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序良俗”最早出现在大陆法系的民法典中,它要求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在我国法律里,虽然没有“公序良俗”的法定概念,却存在公共道德等相对应的概念。为弥补法无明文规定的缺憾,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公序良俗”也成为法官断案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彭赛红 《湖湘论坛》2008,21(2):88-90
公序良俗原则具有弥补成文法之局限性、宣示公、私法价值、促进民法自身完善等功能,这是其在司法实践中得以具体适用的理论支撑,适用的方法包括:设定公序良俗原则司法适用遵循的原则、类型化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具体行为。  相似文献   

3.
费蓬煜 《人民论坛》2014,(14):101-1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逐步扩充。对公序良俗原则的传统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具体路径,为公序良俗功能的发挥寻求更加可靠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司法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范忠信 《探索与争鸣》2023,(3):132-146+180
《民法典》确立公序良俗原则,意味着既确认“习惯”“公序良俗”为民事法源,又确认“公序良俗”为习惯法源的是非标准,这一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于承认民间社会生活自发生成的规矩秩序为民事补充法源,承认人民大众有集体无意识参与民事法源创制的权利。这既是从苏维埃法制理念向当代世界法治理念的升华,也是回归中华人文价值暨世界共同价值的升华。这一进步意义可以从公序良俗作为习惯法源之“宪法”、确立公序良俗原则的政治变革意义、当前民事立法司法的公序良俗省察、通过风俗习惯认识和把握公序良俗等角度入手作分析解说。  相似文献   

5.
费蓬煜 《人民论坛》2014,(5):101-1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逐步扩充。对公序良俗原则的传统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具体路径,为公序良俗功能的发挥寻求更加可靠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司法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0,(3):91-92
刘志刚在《法律科学》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基本权利在私法领域的功能及适用是和公序良俗原则关联在一起的。就民事法律行为而言,违背公序良俗将导致该行为的无效,并进而引发其它间接后果。基本权利虽然不是对法律行为施加限制的强制性法律规定,但是,它是判断是否构成违背公序良俗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7.
《合同法》第52条是判定合同无效的主要依据。由于概念的模糊性和价值判断的复杂性,该条在适用上存在诸多问题。结合该条的五款规定,建议在民法典编撰时以"公序良俗"取而代之。因此,正确理解公序良俗和效力性规范是适用该条的关键所在。应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原则,通过整理典型案件和司法解释的方法对公序良俗进行类型化研究,从而使公序良俗的概念具有相对的明确性。根据语义解释的方法,该条应为效力性规范而非管理性规范。现有的形式区分标准存在不足,应运用利益衡量方法,以实质标准判定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8.
彭赛红 《求索》2007,(2):64-66
民法公序良俗原则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主题有着理论契合:公序良俗原则蕴涵的价值宣示功能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承载的维护公平正义的功能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担负的弥补成文法缺陷的功能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潜在保障。发挥该原则功能的前提是对其进行类型化,同时要注意其内容的与时俱进以及对基本权利的保护,防止“向一般条款逃避”。  相似文献   

9.
"公序良俗"原则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法律对其的确认和有效维护,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新时代"公序良俗"需要以经济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以价值观念凝聚思想共识、以文化认同奠定精神根基、以德治与法治作为依托,共同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对于夫妻一方赠与第三者财产的合同效力主要有全部有效说、部分有效说、无效说和附条件有效说四种观点,司法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现象频现。认为所有的婚外同居当事人之间的赠与合同都因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而无效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序良俗原则对意思自治的限制作用,致使法律秩序被舆论道德绑架。实践中,应当区分主观善意的第三者和主观恶意的第三者,合理、规范地适用利益衡量原则,拟定妥当的利益保护先后顺序,解决赠与合同的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隐私权与知情权均是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权利,实践中这两种权利经常会发生冲突,如何协调二者的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知情权与劳动者隐私权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主要是因为两权的属性不同、主张不同及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所以,在协调解决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中应当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利益衡量原则、权利协调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对隐私权侧重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2.
李胜渝 《求索》2010,(9):172-173
彝族民事习惯法以法律的形式反映出彝族社会经济生活的状况,它既遵循民法一般具有的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同时具有自身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论遗嘱自由之限制与我国继承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振增  赵雅琨 《前沿》2010,(10):124-126
遗嘱自由限制之基础在于私有财产的家庭和社会功能及私法伦理性要求,对此,大陆和英美两大法系均设计了系统制度。我国法对遗嘱自由的限制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平衡当事人的利益关系,应通过公序良俗原则具体化和设立特留份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孙应帅 《人民论坛》2020,(10):69-71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的一次检验.抗击疫情中展示的"社会百态"和"人性众生相",也在社会治理层面凸显了公共灾难的群体危害,因此良性的、现代化的"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首先需要夯实"公民道德"培育的经济基础,其次需要在科学精神、规则精神、平等精神基础上培护公民的"共同体意识",同时还需要在加强党的领导、法治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中打造良性的社会"公共空间",从而为"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奠定基础,促进社会公民养成健康的社会"公序良俗",形成以法律规则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5.
张春普  崔文佳 《前沿》2010,(4):97-99,111
不法原因给付制度的国外立法例不一。我国对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的行为,主要依据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不法原因给付制度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涵盖。不法原因给付的构成要件包括现实给付和不法原因。"顺风车"行为体现了当事人之间互助的友爱精神,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违背公序良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通过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也没有明文禁止性规定。"顺风车"有偿性不等于营利性,有偿性也不等于不法性。  相似文献   

16.
覃远春 《前沿》2011,(15):74-78
不法原因给付与自然债在民法上的制度归属不同,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及法律强行性规定是区别二者的关键。当社会观念与道德标准对行为的容忍度发生变化,不法原因给付可向自然债适度转化。分离原为不法的给付并在司法上分别处理,突显自然债这一传统而特殊范畴应对民事生活新变化的独特贡献。我国民法对二者的相关规定存在不足,应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事实婚姻与重婚罪的重合适用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正义和秩序两个角度分析了事实婚姻制度与重婚罪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事实婚姻制度的秩序诉求是要建立一种否认事实婚姻行为效力的婚姻登记制度,通过这一秩序诉求的达到,进而实现意思自由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的正义诉求;重婚罪制度的秩序诉求是建立刑法保护的一夫一妻秩序,通过这一秩序诉求的达到,实现一夫一妻的伦理正义。从对两者的比较分析中推论出对事实重婚行为应当同时适用两种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侦查讯问策略运用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讯问策略是利用对方的劣势和弱点进行的心战智斗。在法律允许范围具有正当性,但是又天然地具有危险性。如何在讯问中既充分发挥策略的作用,又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有必要以法制原则透视讯问策略运用,明确讯问策略运用的法律界限,建立讯问策略应有的法律保障体系,将讯问活动真正纳入法制轨道。对此笔者提出了讯问策略运用的比例原则、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防止虚假证据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公民的自由活动应该尊重社会伦理道德,尊重公序良俗。从这个意义上讲,"饭局门"网站当禁,"陪吃饭"之风当刹。  相似文献   

20.
婚前协议近十年来于美国社会与法律界多有探讨。美国目前关于婚前协议的法律规范及实务运作可作为我国婚前协议完善之参考。婚前协议应具备程序上之明确性和实质上之公平性,并贯彻婚姻的本质目的。在私法规制上,不得约定违反婚姻本质、公序良俗、公共利益之内容;强化婚前协议形式要件及程序公平性,如须具备书面形式及当事人签名、财产状况之坦白揭露及公证程序;重视协议之弹性与公平性,应有情势变更原则之适用及法院适度介入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