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     
13岁男子汉 我愿成为父亲的腿 母亲早逝、父亲截肢,他休学在家;为照顾病父,他每晚都睡不踏实。“爸,你先吃吧”,而他的菜只是个咸鸭蛋;他是柔道好苗子,但无法正常训练。“成为柔道队员,我就能得奖为父亲治病了”,这是他最大的心愿。辽宁好少年国大海。懂事得让人心疼。@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2.
面相     
李晓 《新青年》2013,(2):32
人到中年的钱四贵还记得自己少年时的样子,不是从照片上,是有一天,他在村头水井里去掬起井水洗脸,从清冽的井水中,看见了自己的样貌。那是一个少年,对自己童年模样最深的记忆了。那年,母亲出走了,他有一天甚至记不得母亲的样子了,从井水倒影中,他才突然记起了母亲的样子。四贵小时侯,特别像母亲,以致他父亲,心里就有了疑云。后来,这个单薄的少年,踏上了去寻  相似文献   

3.
母亲去世后不久,他把父亲接到了城里。父亲一开始不愿意,说城里太远,他一走,怕母亲在乡下孤单。他知道父母感情很好,母亲的去世让父亲很伤心。父亲的年纪也不小了,身体也不太好,他说:“就到城里去散散心,过些日子再回来。”父亲这才没有坚持。他在家陪了父亲两天,然后就上班了。他很忙,在一家很大的公司做着部门经理,事情千头万绪,烦杂缠人。他想请个保姆,但父亲没有同意,说又没有什么事,不必花那个钱,再说,自己还不习惯有人伺候。“要不你下班的时候带份报纸来。”父亲说。他上班的时候,父亲就在家里看电视,有时也会下楼,到附近走走。他生…  相似文献   

4.
父亲与山     
魏鹏 《新青年》2004,(12):16
离开苏北老家来到省城,转眼间已3个年头了。3年来,我无时不在思念年过花甲的父亲。3年前,母亲病故,父亲退休,我是他们惟一的儿子,又外出谋生,家中空荡荡的。父亲一人在家,让我放心不下。我曾想方设法让他来城里生活,但他不肯。2002年春天来城里一回,不到一周就回去了。他说他要  相似文献   

5.
陈志宏 《新青年》2005,(10):39-39
肖伟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级主管。能有今天,肖伟要感谢那条曾深深地伤及他自尊的忠告。当年侮辱他的人,是他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徐老师。肖伟的父亲贪赌成性,钱财输尽,家徒四壁,母亲每每抗争,总遭到暴打。从小他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在这种家庭背景下,他成了一个“老油子少年”,什么坏事都敢做,什么禁忌都不怕,学习成绩更是一塌糊涂。学校碍于他父亲的暴戾,都不敢对他怎样,只要不在学校犯大事,就由他去。读到五年级,徐老师从乡中心小学调到学校任校长,担任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徐老师得知肖伟的家庭情况之后,对他特别关心,夸他聪明能干,鼓励…  相似文献   

6.
陈华文 《新青年》2005,(7):37-39
当我今天成为高校一名大学老师时,我感到自己是何其幸运。因为,少年的我曾经在父亲婚外情搅起的家庭风暴中苦苦挣扎,最终,我以坚强的自救获得了新生,并唤回了迷途的父亲。  相似文献   

7.
相爱时,都是青青子衿的年龄,16岁的花树饱满生动就那样偷偷地爱了,躲在屋檐下接吻,说了海誓山盟,一个说长大了要嫁,一个说要娶,就认了真。一个下雨天,两个少年偷食了禁果。结果,女孩怀孕了,被大人知道,于是家里把男孩儿恶打一顿,他父亲说再也不要看到他,无知的少年于是选择了离家出走,从此放浪天涯,想打出片江山给自己心爱的女孩子。10年如白驹过隙。曾经爱过的少年都长大了,男孩成了一个街头的擦鞋工,穿得极破,像民工,根本没有少年时的风采,当年那个学习好、长得帅的班长已了无踪影;而她,已为人妇,那段历史让她…  相似文献   

8.
茶香如蝶     
《新青年》2013,(2):19
茶是家的味道,茶色是父亲的手。琥珀色的一杯苦茗,杯底有零星的茶叶,啜饮下去于是厚而醇的一种味道萦绕在齿颊之间,全然忘言。而父亲只是从容地提起茶盏,将澄澈的琼液一巡一巡地冲落在陶杯之中,不作声色地饮尽他的一杯。所有的动作都透着时光冲刷后的洗练,神色也很是淡定,就仿佛心思全不在茶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在饭后的这一段泡茶时光,父子俩才有机会促膝谈生活的一些大事琐事,谈少年成长中的一些心情。所谓关心,所谓父爱尽出于此。  相似文献   

9.
刘德良 《新青年》2004,(2):20-21
事实上,父亲和母亲是没有爱情的,如果说有,那也只能算是一种亲情和责任,是一种自然而又质朴的情感流露。也许,父亲和母亲就像是两株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庄稼。他们相互守望,相互搀扶,然后,再一起走完那艰辛而又坎坷的一生。总之,父亲和母亲不会像现在的人那样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他们更不会说“我爱你!我想你想得要死!”之类的话语。在父亲的眼里,母亲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女人,是一个能够为他生儿育女和同葬在一个坟墓里的人。而在我母亲的眼里,父亲也不过就是她的一个男人,一个能够与她共担风雨和同撑起一个家的人。父亲就像是一片天,能够让我的母亲活得踏实和知足,而我的母亲也会给我的父亲滋养和快乐。  相似文献   

