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仅从政治经济学、而不是从哲学上去研究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是无法继承剩余价值学说的真谛的。从研究劳动力价值问题的“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取代”入手,提出“相对生产力的剩余价值”、“相对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范畴二重性”等基本概念,是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将剩余价值概念简单地等同于剥削。按照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从"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取代"来理解剩余价值的哲学含义,从"不变资本向可变资本转化"、"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向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力转化"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向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转化"这三个"转化"来理解剩余价值的经济学含义,从"二生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和"二分矛盾"(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中,将剩余价值认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这一关键性命题和研究纲领,并逐步建立了剩余价值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解读,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从"人与物的矛盾"向"人与人的矛盾"发展和转变的必然逻辑,以及"人民内部矛盾"与"人性矛盾"的本质区别和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在上一篇《劳动二重性是切入剩余价值哲学的要点》(《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一文中所说的切入要点,意思就是"入门"。强调这一点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劳动二重性虽属政治经济学课本的必读内容,但在全面理解,尤其在日常应用中却相当生疏,以致不但影响对这一问题本身的认识,而且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剩余价值哲学的把握难以准确和全面,甚至不得要领。至于作为剩余价值哲学基础的异化劳动概念,同样也因此而存在不少模糊和片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论剩余价值范畴从哲学含义到经济学含义的推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不变资本向可变资本的转化"、"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向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力的转化"和"相对于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向相对于生产力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入手,将剩余价值范畴的哲学研究推进到经济学研究,是继承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研究建立剩余价值哲学以及从学术上彻底否定"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123"与"345"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离不开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和对"什么是历史"的两点认识,即历史是历史本身,历史是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123"明确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任务"、"两大发现"和"三个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的"345"则明确了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性质"、"四个离不开"和最终形成"资本论第五卷"。  相似文献   

7.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句话,被国内不少研究价值问题的文章和专著当做马克思的观点广泛加以引用。《光明日报》1月5日发表郝晓光《对所谓普遍价值定义的否证》一文,对此提出异议,指出这句话表达的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马克思所反对的瓦格纳的观点。2月2日,《光明日报》又发表李连科、刘奔《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概念的理解问题》一文,不同意《否证》的意见,认为不能把这句话当成瓦格纳的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概念。这一关于价值概念之争,涉及到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这句话是不是马克思的观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它的哲学意义是什么;在商品价值之外,还存在不存在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概念;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等。讨论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价值理论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都将起到推动作用。本刊在此发表两篇文章:《从价值理论的探讨谈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角度,论证商品价值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并由此谈到如何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问题;《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的扬弃——论商品价值的哲学意义》,从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的具体剖析中,多层次地论述商品价值的哲学意义,并且认为;商品价值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欢迎广大理论工作者就此继续发表意见,踊跃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8.
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对于马克思的第一大发现,我国学者通过长达近30年的艰苦探索,初步完成了从"剩余价值学说"到"剩余价值哲学"的继承发展,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然而对于马克思的另一大发现,一个更大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如何在继承发展"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进行"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呢?本文从"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内容出发,根据"二生矛盾"与"二分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和探讨了"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了继承发展"唯物史观"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在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体系中,有两对哲学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各门具体科学中都有各自特有的范畴。哲学中的范畴是反映各门科学共同规律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真正具有认识价值和行为价值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论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李连科、刘奔同志的文章《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概念的理解问题——答郝晓光同志》(《光明日报》1987年2月2日),指出我在《对所谓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光明日报》1987年1月5日)一文中遗漏了马克思著作中的一段话——“如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赋予实践概念以全新的内涵与品格。实践概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贯穿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枢纽。在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从价值创造的实践主体出发,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的秘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是直接地论述了工人阶级这一实践主体在人类解放实践过程中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方法包含着合理的成分,但同劳动力商品理论有矛盾,不能科学地说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增殖情况。本文试通过比较分析传统方法,阐述外延扩大价值增殖、内涵扩大价值增殖和增殖弹性等概念。一、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问题(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问题传统政治经济学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假定一个工作日的长度为8小时,劳动力的日价值为4元。工人劳动一方面转换生产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创造新价…  相似文献   

13.
<正>这里所说的两个"剩余",指的是"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这两个概念。对于这两个概念以及"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这样的观点,理论界不会感到陌生;但如果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整体意义上去把握,在真正弄清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共同走向的基础上,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意义,那就还有许多理论问题要澄清了。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对于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和工作重点,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矛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范畴,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思想逻辑。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得出的科学结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哲学维度的解读,就是要在"两个已变""两个没变""变与不变"和"因变而变"中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辩证关系,探索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方法和现实路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教科书往往把社会的基本矛盾完全归结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不够全面准确的,也容易造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毛病。因为换个角度,用别的范畴仍然可以解释这两对矛盾。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6.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时代与全球化时代本质上属于非对抗时代.作为这一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是以和谐为其思维特征和以自由为其价值特征的堪称"和谐自由生活论"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以"和谐"与"自由"为基本范畴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在观念上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着原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物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成果,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一、对列宁的物质定义的认同、完善和新诠龚力军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完整表述,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本体论意义,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其为出发点,并用反映物质的其他普遍属性的范畴来丰富物质概念的最初的规定,使其不断充实,最终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不仅解决了认识的源泉问题,而且也解决了世界的本质问题;第二,…  相似文献   

19.
主体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概念至今存在着许多误读,往往将其理解为一个封闭而固定的实体。实际上,在马克思本人的论述中,主体概念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主体概念的内涵也在发生转变。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其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的范畴和内涵发生了符号学转向,但从未偏离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内核。可以说,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主体发生了符号学意义上的转向,从而为"活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20.
文摘     
在以往的哲学教科书中,一种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割成两个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的体系,通用了多年。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以全新的理论体系,向这一传统体系提出了挑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一新体系,以认识论为主线,实现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本书首先阐述了认识的基本矛盾,即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