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当前低生育水平下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计划受到高度重视。本研究采用2012~2016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数据,通过对比生育政策调整前、过程中,以及调整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变化,研究育龄人群的二孩生育意愿与生育计划。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育龄人群平均理想子女数变化幅度很小,保持在1.94左右。意愿生育水平的城乡差距甚微,年轻队列的生育意愿较低和理想子女生育目标集中在二孩的特征进一步强化。尽管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后,想生二孩的比例明显提高,但计划生育二孩的比例出现下降,明确不打算生育二孩的比例上升,生育意愿转变为实际生育行为风险加大,养育子女的最主要压力是经济压力,经济和教育压力成为抑制生育意愿与阻碍生育计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文章深入探讨了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影响城市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社会福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当前社会福利政策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不足以缓解城市女性二孩生育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导致再生育意愿减低;老人和儿童照顾中的家庭化倾向对城市女性二孩生育意愿具有双向影响,并且出现了生育女孩的性别偏好;基于性别平等视角的社会性规制缺失使得城市女性陷入就业和生育选择的两难境地,从而影响其二孩生育意愿。为贯彻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应提升社会福利政策"去商品化"能力,确立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价值理念和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3.
李壮 《青年探索》2016,(6):70-77
生育意愿是研究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议题。生育意愿,包括生育数量、性别偏好、生育目的、再生育意愿。通过对全国2313个青年农户面访调查,分析青年农民生育意愿的特征,进而为落实"全面二孩"政策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分析表明:(1)当前农民生育潜力巨大:65%的农村青年期望生育两孩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中低至中等收入家庭生育二孩意愿较低;(2)二孩政策下性别偏好趋于优化:与长期一胎政策影响下强烈的男孩偏好相比,政策允许下"儿女双全"观念占主流,男孩偏好降低,尤其是倾向生育两孩的青年人。多种因素构成的性别社会不平等导致女性养老功能弱化,是当前性别偏好的深层原因;(3)再生育意愿差异大:六成农村青年选择再生育,已经生育一孩的家庭生育意愿弱化。基于此,我们提出转变农民性别观念、改善计生工作方式、规划系统性保障措施、完善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等对策,以引导增强更多青年的生育意愿、达成"全面二孩"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4.
周洁 《人民公安》2014,(4):30-3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们口中的"单独二孩"政策就此得到广泛关注,有太多中国人在为一个和自己并不相关的政策叫好。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单独二孩"政策究竟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单独二孩"政策是自本世纪初进行"双独二孩"的政策调整以来,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领域所作的新一次重大变动。  相似文献   

5.
人口政策是影响人口发展的重要变量,"全面二孩"政策会对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和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两种生育方案下未来中国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进行预测对比。发现: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将有助于减缓我国人口规模急剧下降趋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实现未来劳动力资源的持续供给,平衡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趋于均匀至少需要84年时间;出于成本考虑,"全面二孩"政策可能会造成生育阶层化,进而影响未来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解决生育阶层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利用对全国12个城市5 297名一孩育龄人群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双独、单独、双非三类不同政策属性一孩育龄女性的规模、年龄结构和生育意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类一孩育龄女性的比重分别接近10%、25%和70%;三者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前二者相对年轻、后者相对年长的特点。而三者的再生育意愿相差不大,希望生育二孩的比例均在40%~50%之间。结合三者年龄分布与生育意愿的分析结果,研究提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高龄孕产妇的比例可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社会应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全面两孩政策下城市青年女性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本文从贝克尔经济学理论视角入手,根据不同孩次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研究发现,生第一个孩子时人们的生育行为受舆论和宗族观念影响较大,受经济成本影响较小,收益期待集中于"养儿防老";生育第二个孩子时人们的生育行为更具经济理性。二孩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对父母时间、机会成本要求起决定作用;同时父母对第二个孩子的情感收益期待更高。本调研带来的启发是鼓励二孩生育不能单靠政策的放宽,更需要从经济理性视角"多管齐下",在提高经济水平增加人民收入的同时,完善各项福利养老保障制度,健全相关基础设施,降低生育综合成本凸显生育收益,全方位促进生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政策的动态调整,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变化。人口政策从"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到"全面二孩"的转变,表明了我国人口发展观已经从视人口为经济增长的拖累,严格控制增长,逐步转向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当可控的人口增长模式。然而,上述人口政策的转变仅仅是近5年内完成的,"全面二孩"制度短期内能否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文章通过对人口制度转型的演化分析,强调旧制度的功能性锁定、人们的生育偏好降低、认知模式趋于稳定、演化博弈策略均衡,对夫妇生育选择的影响。对"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提出如下建议,重塑生育制度结构;创造与生育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加强人们生育认知模式引导;注重制度实施后的动态跟踪,并不断修正。  相似文献   