10.
父爱如杉     
胡双庆 《新青年》2005,(12):5-6
夜里,梦见父亲了,他慈祥地对着我笑,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丛生,让人心痛、怜惜,又温暖无比。眼泪不经意便浸湿了夜色。窗外,那片杉树林在夜风中“沙沙”有声……母亲生我时难产死了,父亲当年只有23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母亲去世以后,父亲没有再娶,后来我曾问他为什么不给我找个后妈,父亲笑而不语,昏黄的眼睛里温情四溢,我猜想,他在思念母亲。常常可以从邻居们口中听到我记事以前父亲的艰辛养育:我饿了,没有奶水,就哭。父亲先是熬米汤,一口一口吹冷后喂我。偶尔我会刁嘴不喝,父亲就抱着我穿乡走户,去找刚刚生了孩子的女人讨奶。我两三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手表     
当年,父亲是村里唯一戴手表的人,这一度让他很自豪.父亲原来在外地教书,后来被打成"右派",开除回家了.所幸,纯朴、善良的乡亲们并没有歧视他,在生产队干活时,还对他格外关照.父亲秉性纯良,又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和孤傲,受不得别人的恩惠,而他身无长物,惟一的财富就是那块"上海"牌手表.  相似文献   

12.
正父亲在最后时刻陷入昏迷之前留下的话是:"看过我的刀,带过我的马。"这是上个世纪最后一年正月。描述父亲同京剧的关系,"酷爱"这个词已经显得苍白无力。父亲热爱的不仅仅是京剧的唱腔,舞台的人物造型,唱念做打等戏剧行内所说的"玩意儿"。京剧让他终生无法舍弃,是因为他在许多出戏里看到了他儿时的身影,看到了那么多幼年伙伴的身影。或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重温那段艰苦又有着甜蜜回忆的戏校生活。  相似文献   

13.
阿冰 《新青年》2005,(8):17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我们的劝阻做起了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的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去借了。渐渐地,父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几次说啥也不治了,挣扎着要回家。我们说有钱,母亲也说有钱,有一次还对父亲说,她自己还存着一大笔私房钱呢。父亲的眼光有点迷离,他似乎不相信母亲的话。他看看我,又看看弟弟妹妹,说:“你妈说的是假的,她哪里来的私房钱,我还不知道吗?”我想想也是,母亲没有工作,除了父亲的工资,她有什么私房钱啊!但为了延…  相似文献   

14.
岳勇 《新青年》2002,(8):2-3
男孩的妈妈死得早,他是父亲一手带大的。男孩也争气,19岁那年高中毕业,考上了省城医科大学,成了村子里开天辟地以来惟一的大学生。全村人为此骄傲了好一阵子。父亲砸锅卖铁辛辛苦苦供儿子读完大学.原本希望他能分配到一份好工作,但由于缺少门路,儿子读完大学又回到村里,重新扛起了锄头。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长这样大,有一个人让我看不起,那就是父亲。他长得真的很丑,小眼睛,麻子脸,很矮,又驼背。他真的很窝囊,一辈子在小厂子里做工人,被人欺负了一辈子。如果说父亲的生活还有一点乐趣,那就是我。我长的很帅气,没有一点像父亲,高个子,大眼睛,很聪明。他真的很爱我,尽管我从小到大常捉弄他,不肯叫他爸爸,只是偶尔会哼着叫声老爹。  相似文献   

16.
机场的孩子     
正我是在军队机场长大的孩子。1971年的冬天,我放学回家,见到了身穿军装的父亲。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他。父亲把我抱在怀里看了好半天,问想不想他,学习怎么样?调皮不调皮?我和他有距离感,很陌生。爸爸给我吃苹果,还有一个大菠萝,那是我第一次吃这玩意儿,又酸又甜,直到现在我仍喜欢吃这种水果。  相似文献   

17.
今年又有一位中共老党员,我国金融、水电行业出色的管理领导干部,以近一个世纪的年华(96岁)驾鹤西去了,他的名字叫李葆华。也许有不少年轻一代不很熟悉他的名字,那么他父亲却有着家喻户晓的英名,真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他就是1921年中共的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启蒙导师——李大钊。李葆华和父亲一样,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毅然决然离开了颇为富饶的家乡,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他出生于河北乐亭县一个书香门第。1925年,年仅16岁的李葆华就在父亲李大钊的教育引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大钊先生年仅38岁就被军阀在北…  相似文献   

18.
飞翔的学费     
初秋的天,有些热. 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做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相似文献   

19.
弟弟,不哭     
我上高三的那年,有一次学校一定要我们买一种高考复习资料,我只好回家问母亲要钱,恰巧碰到弟弟从工厂里回来.弟弟回来后笑嘻嘻地说:妈,我被工厂开除了.母亲以为自己听错了,被工厂开除了还没心没肺笑嘻嘻的?这是弟弟第二次被开除,他第一次被开除是在学校,那时弟弟上高一年级,因为在学校和几个地痞打架,被学校开除了.被学校开除后的弟弟成了父亲和母亲的一块心病,后来父亲用提前退休的代价,让弟弟顶他的班进了工厂.可进工厂上班不到一年,他就与车间主任又干上了,弟弟说那个车间主任又好色又坏,他看不惯.  相似文献   

20.
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中年,都是由书砌成的。我诞生于马来西亚北部一个美丽的小镇信保,就在那儿,我度过了我生命里的最初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的父亲在信保创办了一家称作《迅报》的小报社。这是一段亦欢亦苦的岁月。在经济上,我们捉襟见肘,毫不宽裕;但是,在精神上,我们很富有。父亲多年以来从事文化建设的理想,通过了他所创办的报社,作了具体的实现。他和母亲,常常是在用过简单的晚膳后,把头凑在一起,共同策划报纸的内容。我们几个小孩1[,一知半解的坐在一旁听,听不懂得便去翻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的故事书。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