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的新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象 《西亚非洲》2006,3(6):53-58
从历史发展角度研读《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会有许多新的感受。这一文件的发表,标志着中非关系新时期的开始,中非全方位合作是最大特点。西方媒体渲染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纯属无稽之谈。从历史源头讲,中国与西方国家对非洲的外交理念始终不同,文件的发表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外交理念的传承。中非传统友谊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充分弘扬,同时,也要汲取历史教训,以促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友谊与利益:中非关系的独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非关系在最近十年的发展,如何为中非关系定性的话题也随之而来有的称中国为“新殖民主义者”,而有的称中国为非洲的帮助者。对中国的指责主要来自西方国家(主要是美、英、法三国)的政治势力和新闻媒体,而在非洲人的积极支持下,中国人也做出有力的辩驳。本文认为,在涉及非洲发展和非洲尊严的重大问题上,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与非洲建立联系的特点表明中国是对非洲更为有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50年来,中国与非洲都发生了巨变,非洲国家对中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在中非关系主流方面看好的同时,在非洲也出现了对中非关系不和谐的看法和论调,甚至出现了非洲版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毫无疑问,它们源于西方,其表现也涵盖了西方的说辞.至于其成因,首先在于西方的恶意离间,其次在于中国"三高依赖"问题的存在,以及中国在非洲人员的失当行为使然,而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不发达国家的影响,以及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模糊认识也是重要原因.虽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会随着中非关系的继续巩固而消逝,但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必要的有力回应,则更有利于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4.
正当中国与非洲国家努力构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互利合作取得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之际,一些西方媒体却掀起一股企图诋毁中非关系的西方非洲版“中国威胁论”,大肆炒作中国在非洲搞所谓的“新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中非政治和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国际媒体、西方政界和学术界有关中非关系的报道和讨论急剧升温,有关中国在非洲搞所谓“新殖民主义”的恶意歪曲也在泛滥。事实上,旨在互利共赢的中非能源合作与西方掠夺式的开采有着本质不同,中国参与非洲油气资源的开发有助于非洲产油国实现石油投资和开采技术的多元化,以及非洲国家在石油工业决策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建立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与合作基础之上的中非经贸关系在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对非援助和贷款则帮助非洲国家建立了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并以其灵活和高效解决了许多非洲国家发展经济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6.
《西亚非洲》2012,(3):3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创立以来,中非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在非洲已成为最有影响的行为体之一。与此同时,当今世界亦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非洲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仍在探索符合非洲实际的发展道路。西方国家一方面对非践行"新干涉主义",另一方面也无法不从政治、经济和地缘因素出发重新审视和对待非洲。国际社会对中非关系评价多元而复杂,既有赞扬,也有批评甚至诋毁。因此,随着中国对非洲地缘经济与政治版图的重塑,评估中非关系需要将其置于国际环境视野下来考量,要有新视野、新方法、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减缓非洲债务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减免非洲债务的举措.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对非洲减债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所在.作为国际减债的新模式,中国对非洲国家实施的减债举措,有利于推动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改善其融资环境,深化中非经济合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减免非洲对华债务,符合中国和非洲人民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作者在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00年8月举办的中非关系论坛会议上的发言稿.作者从一个阿拉伯人和非洲人的视角对埃及和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同为影响深远的文明古国、相似的价值观念、遭受殖民主义入侵、民族民主运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发展经济和建设国家;同时在政治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本质差异.作者提出了一些非洲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中国对非洲的贸易顺差,非洲如何借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国对非关系同中国国家利益的关系等.作者在文章最后就中埃和中非关系提出了七个问题,这些也是中国学者应当做出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永蓬 《亚非纵横》2014,(6):103-113
中非关系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上提升了非洲的能力和地位,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和意义上刺激和带动了西方国家和其他地区国家重视和发展对非关系。从基本层面看,中非关系对非洲国际地位的提升有三个直接原因:一是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对非洲国家诉求和利益的一贯重视及双方间的互动;二是中国因素刺激大国在非洲竞争,在客观上提升了非洲地位;三是西方对中非关系的无端苛责客观上形成某种“炒作效应”,反而提升了中国与非洲的国际影响力。中非互为推动,从而实现了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中非关系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推进下健康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别是来自西方大国的挑战.西方大国在诬指中国对非搞"新殖民主义"的同时,紧对非战略调整.正视竞争、立足共赢、理性应对西方的挑战成为新时期中国对非战略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程涛 《西亚非洲》2013,(1):4-19
上个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非洲真诚的援助,有力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奠定了中非友好关系的牢固基础。当今,中非关系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非洲对中国的重要性没有改变,中非互有需求。当前,中国对非工作面临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有新思维和新举措。中国和非洲的领导人要做到"长相知,不相疑";必须妥善应对非洲民主化、多党制带来的挑战,处理好同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工会的关系;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利益交汇或利益冲突增多,在对非援助、投资、贸易等方面,我们要进行理念的转变、方式的更新、结构的调整;要积极化解国内在中非合作中的一些消极因素;要认真应对中非关系中西方大国的消极因素;进一步发挥中国的政治优势,充实和增加中非关系的政治内涵,努力打造中非外交合作的新领域和新亮点。  相似文献   