9.
《世纪行》2016,(3)
正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自2016年开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已经走样。一些农村地区要求新婚夫妻领证结婚时,必须缴纳5000元押金,待生育二胎后退还;如果生第三胎还有奖励。一些政协委员和学者针对当前城市育龄妇女缺乏生育意愿,提出最迟在2017年底应全面放开生育。对此我持明确的反对意见。主要理由如下:一、人口老龄化和育龄妇女缺乏生育愿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7,(3)
正"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有调查结果显示,过半受访一孩家庭不想生育第二个孩子,抚养成本、生育风险、母亲的职业考虑,是家庭生育决策的重要考量,那么,政府应该如何给"二胎家庭"吃下定心丸?"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还是"不生"成为许多一孩家庭面临的重要选择。一方面,生育高峰的到来令医院产科一号难求,床位全面告急;另一方面,有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生育意愿低于预期。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问题逐渐突出,表现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总和生育率保持低水平,劳动人口明显供不应求以及高位的出生性别比等,我国政府近年来逐步调整原有的独生子女的生育政策,而"普遍二孩"政策的实施正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选择,为使政策达到较好的实施效果,各地区需尽快制定生育细则;需不断充实公共服务,迎接将来的人口高峰;同时还要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对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有一定的倾斜和照顾。  相似文献   

12.
正"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出台之后,整个国家的年龄、性别结构将逐步得以合理性调整。新生婴儿优生优育对于预防家庭致贫返贫,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目前现状来看,生育二胎的夫妇年龄普遍偏高。从各方数据、分析和预测综合来看,在政策落地的早期特殊阶段,有二孩生育意愿的人群中,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约为60%;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约为2%。从优生角度来看,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3~30岁、男性最佳生育年龄在30~35岁之  相似文献   

13.
"全面二孩"的重大决策,将对我国未来人口增长速度、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发展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女性流动对生育的影响,学界存在"多生论"和"少生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且这两种观点都有实证支持,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少生论"逐渐成为主流意见。为了验证上述理论,同时为了掌握"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农村女青年生育意愿的变化及对劳动力流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对湛江、茂名和阳江等粤西地区的农村女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粤西农村地区生育率常年居高不下,城镇化进程滞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湛江、茂名的生育率为1.71,该政策的出台将强化当地女青年的二孩生育意愿。生育是影响当地农村女青年是否流动的关键因素,她们大多在婚前外出务工,在生育后回流本地。"全面二孩"政策不会改变她们这种既有的流动模式。因此,人口发展的重点应从计划生育政策转移到教育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上,且要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年轻的母亲就业,吸引农村女青年在城镇落户。  相似文献   

14.
"单独二孩"政策是对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青年人对"单独二孩"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受到经济条件和工作压力的影响,对于国家参与婴幼儿的抚养和青少年的管教保护有着较强的现实期待。因此,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还需要在青年福利政策视角下加强对青年生育政策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正>自全面两孩政策正式实施以来,政策实施的效果、相关配套政策的设计研究,特别是育婴补贴、托幼制度设计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调研发现,在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过程中,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是实际与预期差距较大。调研发现,仅江苏省两孩出生人数明显上升,在总出生人口中占比达42.94%,比2015年上升1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成本高、风险大以及家庭结构性矛盾等生活压力,有一半以上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两孩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单独二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当时,因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三十多年,许多人担心"单独二孩"会使我国人口增长会出现骤然高峰期。国家卫生计生委预测政策调整后的一段时期,出生人口将会适当增长。2015年全国总人口在13.8亿人以内,不会超过13.9亿人的"十二五"规划控制目标,也不会突破国家人口发展远景规划目标。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也表示,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可为今后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区  相似文献   

17.
正"单独两孩"政策出台以及今后可能的二孩全面放开,不仅意味着中国女性的职业生涯与生育过程有着更长时间的相互交错,而且由于二孩生育所带来的在时间、精力甚至财力上对职业发展的挤压也会加大。如何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合理有效地平衡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已经摆到各位拥有二孩生育意愿的职业女性面前。我以为,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8.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既有理论为基础,通过使用计量方法和地级市层面数据,定量分析了制度融合因素对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影响。在控制了当地的县级人口比重和人均财政支出之后,二元选择模型回归的结果表明,整合前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住院报销比例差距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使整合为一档模式的概率下降1.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表明,就当前整合而言,中央方案对于过渡期的设定具有合理性:一是有助于变一步到位的改革为渐进式改革,使地方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渐次攻克改革难点,最终形成一个适度的保障水平;二是过渡期的设定有助于收集相关参与者行为变化的程度,对可能产生的基金风险进行及时控制。地方政府在未来制定政策时,应加强地区间协调和制度间协调,避免由于新的政策制定产生新的区域不平衡因素,为医保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是继"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是一项具有广泛牵动性的战略决策。为推动三孩生育政策落实落细,6月19日,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举办"解读三孩生育政策推动构建包容性配套支持措施"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20.
"全面两孩"政策的出台是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延长人口红利,推迟老龄社会进程的重大决策。但是有关生育政策调整的研究,却常常忽略作为生育主体的适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和面临的生育焦虑。工作家庭冲突理论认为,生育是影响职业女性职业进程的重要事件。本文以高校青年女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开放二孩政策下,这个特殊的高知群体所面临的生育焦虑。探讨了在社会性别标签下,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对高校青年女教师的不同角色期望,以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边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模糊性对高校女教师群体的双重挤压。与此同时,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和母职标准化更加剧了职业女性生育的压力。因此,生育政策的调整要连接其他社会政策,建立以家庭为主的多中心儿童福利供给机制,全面降低生育给职业女性个人带来的性别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