和合哲学为思想基础,承认差别和矛盾,确立不同社会主体和睦共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生态危机日趋威胁着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科技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社会功能失调,从而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应该用何种思想去指导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应重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以此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绿色发展实施战略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绿色发展的特征及内涵: 对发展质量的反思和总结 绿色发展是以绿色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新诠释.①胡鞍钢在《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把绿色发展界定为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道路,以合理消费、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创新为基本途径,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绿色福利为根本目标,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为根本宗旨.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看,绿色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李莉 《前沿》2007,(5):225-227
和谐是儒家文化之精髓。“和”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状况,即人自身的修养。儒家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这些关系,旨在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互蕴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因此,以追求和谐为特点的儒家文化精神,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类文明合理的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