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艳秋 《求索》2023,(2):55-61
新时代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朝着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应自觉肩负起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方法论,建立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发掘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坚守中国史学立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
黄永健 《人民论坛》2012,(14):130-131
风格学、图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是最显著的三种艺术史学研究方法,三者彼此诘难,但是它们在揭示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文试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三种艺术史学的研究方法,获取探索中国艺术史研究的途径,并阐述其对我国艺术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汪建武 《理论月刊》2003,4(2):38-40
中国史学改革必须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同时着手;中国史学改革必须破除陈旧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而代之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中国史学改革必须建立以还原论为研究的基础,以系统观为研究的主导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陈琳 《求索》2013,(4):250-252
贡布里希在对传统视觉艺术史的整理、建构过程中显示出其卓越的艺术理论造诣和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传统视觉艺术史被他总结为以再现为主轴、以装饰与象征为辅翼的三联架构,这与传统艺术形式是紧密对应的。贡布里希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完整而恢弘的传统视觉艺术史,在后现代语境中回溯这一传统结构,具有着鉴往知来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史学评论与史学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史学评论与史学理论如果说,史学理论是对史学体系的建构,那么,史学评论就是对史学体系的解构。一破一立,显示了史学结构自身的辩证互动和内在张力。这正是史学有生命力的表现。一方面,史学理论的目的是要历史学“多”点什么,史学评论的目的是要历史学“少”点什么...  相似文献   

6.
许春红 《人民论坛》2014,(5):199-20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作为构建过程中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既是其应该具备的理论品格也是其理论建构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理论建构本身以及理论建构过程中对开放性原则的贯穿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获得了其体系开放性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7.
刘颖 《理论月刊》2023,(10):5-13
文化安全研究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这一研究体现了中国学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努力和成果。首先,文化安全研究是中国知识界针对近代以来世界文化发展问题所作的思考,是在吸收国外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上提出并开展的;其次,文化安全研究充分立足中国文化发展实际,是完全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再次,文化安全研究是中国学界立足中国经验建构的具有科学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当代我国历史科学的方法论,应是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由多角度、多层次、相互联系并互为补充的多样化统一的史学方法体系。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体系的建设,除了对以往历史研究中的经验性知识和方法进行理论总结外,还应当循着以下三个途径去作出努力:一是吸取国内外传统史学有关史学方法和方法论的研究成果;二是吸取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社会人文科学有关方法论和方法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三是吸取马克思主义著作已经提供给我们的有关史学方法论和方法的成果。我们既然是在马克思的旗帜下进行探索,后者无疑应当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着这样的认识,笔者做了一点笨工作,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有关历史研究方法的论述摘出,分成几个问题加以整理,鉴于篇幅关系,本文只谈三个问题,希望能为建设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体系,从它的一个基本来源上,提供某些素材。  相似文献   

9.
“作为方法”是一种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的方法论。在建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时引入这一方法论,有助于明确和确立主体意识、丰富和拓展研究视角、反思和重构衡量标准。在此方法论观照下,可以发现中国行政学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从“以世界为中心”到“以中国为中心”的转变,即从学习、模仿、套用西方行政学理论,转向立足中国场景、突出中国问题;二是从“以中国为中心”到“以中国为方法”的转变,即越来越强调以中国为观照,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未来,我们要探讨一条“以中国为尺度”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让中国行政学讲“中国话”,也要努力使行政学的“中国话”变成行政学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10.
<正>聊城大学殷学明教授的专著《本事迁移理论与艺术再生产研究》于2018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于"本土化"的视野,在对中国古典艺术思想和观念细致考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本事迁移与艺术再生产之间的运作机制、本事迁移理论的构成及其实践价值等诸多艺术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从而深入揭示了中国当下艺术再生产、再经典的类型、特征和规律。本书的出版将对当下中国"本土化"艺术理论的建构以及艺术实践的拓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毋庸置疑,一部无愧于读者的优秀著作要么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史学危机论的提出,一些年轻的史学家纷纷行动起来,他们要求改良落后的史学研究方法,注重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先进的方法论经验,跨学科研究随之兴起并渐成思潮,到20世纪末达到了它的一个顶峰。这次跨学科史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既是对西方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传播与应用,同时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摆脱阶级斗争史学方法论的束缚,适应史学危机论的呼声和学科分化的要求,吸取其他学科的新的理论和方法,走向辉煌21世纪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许春红 《人民论坛》2014,(14):199-20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作为构建过程中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既是其应该具备的理论品格也是其理论建构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理论建构本身以及理论建构过程中对开放性原则的贯穿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获得了其体系开放性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关于国史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飞 《求索》2007,(5):196-199
目前,国史学已基本具备单独成“学”的条件。国史学包括两个层次的理论:国史理论和国史学理论。国史理论,是考察国史发展过程的理论。国史学理论是反思国史学自身的理论,主要包括国史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科学体系、学术规范等问题。目前,国史学理论研究应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不断完善国史学理论和方法、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和文风。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体系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出现了两套语汇:以艺术为总名的艺术体系和以文艺为总名的艺术体系。教育制度中作为学科体系的文学和艺术的分开强化了后一体系,而西方源源不断的译著则强化着前一体系。二者的并存造就了中国艺术学的语汇困扰,以及由此而生的艺术概论的写作困扰,还在艺术史的语汇上产生语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貟喜红 《前沿》2013,(4):158-160
韩起澜(EmilyHonig)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是聚焦“族群研究”的大众文化史学的典范。本文从该著的文本研究出发,探讨作者的族群研究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建构了苏北人生活的诸多面相。  相似文献   

16.
略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代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在当代的建构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当代建构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当代建构有其逻辑体系、制度体系、价值体系和内容体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郁青 《求索》2007,(8):164-166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学派诞生时。本文作者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的方法体系及学科理论框架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比较文学早期阶段已基本确立。本文通过列举相关材料,展示了早期比较文学学者们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译介学研究等领域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并论述了他们时当代比较文学方法论建构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1月26日至2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83;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协办的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美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法律史学者共9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们就法律史学科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材料,以及该学科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展开了富有深度和较为充分的研讨。会议在深化法律史学已有研究的同时,还提出了诸多新的学术观点和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整个会议的讨论可谓史论交融、热烈深入,充分展现了法律史学(者)的活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言     
理论的重新梳理、方法论的不断反思,与艺术人类学在学术研究圈子里受到更多关注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或者说艺术人类学的实践本身就是人类学反思和转型的重要方面之一。学术发展与社会需求促使我们必须在两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创新和突破的第一个方面,是对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再思考,似乎更多地和我曾经提到的学科纯洁性和跨学科的统  相似文献   

20.
"白寿彝学派"是以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1909—2000)为领军人物的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学人群体,当今主要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构成。这个学派在学术理念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史学理论。他们在治中国史学史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理论追求。他们坚持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重视挖掘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中的理论内涵;重视史学史研究中史学方法论的改进、提高,善于转换研究思路和视角;在史学史的研究中充满现实关怀,积极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优长使该学派在当今史学史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