12.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内涵.50多年来,中非关系史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基于地缘政治和历史机遇,中非间由"三无"关系发展为"全天候"友谊,进而确立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为贵"求共荣的思维,中非关系已经形成明确理念--"友谊、和平、合作、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方企业与各门类人员越来越多地走进非洲;中非友好合作不仅在国际事务方面,而且深入到对国家发展道路的共同探索.上述特点体现出中非关系在世界现代史上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有两条:其一是要坚持贯彻并不断弘扬"万隆精神";其二是要坚持发挥国家集中体制在交往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非洲政治生态发展呈现新的特征和趋势。西式政体形式与本土政治传承之间的碰撞、磨合是非洲政治发展的一条主线,非洲国家通过自我调适和改良,推动两者之间的融合,缓解了非洲政治中的一些痼疾,多党选举、政党政治以及军政关系均出现积极变化。但是,西式政体和本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同时,随着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非洲多国出现"第三任期"问题以及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对其政治稳定造成冲击。非洲政治转型的影响也在逐步显现,并在改变、重塑非洲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是非洲最重要的域外合作伙伴之一,非洲政治转型的内生性和自主性要求中非关系与时俱进,为中非关系的深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开展对外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坚持以自身发展带动非洲国家的发展,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非合作成果显著,合作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然而,随着近年来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入,域外势力对中国在非活动的批评之声甚嚣尘上.一些外国政客、媒体、机构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污蔑中国是非洲“新殖民者”,称“非洲须当心中国的新殖民主义”,①极力歪曲中国在非活动的目的,指责中国抑制了非洲发展,妄称“中国(在非)的主要利益是获取非洲的自然资源,以刺激自身出口型经济的发展”,②指责中国仅将非洲视为原料产地而加以利用,却没有为其创造就业岗位,未能确保其长期发展.更有甚者以阴谋论的心态看待中国对非援助,污称“中国对非援助弊大于利”.③这些言论和看法对中国在非形象造成了极大损害,并影响到中非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国别、路径及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前20年间发展比较缓慢.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形成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和确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后,中国与非洲国家从政府到民间都进一步增强了深化投资合作的意愿,加之非洲国家经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政治稳定性也逐渐增强,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日趋放缓的今天,对非洲的投资前景引起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尽管如此,对非洲的投资仍将长期面临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对非洲投资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投资国别、进入模式、企业应对投资风险与国际竞争的策略,中国政府应加强鼓励企业投资非洲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中非投资合作健康和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西方抹黑中国、离间中非关系、并在部分非洲国家引起共鸣的新殖民主义论等谬论最有力的回击,莫过于向世人、尤其是非洲人民展示中国企业在非洲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中国企业在非洲所遭遇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问题,它们同当地政府、社会和民众间的各种矛盾与纠纷,也应引起中国政府和学界高度重视。非洲国与国之间有共性,但差异性更多、更大,中国投资非洲企业应洞悉具体投资对象国各方面的情况,立足投资对象国自身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启动投资项目。鼓励和支持更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帮助非洲国家和人民脱贫致富,也可能是解决中国与众多非洲国家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非关系快速发展,2008年中非贸易额超过千万元.中非经济关系突飞猛进之势,尤其是中国对非洲国家商品出口的猛增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2009年4月7日,国际著名非洲问题专家、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University of St.Andrews)伊安·泰勒教授(Ian Taylor)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作了题为"中国对非洲出口‘海啸'的神话"的讲座.此前,他曾在14个非洲国家、中国(北京和香港)、英国(伦敦)和美国(华盛顿)进行过田野调查及访谈,他的这次讲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其观点.[1]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其涉及范围逐步向非洲大陆扩展,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最终确定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穿越非洲大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有必要借助"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非洲的机遇,在现有中非经贸、政治及安全合作的基础上把中非关系扩展到海洋领域。鉴于非洲多国政局并不稳定、非传统安全威胁加重,其中来自海上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等局面,在依托"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展中非合作关系的过程中,中国需要与非洲相关国家加强各领域特别是海上的安全合作,并争取其他域外大国的良性参与,避免恶性竞争,共同创建一个"中非海上安全共同体",为包括中国、其他域外国家在内的各国在非洲经贸领域的合作及发展保驾护航。这样既能巩固和加强中非传统合作关系,推动其发展到新的层次,更好地保护中国在非洲的海外利益,也能避免与其他域外大国在非洲走向"零和博弈"。  相似文献   

19.
中非关系发展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些西方舆论对此表露了担心、怀疑、非议,甚至诬蔑.这些舆论只看到了中非关系的个别现象和经济层面.而忽视了它的历史和其他层面.中非关系源于双方在历史上的友好交往和相似经历,不是凭空出现的突发事件;中非关系着眼于互利合作与共同发展,与殖民主义毫无关系;中国与非洲国家政府在双方关系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中非关系的可持续性有重要保障;中非关系已经成为推进世界体系朝着进一步公正、合理与和谐方向发展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近些年中非双方互利双赢的经贸合作进一步促进了中非友谊的发展。西方学者从冷战思维出发,对中国非洲政策与实践产生误读,所谓“新殖民主义”、“中国威胁”等鼓噪不休。对此,我们应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应对,正本清源,使中非友谊不断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